从“罪魁祸首”说到“气死语文老师”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文”视角来观照商昌宝先生《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一文,发现其在“语文”方面存在一些毛病,如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无法推导出结论等,文章详陈其毛病所在,并请商昌宝先生教正。
  关键词: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与结论
  近读商昌宝先生大作《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名作欣赏》 2018年第12期,以下简称“商文”),有些想法。这些想法源于我的职业习惯。我是退休中学语文老师。长年的“语文教学”职业习惯至今还纠缠不弃,所以当我以“语文”视角观照“商文”时,发现其在“语文”方面存有一些毛病,现陈述如下,并请商博士教正。 “商文”“语文”之病表现如下: 用词不当 病例:“商文”第四部分小标题“罪魁祸首是鲁迅”。 小标题中“罪魁祸首”一词使用不当。“罪魁祸首”是个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贬词。为强化贬义,构词采取了同义重复,罪魁即祸首。“罪魁祸首”,《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这个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犯有“罪恶行为”,二是犯罪团伙中的“首要分子”。既然这个词指向犯有罪恶行为人员中的首要分子,那么它怎么可以用在“鲁迅”身上呢?在“兄弟失和”的语境中,即使退一万步说鲁迅有“窥浴”和“听窗”之事,也无法扣上“罪魁祸首”的大帽。因为“窥浴”和“听窗”虽有伤风雅,但尚未越出道德范畴,岂论“罪”耶?更何况是“祸首”!
  也许“商文”作者要说,你怎么只看标题不看论析呢?说的也是。那我们看看“商文”的论析。第四部分共有4段:第一段启下;第2段说鲁迅思想上反传统而生活上又那么传统;第3段说鲁迅太在意故家的传统;第4段是结论。细读“商文”第四部分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都無法寻觅到鲁迅“犯罪”的一丝一毫事实。连丝毫“犯罪”事实都没有,何以说“鲁迅”是“罪魁祸首”呢?!
  其实第四部分的全部论析“商文”都归纳在“结论”中。这个“结论”是:“直接导火索可能是因为羽太信子,但是根源毋庸置疑地在鲁迅这里,是他思想里无法克服的传统毒素,遗憾地毁灭了他们兄弟的情谊。”如果借用“商文”小标题的造句,那么这个“结论”可以概括为:“罪魁祸首是传统毒素。”从语法角度看,这句话中的“罪魁祸首”用词没有错。为什么“罪魁祸首”用在“鲁迅”身上不当,而用到“传统毒素”则可以呢?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词”,除了需要辨识它的感情色彩之外,还要把握它运用的对象、范围、尺度以及迁移等因素。像“罪魁祸首”这个词,其本义施用的对象为犯有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因此用在“人”身上,定要考虑这个人是不是犯有罪恶行为,是不是犯罪团伙中的首要分子。可见“罪魁祸首”加诸“鲁迅”身上显然是大错特错!而这个词在运用过程中又有了变化,发生“迁移”,从“人”延伸到有形或无形之“物”,其运用范围扩大了。如“赌博是他破产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罪魁祸首”。一般而言,凡是不好的“物”,扣上“罪魁祸首”一词均无大错。因此说“传统毒素是罪魁祸首”在用词上是恰当的。
  概念违反同一律
  病例:“商文”第四部分使用“传统”这一概念共有四次:(l)他不是在思想上决绝地反传统吗?(2)为什么在生活上又那么传统?(3)作为周家长子,鲁迅太在意这一身份,太想恢复故家的传统。(4)鲁迅兄弟失和……是他思想里无法克服的传统毒素。
  “商文”第四部分出现的四个“传统”,(l)既指“传统”的内涵(封建)又指“传统”的外延(封建的思想、文化、道德、迷信、习俗等);(2)只指“生活”方面世代相传的一些因素,属于“传统”外延中的一部分;(3)是指封建家族制,也是属于“传统”外延中的一部分;(4)在“传统”后加了后缀词“毒素”,指的是“传统”中有害的东西,属于“传统”的内涵。可见“商文”在第四部分论述“兄弟失和”的同一语境中,其运用的四个“传统”概念,从内涵到外延均不相同。形式逻辑指出,在同一思维论断过程中,同一个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亦即保持确定性。这就是运用概念要遵守的同一律。“商文”明显地违反了概念的同一律原则。
  概念不同一,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判断和推理不正确。以第二个“传统”为例。第二个“传统”,从上文看,指的是“兄弟怡怡”,由此得出的第一个判断为:“兄弟怡怡是生活上的传统。”而从下文看,“商文”把它包含在“传统毒素”之中,因而得出的第二个判断为:“兄弟怡怡这个生活上的传统是传统毒素。”由这两个判断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所以,兄弟怡怡是传统毒素。”很显然这个结论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因为“兄弟怡怡”这一“传统”虽然精华和糟粕并存,但更多地指向精华。如相传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兄弟同心同德可以夺取事业的胜利。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还要发扬的优秀传统之一,怎么能说是“传统毒素”呢?与此同理,由“故家的传统”得出的判断和推理也不是真的而是假的。我国不是在倡导和弘扬“家和万事兴”吗?“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不是令人称颂吗?“商文”简单地把“兄弟怡怡”、把“家族集居”归结为“传统毒素”,从逻辑角度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根源在于运用概念不同一,违反了概念同一律。
  论据无法推导出结论
  病例:“商文”第二部分一开头摆出了两条“论据”——
  “论据A”:信息来源是鲁迅与周作人的学生章廷谦,又名川岛,他曾目睹周氏兄弟大打出手,他曾经对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周作人的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他。周作人的老婆对我还说过:鲁迅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听窗。”他随即补充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
  “论据B”:作家台静农对作家舒芜讲过:周作人在北京西山养病时,鲁迅替周作人卖一部书稿,稿费收到了,鲁迅连夜到后院去通知羽太信子。不料后来羽太信子对周作人说鲁迅连夜进来,意图非礼。
  “结论”:上述材料显示,鲁迅看兄弟媳妇洗澡的事,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议论文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结论”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是由“论据”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以此来察看“论据A、B”能不能推导出“商文…‘结论”呢?   先说“论据A”。A引了川岛的话。川岛之言在周作人老婆说的“鲁迅调戏她”前很肯定很明确地加了一个限制词叫“造谣”。什么叫“造谣”?造谣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调戏说”(或日“窥浴说”)是周作人老婆捏造出来的,是无中生有的。至于“听窗说”又分明是“谣言”。因为川岛说周作人卧室的窗外有土沟、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而川岛的原话说得更确定:听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①。由此可见,“商文”出示的“论据A”,其意思很明确,周作人老婆说的“调戏”(窥浴)和“听窗”都是她的谣言,都是捏造出来,都是无中生有,都是不足为信的。既然“论据A”说“窥浴”和“听窗”是无中生有,“商文”怎么可以从这一“论据”推导出“确有”的“结论”呢?“论据A”是无法推导得出其“结论”:“鲁迅看兄弟媳妇洗澡的事,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再说“论据B”。“论据B”引台静农的话。这段话转引了羽太信子“说鲁迅连夜进来,意图非礼”。那么,羽太信子的话能让人相信吗?首先,羽太信子的“话”与“事”有距离间隔。羽太信子是“后来”说的话,也就是说所谓的“意图非礼”之事在发生之后若干时间才说的。时间的距离对羽太信子话的真实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其次,台静农在转述羽太信子话时用了“不料”一词,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羽太信子话的质疑和不信。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羽太信子的话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这说明羽太信子的话是“口说无凭”。羽太信子向丈夫说的私房话(枕边风),又缺乏任何凭证,我们怎么能相信呢?总之,“商文”引台静农的话无法佐证“窥浴说”的真实性。它虽然没有“论据A”明确指出“窥浴”是羽太信子造的谣言,但其意向也是十分确定的,即羽太信子说的“意图非礼”不可采信。
  综上所述,“商文”摆出的“论据A和B”都否决了羽太信子的话,都否决了“窥浴说”。因此,由“论据A和B”推导出的“结论”只能是:“上述材料显示,鲁迅看兄弟洗澡的事,应该是周作人媳妇羽太信子造的谣言,不足为信。”可见“商文”得出的“结论”是“论据A和B”无法推导出来的,是个伪造的“结论”,假的“结论”。
  以上我从语法、逻辑和论据与结论的关系等方面对“商文”加以评点。除此之外,“商文”还存在着强词夺理、前后矛盾、任意生发等弊病。举个显例,如“商文”第四部分写道:鲁迅“如果不买大宅院,就不会撞见兄弟媳妇洗澡或云雨了”。“买大宅院”与“撞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商文”岂不是在强词夺理吗?另外,“商文”前文说“听窗”,这句话却说“撞见”,前后互相矛盾。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商文”还说“撞见……云雨”,难道周作人夫妇行房事是敞开的吗?所谓“云雨”云云连羽太信子都不敢胡说,“商文”是凭什么知悉的呢?这不是胡编乱造、任意生发吗?凡此种种,从“语文”角度说,是“商文”作文不严谨的表现。
  走笔至此,我在想“商文”如此草率作文是否是个案?正在书写时,我读到了《扬子晚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的“气死语文老师”的报道。②原来无独有偶!
  语文老师为何要“气死”?缘于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当红的电视剧的剧名取于宋代李清照的词句,虽显冗长,但也显得儒雅而有文气。这样一部儒雅而有文气的电视剧怎么会“气死语文老师”呢?原来该剧台词闹出了大量语病:(l)用典不当,(2)用词不当,(3)语义重复,(4)语义矛盾,(5)错误用字。比如,“用词不当”,剧中人物顾廷烨说:“若是我三弟弟胜于我,自然是应该他来继承大统。…‘大统”一词运用不当。在当时社会一个世家公子口出“大统”岂不要被杀头么?还有像“错误用字”。病句:“满城文武”,应作“满朝文武”;病句:“苍天厚土”,应作“苍天后土”。以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出现的“用词不当…‘错误用字”,都不是艰深的词和字,足见其“语文”之病的严重了。
  我想从“商文”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现的“语文病”绝不是“个例”。它们所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语文生态”恶化的现状:读白字、写错别字、用词不当、生造词汇、病句频出、不讲逻辑、议论强词夺理等这些“语文病”几乎随处可见。如此种种怎么会不“气死语文老师”呢!
  “气死语文老师”彰显了语文老师对当下社会“语文生态”驳杂不洁状态的忧虑和愤懑,令人敬佩。但是如果我们从深层次去探究,社会上“语文生态”现状与中学语文教学是不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呢?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从“商文”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现的语病,都是属于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范畴,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事。由此我要请教语文老师:现在语文课堂上,还教学生写字、识字么?还教辨词造句么?还教语法,还教逻辑,还教修辞么?如果这些语文基础知識和语文基本功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正在逐渐淡化乃至消退,那么那些未经过“语文”严格训练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怎么可能正确地运用母语,正确地运用“语文”呢?所以我这个已退休的语文老师建议我的同行们,且慢“气死”,而是在勇敢地揭示社会上“语文生态”中污染不洁现象的同时,还要躬身自问:当下的语文教学有没有出现什么偏差?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需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训练?
  最后,我还想对“商文”论及的“兄弟失和”说一点看法。
  在周氏“兄弟失和”的研究中最难破解的是所谓的“窥浴说”和“听窗说”。“窥浴说”和“听窗说”都出于同一个人,即周作人媳妇羽太信子之口。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羽太信子所说的“窥浴”和“听窗”是真的吗?有没有实证和旁证呢?
  对于“听窗说”,我们完全可以认定羽太信子说的话是信口开河,是无中生有,是谣言。我想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因为有实证。据曾居住过八道湾的川岛说,周作人卧室“窗外种满了花木”,要“听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3)。再说按照常识,“听窗”的人总是轻手轻脚,而又隔着一道花木,再隔着一堵厚墙,卧室内的人能觉察到外面有人在“听窗”吗?可以肯定地说,所谓“听窗”是羽太信子凭空捏造的谣言,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困难在于如何看待“窥浴说”了。“听窗说”因为有据可查容易破解,但“窥浴说”却难了。羽太信子口说鲁迅先生“窥浴”,根据何在?有实证吗?有旁证吗?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们对羽太信子说的话,信以为真还是信以为假呢?这确乎是一道难题,一道测试听者“智商”的难题。要破解这道难题,需要专家学者具备大智慧和高智商。川岛是亲耳听到羽太信子说“窥浴”的人。他听后明确表态:“周作人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④“造谣”一词,是川岛对羽太信子说的“窥浴”的明确判断,是川岛在听了羽太信子话后经过自己大脑理性思考后的清醒认识,是川岛大智慧和高智商的显现。因为从羽太信子说别人偷看她洗澡这件事本身来看,只有她一个人说,没有任何证据,一个有理智的人能贸然相信吗?况且凭着川岛对说话人的品格习性的充分了解(川岛与周氏一家很熟悉),他不会不知道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面对迷雾浓重的“窥浴说”要破解确乎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具备大智慧和高智商的“鲁研”专家学者而言也并不如“蜀道之难”。他们有一双孙悟空一般的火眼金睛能穿透迷雾,把“窥浴说”的真相看得一清二楚。我国有句良言叫“谣言止于智者”。唯有大智慧高智商的人方能阻断谣言,才会不信谣不传谣。“鲁研”界有的是这样的智者,我相信!
其他文献
自从院里通知我要以作者的身份做一个讲话,我就想假如把这个会比作一个西瓜产品的发布会,那么种瓜的王婆讲什么好呢?如果王婆讲真话的话,应该说我种的瓜又涩又苦,大家千万别买!但是这个话好像有点不得体,而且我看到在座的姜小青、倪培翔两位老总,他们是我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一定不同意。所以下面我就不自我谦虚了,讲另外两点意思。第一点,我是怎么会成为一个瓜农的;第二,我这个瓜是怎么种出来的。  我今年刚满70
期刊
摘要:辽金时期不同于北魏之全盘汉化,实施汉制国制并行的二元结构,提倡夷夏文化互补的华化取向,其中国理念成为近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的重要渊源,核心价值观念及文化文学取向也发生新变,集聚在文坛巨擘元好问身上,遂成为一代代表人物。梳理辽宋文化圈有关观念的发展轨迹与元氏的承续升华,主要是:在不辨夏夷侧重于国家认同上,加入正统文统体用互补之文化心理要素的中国理念;将经学史论等舆论中的民生至上民命至重理念,全方位
期刊
摘要:郑山明抒写乡愁的系列散文描绘湘南乡村和美温馨的社会图景,叙述记忆深处独特感人的凡人琐事,表现质朴深刻的情感体验,呈现亲切淡远的牧歌情韵,可让人领略  浓郁的乡土风情,品味乡愁的百般滋味。关键词:郑山明散文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最常见的母题,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心灵都离不开故乡。近年来,郑山明创作出一系列抒写乡愁的散文,结集为《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翻阅该文集,读者可领略到浓郁的湘南风
期刊
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中,高长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抗日烽火中,他毅然来到延安。延安把他定位成一个文化人,他却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经济学者,希望能为将来的中国筹谋经济发展之策。他收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正式邀请函,却拒绝参加会议,成为绝无仅有的特例。他特立独行,狷介不羁,以自己生命的“狂”与“疯”捍卫着精神思想的自由。  1946年5月,高长虹发表现在已知他生平创作中最后一篇诗作《什么是黑夜》:什么是黑夜,/什
期刊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日:“裴楷隽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见《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7页)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同上,第388页)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同上)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
期刊
汪曾祺在列举受影响较大的现代作家时,常把鲁迅和沈从文并提,并把他排在沈从文的前头。其实鲁迅生前跟汪曾祺并没有交集,汪曾祺也并未写下多篇有关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他写过多篇谈沈从文的文章),但其笔下时时有鲁迅的影子。汪曾祺视鲁迅为写作上的导师,从他那里汲取诸多滋养。在阐述自己的创作观时,他常常援引鲁迅,可见对其作品的熟稔程度。他坦承:“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比较熟的是鲁迅。我在下放劳动期间,曾发
期刊
1978年12月13日,夙愿未偿的李长之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9岁。生前的飞扬与落寞,死去的沉寂与随后的“出土”,在李长之身上堪称戏剧。我曾长久地伫立在西单武功卫,看那繁华与喧嚣的背后,是否漂浮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游魂。想二十余年家居此地的李长之,眼睁睁见自己绝大的热望都归于虚无,该有何等的扼腕与叹息。清华园的意气,黄叶居的寂寥,原来李长之早就料中了天才的结局。在1933年写定的《<红楼梦>批判》中,他
期刊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关键词:语文统编教材 价值追求 语文品格  统
期刊
张郎郎是张仃的儿子,然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郎郎不以画为职业,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是他自娱自乐、抒发心灵的道具。结果,张郎郎变成一位难以归类的“素入画家”(指那些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艺术訓练,但凭感觉、直觉作画者)。  张郎郎的画风,令人想起张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艺术实验。变形夸张的造型、生猛热烈的色彩、浓郁的装饰情调,甚至题材,都是一脉相承。若将张仃的《洋油灯》《堂屋》《
期刊
摘要: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橘颂》是屈原二十岁行加冠礼时明志之作。  关键词:《橘颂》创作时间借橘咏志  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要正确解读《橘颂》,首先要弄清它是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写。  王逸《楚辞章句》言屈原被放江南之野而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