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课时普遍反映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有的学生的初中物理成绩是佼佼者,但是到了高中就学习很吃力,甚至出现怕学和厌学的现象。如果此阶段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怎么处理好高中和初中教学的过渡,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的过渡,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材设计的因素。
1.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很好地衔接。如初中物理直观定性讨论的比较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很低,只要学生记忆力强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入了矢量的运算和物理量的比值法定义法,所以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数学知识帮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比如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等矢量的运算;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就很难用图像法研究各种运动的规律,等等。
(二)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是一种直观教学。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有些是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论,有时要求学生从已得的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觉到学习困难。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多,推理论证方面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的计算少。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高中的教材分量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那种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采用了不少物理模型,如“质点”等,与此相关的物理公式和定律都具有特定的条件,而新生往往忽视这些特定的条件,在作业中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产生混乱和错误。所以学生如果仍然应用初中的学习方法,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下了课就做作业,到处找偏题难题做,却不注意总结归纳,当然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了。
(四)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往往是反复讲解、讲透,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之就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只能靠死记硬背获取高分。进入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学进度快,课堂知识密度增加,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的已经成习惯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二
为了使学生学习能够顺利地度过高一物理的学习阶段,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笔者结合教学的实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对教师来说,第一节课是个挑战,如果上好,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就会对物理学习充满自信和向往;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没有认真地去处理,那么学生刚刚开始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扼杀,好奇心就会消失,对物理的学习将变得麻木不仁。所以作为整本书的开场白——第一节课很重要。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科的名称来历出发,讲解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贡献,以及物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物理的成就和物理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科学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他们积极地发言交流,也让他们对物理的认识上到更高的层次。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高中的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参与和观察。如人体带静电后的“怒发冲冠”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对未来物理学习的向往。
(二)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物理背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每节物理课的知识规律都是前人精心研究的结果,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以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历史的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介绍、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历史观念的冲突: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的观点,再到笛卡儿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呈现了人类关于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讨论,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的结论,而且是人类观念冲突的过程。它可以告诉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科学,培养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物理背景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枯燥的、机械的,让学生了解它是整个物理学的有机的一部分,不但使学生利于接受,而且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高中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用计算机加以演示或模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基于学生对运动的分解理解困难的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投弹的教学情景:设计一个速度和高度可调的飞机和在它下前方运动的汽车,让学生练习控制飞机对汽车投弹,并让学生观察投弹的轨迹。学生加以思考,对平抛运动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对平抛运动的规律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所以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突破物理的教学难点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善于提问、聆听和总结的主持人。
针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模型化、发散化、综合化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下五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聆听—教师总结强调。理论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操作时的把握却很重要。第一,教师在备课的时间要认真地考虑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哪几个问题进行提问,所设计的问题会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或误解,是否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在提出问题的合理度上多下功夫;第二是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善于讲解,而且要学会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迅速从发言中找出学生分析问题时发生错误或不完整的原因,及时加以总结和强调。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冷静的分析者、热情的指导者,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发言的时候使每位学生都要有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以此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五)建立靠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不但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且要“相互欣赏”。“不尊其师,不信其道”,这里的“尊”的含义很大一部分是欣赏的意思。在高中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获得学生的欣赏,学生就会尊重他、信任他、喜欢他,那么在上他的课时就会如沐春风,轻松自如。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欣赏,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时时刻刻以一种挑剔和怀疑,甚至厌恶的心态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教师怎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欣赏呢?笔者认为除了靠自己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爱心、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外,最重要的是真心地欣赏自己的学生。真心地欣赏每个学生的教师不会不被学生欣赏。所以“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不好物理还有很多的原因。教师只要针对学生加以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倍功倍。
参考文献:
[1]宋善言.物理教学论.
[2]胡炳元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
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课时普遍反映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有的学生的初中物理成绩是佼佼者,但是到了高中就学习很吃力,甚至出现怕学和厌学的现象。如果此阶段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怎么处理好高中和初中教学的过渡,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的过渡,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教材设计的因素。
1.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很好地衔接。如初中物理直观定性讨论的比较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很低,只要学生记忆力强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入了矢量的运算和物理量的比值法定义法,所以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数学知识帮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比如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等矢量的运算;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就很难用图像法研究各种运动的规律,等等。
(二)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结论,是一种直观教学。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有些是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论,有时要求学生从已得的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觉到学习困难。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多,推理论证方面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的计算少。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高中的教材分量多、难度大,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那种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采用了不少物理模型,如“质点”等,与此相关的物理公式和定律都具有特定的条件,而新生往往忽视这些特定的条件,在作业中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产生混乱和错误。所以学生如果仍然应用初中的学习方法,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下了课就做作业,到处找偏题难题做,却不注意总结归纳,当然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了。
(四)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对同一物理问题往往是反复讲解、讲透,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久之就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只能靠死记硬背获取高分。进入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学进度快,课堂知识密度增加,课后习题类型多变,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的已经成习惯的被动接受方式中,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二
为了使学生学习能够顺利地度过高一物理的学习阶段,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笔者结合教学的实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对教师来说,第一节课是个挑战,如果上好,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就会对物理学习充满自信和向往;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没有认真地去处理,那么学生刚刚开始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扼杀,好奇心就会消失,对物理的学习将变得麻木不仁。所以作为整本书的开场白——第一节课很重要。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科的名称来历出发,讲解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贡献,以及物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物理的成就和物理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科学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他们积极地发言交流,也让他们对物理的认识上到更高的层次。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高中的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参与和观察。如人体带静电后的“怒发冲冠”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对未来物理学习的向往。
(二)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物理背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每节物理课的知识规律都是前人精心研究的结果,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以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历史的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介绍、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历史观念的冲突: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的观点,再到笛卡儿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呈现了人类关于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讨论,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的结论,而且是人类观念冲突的过程。它可以告诉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科学,培养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物理背景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枯燥的、机械的,让学生了解它是整个物理学的有机的一部分,不但使学生利于接受,而且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高中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用计算机加以演示或模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基于学生对运动的分解理解困难的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投弹的教学情景:设计一个速度和高度可调的飞机和在它下前方运动的汽车,让学生练习控制飞机对汽车投弹,并让学生观察投弹的轨迹。学生加以思考,对平抛运动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对平抛运动的规律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所以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突破物理的教学难点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善于提问、聆听和总结的主持人。
针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模型化、发散化、综合化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下五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聆听—教师总结强调。理论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操作时的把握却很重要。第一,教师在备课的时间要认真地考虑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哪几个问题进行提问,所设计的问题会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或误解,是否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在提出问题的合理度上多下功夫;第二是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善于讲解,而且要学会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迅速从发言中找出学生分析问题时发生错误或不完整的原因,及时加以总结和强调。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冷静的分析者、热情的指导者,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发言的时候使每位学生都要有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以此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五)建立靠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不但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且要“相互欣赏”。“不尊其师,不信其道”,这里的“尊”的含义很大一部分是欣赏的意思。在高中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获得学生的欣赏,学生就会尊重他、信任他、喜欢他,那么在上他的课时就会如沐春风,轻松自如。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欣赏,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时时刻刻以一种挑剔和怀疑,甚至厌恶的心态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教师怎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欣赏呢?笔者认为除了靠自己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爱心、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外,最重要的是真心地欣赏自己的学生。真心地欣赏每个学生的教师不会不被学生欣赏。所以“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不好物理还有很多的原因。教师只要针对学生加以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倍功倍。
参考文献:
[1]宋善言.物理教学论.
[2]胡炳元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