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晔、牛宇帆:生态德育的使命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u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 晔、牛宇帆在《教育发展研究》第2期《人性复归新思路:生态德育——基于生态伦理的德育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性失落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公认:物欲泛滥导致的信仰危机;利己主义横行导致的道德危机;人的功能化导致的价值危机。由于道德教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因而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观也肩负起这一使命,使其本身具有了多重复归人性的精神意蕴,包括敬畏生命的態度致力于重塑人性的信仰;守护共生的理念期待重构人性道德;关爱己他则呼唤发现人性的新价值。
  而想真正做到人性复归,必须经由道德教育的实践:第一,通过提升道德教育灵性,突出超越性意蕴。这要求道德教育要保护学生的感性;重视营造富有灵性的道德教育环境;改变道德教育的方式。第二,进行文化改造,实现文化转向。其包含两方面内容:道德教育要保持文化敏感性,不被社会不良文化思潮所影响而玷污自身;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文化危机时,道德教育要发挥文化先知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从某种文化危机拯救出来。最后,充实道德教育内容,应对愈加复杂多样的道德情境和人性危机。可增加环境知识,进行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实情教育;增加人文知识,引导人类“认识自己”;增加审美知识,进行审美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中,上海市通过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纵横联通的整体格局,在市、区、校联动的基础上探索出分级分层分类的培训实践模式,建构了市级培训课程框架及其所依托的市级课程共享平台,逐步形成了各区、校各具特色且“关注教师专业生活”的师德和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样态。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
摘 要  美国高中生涯辅导具有成熟的模式。以密苏里州为例,注重学生大学和就业准备,采用“知识深度”的模式,将学生生涯发展目标与评价相统一;形成从知识到行动的生涯辅导路径,开设系统课程体系,进行学生个人规划,注重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持续跟踪指导;建立全方位支持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工具、技术、信息和指导支持;形成以辅导师和教师为主的多元主体的合作团队。  关 键 词  美国;密苏里州;高中;生涯辅导  中
摘 要 在国家振兴乡村的大战略背景下,田园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必然选择。在考察田园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蕴的基础上,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通过顶层学校文化设计、田园化校园建设、系列化课程实施、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路径,有效提高了师生素质,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 键 词 田园文化;农村教育;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
容中逵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期《中小學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理路》一文指出,教师身份认同构建是教师个体在社会良知代言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主导下,通过处理个体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达成符合社会良知代言人的逻辑自洽过程。  其一,教师身份认同构建具有多重因素影响性与个体自我形成性。由于教师是社会人,其身份认同构建除了受制于自己关于身为人师的观念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尽管影响教
摘 要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总体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公民教育内涵模糊,目标偏颇,内容碎片化,方式单一,方法死板。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对公民教育的重视不够,国家没有形成系统的公民教育规划,学校公民教育实施不力,缺少基于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的公民观念。加强公民教育,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中国公民的内涵,国家要把公民教育提上议程,对公民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内容,在学
翻阅孩子们幼儿园的毕业照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我看到了那个淘气包小元调皮的样子,看到他满操场奔跑,看到他爬上了窗台,看到他在桌子底下等待着我去抓他,看到他睁一只眼眯一只眼地观察我……  我看到了奔跑过来投入我怀抱的琪琪,看到那个想独自占有我怀抱的蕊蕊,看到了那个总想当排头兵的依依……  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们手拉手游戏的呐喊声,听到了他们高声唱着《友谊地久天长》,听到了他们喊“张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大幅增加了法治教育等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但它延续了21世纪初确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体系,蕴涵了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初心。我们在关注并积极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要求、新内容时,要审视21世纪初设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德育课程回归做人、回归生活,追求实效的基本理念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
摘 要:“师生之礼”与师生之“礼”是本质与表征的关系,通过礼物传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符号表意的过程。应该重点关注礼物的形式意义,弱化其物质价值,警惕礼物(the gift)变为毒物(Das Gift)的可能。“虚拟礼物”“言语礼物”以及“诗意礼物”可以作为表达师生情意的合理形态。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师文化;礼;礼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
摘 要 “美诵育人”将朗诵提高到美学的层面,以高质量的朗诵所创造的美感育人。通过将选诗文,以富于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的诗文内容开启学生的审美感知;立足“诗情”突出“画意”,利用校园空间营建朗诵主题景观和立体声画环境,触发学生的审美愿望;通过朗诵技术指导和行动引领,帮助学生学会“美诵”,在美的朗诵中创造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诵读;美诵育人;审美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依托表现性评价,通过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评分規则,设计表现性任务情境的流程,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思维的“可视化”,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指引,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场,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思维可视化;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04-00-04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