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减负增效:(1)领会《课标》,掌握好新理念;(2)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3)分层教学,教好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改 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72-01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减负”工作也进行了多年,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做法:
一、领会《课标》,掌握好新理念
“课程标准”早于2001年即已颁布,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前的老办法,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对课本进行简单的生硬的拆卸,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除了畏惧就是反感。这样的数学课怎能真正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呢?
“数学课程标准”,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课标》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保证了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就“减负不减效”或许有许多途径,但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掌握的知识不减少,从而达到减负而不减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每一堂课有充分的计划。
第一,要吃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认真学习、认真研究。通过实践和探索,我感到苏教版教材凸现出以下六个特点。1.教材内容安排科学,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有序形成和发展。2.教材中学习素材选择讲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3.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4.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6.注重“双基”,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促进长远发展。
第二,要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特别注重以下五点:1.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2.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3.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4.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5.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三、分层教学,教好每一个学生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为此,笔者是这样做的:
1.划分学生层次。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较差层次的学生,B组为中等层次的学生,C组为学有余力、优秀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我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跃进,也同意个别学生进入低一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2.划分教学目标层次。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应分为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3.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1)在集中讲授时,三组同学共同参与,讲授内容适当放低起点,减缓坡度。(2)分层指导是数学教学分层次达成目标的核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A、B、C三组学生提出不同但明确的目标和操作程序。对A、B、C各组目标的确定包括:①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②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要求;③获得新知识方法上的不同要求;④思维深度上的不同要求。
4.划分练习、测试层次。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題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教学层次性的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
5.划分作业层次。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因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题(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题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和创新提高题)。
6.划分课外辅导层次。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辅导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及时做好查缺、补漏、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开设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实践证明,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做,确实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改 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72-01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减负”工作也进行了多年,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做法:
一、领会《课标》,掌握好新理念
“课程标准”早于2001年即已颁布,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前的老办法,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对课本进行简单的生硬的拆卸,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除了畏惧就是反感。这样的数学课怎能真正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呢?
“数学课程标准”,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课标》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保证了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就“减负不减效”或许有许多途径,但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掌握的知识不减少,从而达到减负而不减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每一堂课有充分的计划。
第一,要吃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认真学习、认真研究。通过实践和探索,我感到苏教版教材凸现出以下六个特点。1.教材内容安排科学,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有序形成和发展。2.教材中学习素材选择讲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3.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4.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6.注重“双基”,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促进长远发展。
第二,要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特别注重以下五点:1.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2.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3.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4.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5.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三、分层教学,教好每一个学生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为此,笔者是这样做的:
1.划分学生层次。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较差层次的学生,B组为中等层次的学生,C组为学有余力、优秀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我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跃进,也同意个别学生进入低一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2.划分教学目标层次。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应分为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3.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1)在集中讲授时,三组同学共同参与,讲授内容适当放低起点,减缓坡度。(2)分层指导是数学教学分层次达成目标的核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对A、B、C三组学生提出不同但明确的目标和操作程序。对A、B、C各组目标的确定包括:①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②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要求;③获得新知识方法上的不同要求;④思维深度上的不同要求。
4.划分练习、测试层次。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精选題目、确定题量。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成不同层次,分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基本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设计教学层次性的习题,分为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
5.划分作业层次。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因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题(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题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和创新提高题)。
6.划分课外辅导层次。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辅导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及时做好查缺、补漏、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开设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实践证明,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做,确实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