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日益活跃。班主任的工作很普通,但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因为班主任的人格学识足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辈子,甚至班主任的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没有什么领导比班主任更能对一个人产生这样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班主任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无论你是初出茅庐的教坛新秀,还是年富力强的沙场老兵,面对新的班级、新的学生,工作总是富有挑战性的。因此,班主任要强化教育研究,研究班级,研究学生,研究管理规律,以“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开展每一项工作,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或者成人的感受简单灌输给学生,形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没有“教学相长”的作用,反而易导致“师生对立”的倾向,甚至导致师生“反目成仇”。这岂不是对教育的讽刺?班主任如能沉下心来,潜心做研究,管理有的放矢,班集体精神振奋,学生意气风发,我们的教育就能充满阳光。潜心教育研究,方能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灭火式管理方式。一个具有高超驾驭全局能力的班主任应抓常规管理稳扎稳打,抓重点工作不遗余力,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善后及时。教育呼唤改革,老百姓期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期待有一支善于教育研究、善于驾驭全局的班主任队伍。
一、研究新时期中学生的普遍特征,做到应对自如
“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今学生的代名词,其诸多特征被浓缩在这一名称中,透射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惑、挑战乃至无奈,其“温室”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目标极不相称。当今学生的物质条件的优越与理想信念的淡薄,形成极大反差,手机、MP3、MP4、电子词典、电脑、名牌运动鞋、电动摩托车等,一应俱全,一个比一个高档,大有攀比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嫌集体宿舍拥挤,到外面租房住,还有的要家长陪读。“勤工俭学”这个名词对他们好像有些过时,家长认为自己成长时吃的苦够多了,现在条件好了,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况且只有一个孩子,厚爱非他莫属,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削弱了学生自食其力、发奋成才的斗志,使其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仅不珍惜大好的条件,反而学习动力不足,过着消遣式的学习生活方式。每年开运动会的时候,广播里传来最多的是寻物启示,或招领启事,丢衣服,丢校牌,丢号码布,丢手机,丢MP3的事件时有发生。平时穿衣吃饭不注意,感冒、拉肚子的请假条司空见惯,不接受批评的大有人在。学习上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稍复杂的数字运算都要用计算器,教辅资料一大堆,“教材全解”、“兵法宝典”之类应有尽有,部分学生完全成了下载现成答案的高手,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演算的良好学习品质荡然无存。学生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确实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但有关规律的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则少之又少,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在诸如自立自强、刻苦学习、诚实做人、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还十分薄弱。加之安全压力大,班主任不敢轻易组织活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外活动少得可怜,使学生丧失了经受日晒夜露、风吹风打的锻炼机会。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形成反差,一厢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显然,当今的中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大不一样了,这不是学生本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班主任没有理由埋怨学生,应抛弃“看不惯”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多一些疏导,可适当增加一些限制,少一些不准,少一些放任。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现状,但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一个班级,影响学生的未来。
二、深入研究班级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面对一个新的班集体,作为一班之长的班主任,将以怎样的姿态将学生引向前方?怎样才能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奋进的班集体?怎样打造班集体的特色?怎样实现集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怎样实现求知与做人的双赢?这些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需要班主任逐一去破解,去探究。能否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情况的熟悉程度如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对地图的熟悉,对敌情的熟悉,创造了一个个克敌制胜的奇迹。班主任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复杂又隐蔽,不深入了解,难以取得第一手可靠资料,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我现在教的高三四班,是从高一开始接手的,学生特别活跃,喜欢发言,但准确率不高,喜欢听,不喜欢动手。针对此种情况,我提出了班训:严谨做事,宽以待人。治班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围绕高三升学这一重点,力争形成“动脑动手抓学习,日积月累创佳绩”的班级特色,并在全班展开了讨论,丰富班级名片的内涵,形成共识,付诸行动。过去的两年,由于我对班级研究得较深入,我班在高一高二的考评中名列年级前茅。我对于现在的班级依然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三、研究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做到行之有效
管理是一门学问。在古代管理是指拿钥匙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如何使班级、学生按照班主任的意图健康向前发展?说到底是,班主任将管理意图以何种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乐意接受,切忌一味的唠叨或者高压,或者将矛盾激化,或者将学生的错误转嫁到家长身上。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地方。我作了如下尝试。
1.晚自习前的40分钟,要求学生自习。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坐在讲台上,一面陪学生,一面备课作题,可谓一举两得。事实上,由于班大人多,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看闲书,还有的窃窃私语。显然学生是钻了老师专心备课视而不见的空子。这40分钟,我是什么也不干,在教室巡查,督促每一个学生,适当地提醒有睡觉倾向的同学,叫他到阳台上吹吹风,醒醒瞌睡,不动笔的,责令动笔,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自学氛围。
2.早读站着朗读20分钟。由于高三学生“开夜车”的较多,早读时则懒洋洋的,有的不出声,有的吃东西,有的打嗑睡,于是我要求全班早读分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全体起立,由课代表引导。朗朗的读书声,读出了班集体的精、气、神,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晚自习后10:00到11:30,部分同学在家里学习,要么看电视,要么吃东西,要么看闲书,学习效率不高,为避免中途三三两两走人造成秩序混乱的局面,我要求每次考试200名以后的同学必须坚持在教室学习到11:30分。我督促检查,同时要求家长写出书面承诺,保证11:30到校接学生,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经过一段时间实验,效果明显,班级成绩大幅提高。
4.研究学生的成绩,唤醒学生进取的意识。高三学生不得不关注成绩,关注名次。每考一次试总有部分学生思想波动,甚至悲观失望,担心考不上大学,把心思用在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是现在的勤勉上,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为此,我对学生进行功利观教育:过分注重结果是难以达到最佳发挥效果的,暂时的成绩不代表高考的结果。成绩分析应恰到好处,不可不重视也不可太重视,通过成绩分析给学生一个压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动力。面对成绩的波动,有的学生向家长提出留级的要求,有的学生已酝酿复读的事情,还有的学生提出转学转班的要求,面对高考,他们信心不足。我一方面加强一对一的卷面分析,找出失分的症结所在,同时让课任教师与部分学生结对子,进行定向的心理辅导和智力扶贫。另一方面不定期开展复习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一吐为快。同伴间的相互切磋,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心路历程的舞台,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促使全班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勇往直前。同时通过名人成功成名的艰难历程和本校历届学生金榜题名的动人事例,鼓舞学生,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永远都不算晚,咬紧牙关,度过人生这一单调而又充实、紧张而富有收获的宝贵的中学阶段。
四、研究不是高深莫测,处处留心皆学问
谈到研究,好像是研究员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干工作总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总有个效率问题,不同阶段工作重心是什么?容易出现的工作盲点在哪里?这些都值得揣摩,值得研究,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因此,有没有“研究”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的体现。工作中要做到善于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素材,班主任一要勤于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只有眼界开阔,心胸开阔,方能洒脱面对学生,方能有“引万道清泉浇祖国花朵”的豪迈之气。二要勇于实践,乐于实干,经常反思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充实、调整、丰富实践活动,力争成为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班主任。三要心细一点。心细是伟人的共性,心细是见微知著的能力体现,心细也是政治敏锐性的必然要求,像抓安全工作必须心细一点,必须具有安全无小事这个政治敏锐性。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发现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当然,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是需要一点牺牲精神的,是需要牺牲一些业余爱好的,要勇于放弃一些“劳命伤财”的应酬。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是需要一点学者风范的,必须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更需要有“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情怀。
我们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成效如何,马上就要经过高考的检验了,年级组面临巨大的压力,各班面临巨大的考验。甲型H1N1对师生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考生回户口所在地报考的新政策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一次冲击,面对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全身心研究高考新动向、新政策,研究第二轮复习的策略,研究学生焦虑的心理,是班主任的重中之重。与时间赛跑,与学生同行,我们只有研究得深入,研究得透彻,才能方向明、措施硬,才能提高驾驭全局的本领。
一、研究新时期中学生的普遍特征,做到应对自如
“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今学生的代名词,其诸多特征被浓缩在这一名称中,透射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惑、挑战乃至无奈,其“温室”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目标极不相称。当今学生的物质条件的优越与理想信念的淡薄,形成极大反差,手机、MP3、MP4、电子词典、电脑、名牌运动鞋、电动摩托车等,一应俱全,一个比一个高档,大有攀比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嫌集体宿舍拥挤,到外面租房住,还有的要家长陪读。“勤工俭学”这个名词对他们好像有些过时,家长认为自己成长时吃的苦够多了,现在条件好了,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况且只有一个孩子,厚爱非他莫属,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削弱了学生自食其力、发奋成才的斗志,使其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仅不珍惜大好的条件,反而学习动力不足,过着消遣式的学习生活方式。每年开运动会的时候,广播里传来最多的是寻物启示,或招领启事,丢衣服,丢校牌,丢号码布,丢手机,丢MP3的事件时有发生。平时穿衣吃饭不注意,感冒、拉肚子的请假条司空见惯,不接受批评的大有人在。学习上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稍复杂的数字运算都要用计算器,教辅资料一大堆,“教材全解”、“兵法宝典”之类应有尽有,部分学生完全成了下载现成答案的高手,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演算的良好学习品质荡然无存。学生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确实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但有关规律的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则少之又少,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在诸如自立自强、刻苦学习、诚实做人、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还十分薄弱。加之安全压力大,班主任不敢轻易组织活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外活动少得可怜,使学生丧失了经受日晒夜露、风吹风打的锻炼机会。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形成反差,一厢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显然,当今的中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大不一样了,这不是学生本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班主任没有理由埋怨学生,应抛弃“看不惯”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多一些疏导,可适当增加一些限制,少一些不准,少一些放任。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现状,但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一个班级,影响学生的未来。
二、深入研究班级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面对一个新的班集体,作为一班之长的班主任,将以怎样的姿态将学生引向前方?怎样才能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奋进的班集体?怎样打造班集体的特色?怎样实现集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怎样实现求知与做人的双赢?这些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需要班主任逐一去破解,去探究。能否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情况的熟悉程度如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对地图的熟悉,对敌情的熟悉,创造了一个个克敌制胜的奇迹。班主任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复杂又隐蔽,不深入了解,难以取得第一手可靠资料,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我现在教的高三四班,是从高一开始接手的,学生特别活跃,喜欢发言,但准确率不高,喜欢听,不喜欢动手。针对此种情况,我提出了班训:严谨做事,宽以待人。治班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围绕高三升学这一重点,力争形成“动脑动手抓学习,日积月累创佳绩”的班级特色,并在全班展开了讨论,丰富班级名片的内涵,形成共识,付诸行动。过去的两年,由于我对班级研究得较深入,我班在高一高二的考评中名列年级前茅。我对于现在的班级依然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三、研究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做到行之有效
管理是一门学问。在古代管理是指拿钥匙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如何使班级、学生按照班主任的意图健康向前发展?说到底是,班主任将管理意图以何种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乐意接受,切忌一味的唠叨或者高压,或者将矛盾激化,或者将学生的错误转嫁到家长身上。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地方。我作了如下尝试。
1.晚自习前的40分钟,要求学生自习。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坐在讲台上,一面陪学生,一面备课作题,可谓一举两得。事实上,由于班大人多,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看闲书,还有的窃窃私语。显然学生是钻了老师专心备课视而不见的空子。这40分钟,我是什么也不干,在教室巡查,督促每一个学生,适当地提醒有睡觉倾向的同学,叫他到阳台上吹吹风,醒醒瞌睡,不动笔的,责令动笔,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自学氛围。
2.早读站着朗读20分钟。由于高三学生“开夜车”的较多,早读时则懒洋洋的,有的不出声,有的吃东西,有的打嗑睡,于是我要求全班早读分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全体起立,由课代表引导。朗朗的读书声,读出了班集体的精、气、神,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晚自习后10:00到11:30,部分同学在家里学习,要么看电视,要么吃东西,要么看闲书,学习效率不高,为避免中途三三两两走人造成秩序混乱的局面,我要求每次考试200名以后的同学必须坚持在教室学习到11:30分。我督促检查,同时要求家长写出书面承诺,保证11:30到校接学生,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经过一段时间实验,效果明显,班级成绩大幅提高。
4.研究学生的成绩,唤醒学生进取的意识。高三学生不得不关注成绩,关注名次。每考一次试总有部分学生思想波动,甚至悲观失望,担心考不上大学,把心思用在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是现在的勤勉上,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为此,我对学生进行功利观教育:过分注重结果是难以达到最佳发挥效果的,暂时的成绩不代表高考的结果。成绩分析应恰到好处,不可不重视也不可太重视,通过成绩分析给学生一个压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动力。面对成绩的波动,有的学生向家长提出留级的要求,有的学生已酝酿复读的事情,还有的学生提出转学转班的要求,面对高考,他们信心不足。我一方面加强一对一的卷面分析,找出失分的症结所在,同时让课任教师与部分学生结对子,进行定向的心理辅导和智力扶贫。另一方面不定期开展复习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一吐为快。同伴间的相互切磋,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心路历程的舞台,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促使全班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勇往直前。同时通过名人成功成名的艰难历程和本校历届学生金榜题名的动人事例,鼓舞学生,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永远都不算晚,咬紧牙关,度过人生这一单调而又充实、紧张而富有收获的宝贵的中学阶段。
四、研究不是高深莫测,处处留心皆学问
谈到研究,好像是研究员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干工作总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总有个效率问题,不同阶段工作重心是什么?容易出现的工作盲点在哪里?这些都值得揣摩,值得研究,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因此,有没有“研究”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的体现。工作中要做到善于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素材,班主任一要勤于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只有眼界开阔,心胸开阔,方能洒脱面对学生,方能有“引万道清泉浇祖国花朵”的豪迈之气。二要勇于实践,乐于实干,经常反思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充实、调整、丰富实践活动,力争成为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班主任。三要心细一点。心细是伟人的共性,心细是见微知著的能力体现,心细也是政治敏锐性的必然要求,像抓安全工作必须心细一点,必须具有安全无小事这个政治敏锐性。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发现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当然,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是需要一点牺牲精神的,是需要牺牲一些业余爱好的,要勇于放弃一些“劳命伤财”的应酬。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是需要一点学者风范的,必须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更需要有“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情怀。
我们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成效如何,马上就要经过高考的检验了,年级组面临巨大的压力,各班面临巨大的考验。甲型H1N1对师生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考生回户口所在地报考的新政策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一次冲击,面对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全身心研究高考新动向、新政策,研究第二轮复习的策略,研究学生焦虑的心理,是班主任的重中之重。与时间赛跑,与学生同行,我们只有研究得深入,研究得透彻,才能方向明、措施硬,才能提高驾驭全局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