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笔者对其为实现教育理想,不满足于既有成绩,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大感钦佩,他的那种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态度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习。在这本足足十五万字的书中,李希贵校长不但介绍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推进教改的具体做法,更阐释了对学生、教师、学校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要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校成为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乐园。在十一学校,课程是可选择的,数、理、化、生按难度分层级设置,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未来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学习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按常规要求天天到教室上课,也可以申请自修、免修或到书院里与同伴切磋;作息时间是可以选择的,午餐分两个时段,晚休有三个时间,均可依自己的习惯而定。此外,学生组织了三十多个职业考察和体验活动,推动自己学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同时帮助自己日后的职业选择。可以说,十一学校真正实现了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和服务。这确是一场本质上的改变,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当选择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常态,成为校园的主题词时,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价值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这样的校园中,学生每天都会有成就感和责任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从这点看,这种挑战是必须的,也是“划算”的。
  而反观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害怕失去校园和班级应有的秩序,担心学生不能按照预设的方向前行,以致用种种规定和要求束缚学生,使学生成了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对此,也许我们一时看不到问题,但其实只是把问题掩盖住了而已。这种没有个性选择的教育是被动接受的教育,其后果是造成学生凡事都依赖教师和家长,一旦走上社会面对真正的竞争时,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可见,学会选择不但将带给学生最适切的教育,也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石,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很有益的启发。
  生长属于学生的想法
  作为管理者,学校制定的很多措施、规则都可能出于一厢情愿,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当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时,学校管理方能贴近学生的心灵,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学校管理中得到体现和落实,这不仅是学校管理真正站在了学生角度,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十一学校的一次“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中,在关于晚睡时间的讨论后,学校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成立一个项目组,吸收不同年级、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来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三个多月时间,最终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三个晚睡时间,让学生按习惯和需求自主选择,并设置相应的宿舍、楼层和区域,如此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避免了相互干扰。再如一名女生提出,因公寓限电,给手机充电和电吹风使用带来不便,学校很快就在公寓大厅安装了手机充电装置,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希望属于学生的想法越来越多时,学校便不会生硬地照搬、套用一些理论,而会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表达出内心想法后,无限接近地找到教育的真谛。比如,把班级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把校园节日活动的方案设计权交给学生,把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学生,甚至学校设施配备的讨论会也让学生来主持,学生就不再是学校的旁观者,而是会在不断生长的想法中,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同样,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们也不要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不要剥夺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尽情生长属于自己的想法,如此,我们的班级活动一定会成为他们最难忘的记忆。
  成为这一棵树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棵棵树,那么每一棵都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这是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所作的比喻,它形象地表明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身为老师,我们一方面要发现“这一棵”树,就是要了解“这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认识和明确“这一棵”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同时,为他们提供土壤、水分、气候、养料,让他们能充满生机地成为“这一棵”树。教育部举办的新春音乐会曾送给李希贵校长两张票,一张本来是犒赏家属的,李校长却从学校交响乐团中选了一位优秀团员,并带她与乐队首席进行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来访北京,李校长应邀作为校长代表参与作陪,这回他又带上了学校模拟联合国的秘书长和模拟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两名学生来到接待现场,让真假两位干事直接对话。这不是十一学校成为“这一棵”树的偶见个案。实际上,在十一学校,开发京剧、话剧、音乐剧等不同剧种和影视作品创作,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担任一项剧务;让学生承包经营校园书店、学校咖啡厅,引导学生学习“自谋生活”;开设近四十个行业的考察课程,让学生不断改换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刷新自已的成长;在学期结构中,有两周时间的小学段,这段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支配,任何学科不布置作业,学生或利用这段时间作社会调查,撰写建议和议案,或躲进实验室,把物理教材上的所有实验做了个遍,或将《家》《春》《秋》三本书读完,完成心中夙愿……这样的自由空间,都是让学生努力成为“这一棵”树。
  让学生参与而不仅仅是参加到每一项学校的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和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并不断发现自我,完美自我,努力成为“这一棵树”,我们要做的是循着他们的兴趣,提供多元的平台,打造丰富的空间,帮助他们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行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孩子们的幸福,而让学生首先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幸福的根源。正如李希贵校长在序言中所说:“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只是,身为教育者的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行走,让教育真的能“赢”?这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
  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托表现性评价,通过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评分規则,设计表现性任务情境的流程,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思维的“可视化”,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指引,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场,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思维可视化;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04-00-04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思维能力”
宋 晔、牛宇帆在《教育发展研究》第2期《人性复归新思路:生态德育——基于生态伦理的德育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性失落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公认:物欲泛滥导致的信仰危机;利己主义横行导致的道德危机;人的功能化导致的价值危机。由于道德教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因而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观也肩负起这一使命,使其本身具有了多重复归人性的精神意蕴,包括敬畏生命的態度致力于重塑人性的信仰;守护共生的理念期待重构人性道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为此,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开发生活德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阵地的主要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摘 要在当下教育由“能力本位”向“素养本位”跨越的大背景下,将音乐与美术、语文、历史、数学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实现有效整合,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期待美好生活,丰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激扬爱国热情,萌发法治意识的种子,涵养综合素质,带领孩子们展开难忘的精神旅行和心灵实践。  音乐教学;学科整合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体验活动设计必须建基于对儿童过往生活的深度把握、当下生活的高度反思和未来生活的宽度引领,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在向生活学习中实现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现场体验活动;向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4-00-03  现场体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旨在滋养学生“爱”的精神气质。2012年,我从同仁小学调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时,正赶上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开启,即将学校传承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融入到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探索中去。那时,我已从事德育工作二十多年,此前一直带领团队就“德育必须走向整合”这一主张,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
摘 要 为了让新劳动教理念能突破一校、一地局限,在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探索通过建立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联盟这一民间组织来带动更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改变劳动教育现状,分享劳动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优化劳动教育生态四方面实现联盟的价值追求。从共同的理念追求、制订联盟章程、精心设计活动及加强提炼传播等维度来具体运作实施,完善联盟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  关 键 词 劳动教
摘 要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应进入学校教育文化实践场域,整合学校现有各部门职能和教育资源,全面规划以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学习指导为核心维度的指导课程体系。立足学校文化积淀和课程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课程的实施方式,不断发现、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关注自我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指导;学校文化;课
摘 要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建立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指导其法治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進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关 键 词法治专册;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2019年秋季,各地都将开始使用全套统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为发现孩子心中的太阳并使其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姚丹一致徜徉在“发现之旅”中,而她的教育生命,也因发现而美丽。  发现本真,每个生命都不一样  2017年春,姚丹调任沙面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她愿意当小朋友的知心导师,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漫步在风景绮丽的校园时,总是用亲切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问好,捕捉他们脸上瞬间或欣喜或困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