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采访技巧及写作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
  中国新闻界真正职业化的新闻采访操作起步非常晚,更多是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我们不仅知道新闻的五个W是舶来品,还知道在业内被大家所熟悉和推崇的——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新闻运作手法,基本上都是舶来品,都是西化的东西。当然,这没什么不好,对进步的东西能借鉴、能为我所用就是进步。但我们必须承认,就整个行业中来考量,至今中国新闻界中还没有形成自己原创的、独有的、成型的新闻采访操作理念和技术规范。这一点,我想中国任何成熟的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都不会否认。
  当然,我也承认,在一些单个的采访和写作中,中国记者个人理解和发挥的地方也非常多。也有些资深的职业新闻人,对单个的新闻品种和操作手法,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树,大家都在创新,譬如南周的南香红对她那种特稿的理解和操作手法的改进,还譬如南周李海鹏对新闻写作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我还注意到这些年业内一直有个现象,就是以一南一北为首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南方报业集团,这两个机构经常会出一些书籍,主要是对某个栏目(《焦点的回声》、《焦点访谈红皮书》等)的推介和自我回顾,或者对某类时期的新闻作品做一个总结,譬如南方周末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人物写作手册》,还有2003年底原《南方周末》记者谢春雷在《东方早报》期间搜集整理编辑的一本书,书名叫《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这些书都很有市场,卖的不错。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其新闻操作的技术环节多么到位,或者说创新了中国独有的新闻采访作业方式。
  我这样理解,更多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记者在采访中逼近真相的力量,因此引人关注。还有一个深受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从这些书中能看到记者鲜活的新闻操作个案,这种采访体验,有别于学院派的干涩教学方式,对刚接触新闻的人来说大有裨益。因此,有21世纪报系教父之称的沈颢,才会在祝贺南方周末创刊20周年时这样写道:“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是的,就是南方周末的这种责任感打动了我们。
  因此,我的观点是:当前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对“新闻采访和写作”,更多是处于一个体验阶段。在模仿中体验,又在体验中提高、完善和创新。
  我从业已经几年了,尽管为人愚钝,悟性和资质一般,但几年的新闻战士经验应该不会都是浪费,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些职业体验。因此,本人只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而基础的交流,纯粹谈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基本上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支离破碎的采访体验,不涉及任何高深新闻理论。
  二、要有“重视采访”的基本职业态度
  首先,记者对自身“采访能力”的重要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其实,有关记者采访能力的重要性讨论,是一个相当俗不可耐的话题。我深信,大家都深知采访能力对自己的职业和对报社的重要性。但是,我仍然愿意不厌其烦地作一个“开宗明义”的强调。对中国新闻圈,我长期以来有一个观察,这个观察的对象主要是中国新闻记者中最牛的那个群体——调查记者,以及他们的调查作品、他们所在的媒体,当然还包括我自己。我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80%的调查作品的采访都不够深入,都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外围采访,真正能进入核心事实、采访到核心人物、对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有全面把握的采访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写出的调查稿件也就苍白无力,没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往往只能以原料的“坚挺”和“刚猛”取胜。
  我个人以为,导致如此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记者的采访作风不扎实,从业人员的心态浮躁;其二,媒体的采访经费有限,记者只能节约成本。但在这二者之间,我更看重第一点,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态度和追逐新闻真相的职业精神的缺乏。我想说的是,任何记者都要树立深入一线、扎实刻苦的采访作风,这是一种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态度,更是一种不能缺失的基本职业精神。我们要知道,报纸,特别是日报、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我们这些能拿动态原创新闻、能拿硬新闻的记者立足。
  说到记者的采访能力,我想起原南方周末记者杨海鹏先生一段话,他说:“现在的记者只需要学者型的,到一线去采访突破,都不再成为记者最重要的能力,记者关键是要有观点有思想,很多都市报和南方周末曾经的那一批靠采访突破能力打天下的记者已经没有市场了。”对此论调,我坚决不敢苟同。我认为:杨海鹏说的不错,毫无疑问,作为记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理论素质,向学者型专家型的记者靠拢,这是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表明要弱化记者的实际采访操作能力和作用。南方周末和更多报纸曾经的一批记者做出了很多优秀报道,为其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坚信:不仅现在,而且将来,只要是作为新闻纸的报纸和其它任何原创媒体存在,就永远需要那些有优秀采访突破能力的记者,需要他们为本媒体拿回最一线、最鲜活、最具服务性、最原创和最重大的新闻。简而言之,任何媒体都要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这应该成为一个媒体的基本业务风气。
  作为记者,你必须对“采访的扎实性”有着非同一般的认识,否则,你将无法成为一名好记者。也因此,多年来,从采访写作素养上来考量,我评判一个优秀记者的首要标准就是:你拿一线新闻的技术能力如何?你的新闻观察力和现场发挥能力如何?你的采访为你客观而细致地写作提供了多少方便?你曾经有过怎样的卓越表现?你做过哪些有突破性的重大独家、首发报道?还有,你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独家采访到过什么重要人物?因为这些表现,你的稿件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报社、电视台的声誉。如果上述这些你能占到几项,我就认为你是一个优秀的有职业成就的记者,我将对你表达我毫无保留的敬意。如果没有或者做的不是很够,我就认为你还需要努力和等待机会。
  说到这里,我又要说到《南方周末》,这些年来,在言语上轻薄《南方周末》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捧读《南方周末》1998年至2003年的一些作品时,我永远都会有一个感喟:“这些好东西,都是他们那帮老臣,通过艰苦卓绝的采访、非同寻常的新闻观察力和淳厚的文字修养写出来的。”这种新闻操作风气,在南方周末是有传承的,现在偶尔你也能看到。不谈多了,不谈他们的报道尺度有多么的宽,也不谈他们的报道力度有多么的大。仅从这些记者,对新闻采访执行的态度,深入新闻和观察新闻的精神和操作能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想在此强调,重视采访和提高采访技能,是记者的基本职业态度。
  三、如何采访
  关于采访,我主要谈八个小问题。
  (一)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应该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已经风光不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奉记者为神明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即使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很少有人以能接受他们的采访为荣。很多人对记者采访是不胜其扰的。
  我们知道,这两年来已经出现过有学者向记者和媒体索要采访费的事情。虽然从新闻的公共传播价值上,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但我个人觉得也是有道理的。我想,索要采访费用者的最终用途也不一定就是想借此敛财,我的理解就是不胜记者采访干扰之苦。而且,我也深信,无论何时,即使西方所谓新闻如此自由并把新闻的作用视为第三权利的国家,也不会颁布一条法律说:“公民有义务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即便你是名报譬如说《人民日报》的记者。
  因此,明白这些后,身为记者,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就要尽量提前预约,以备受访者有安排,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这种习惯可能在一些经济类大报或北京、上海等地媒体工作的记者要普遍一些,中部城市特别是都市报中的记者的这种观念要淡薄一些。
  我们最忌讳的是,一个记者做任何采访都埋头往采访对象的办公室冲。这样,往往会被挡驾。
  (二)怎样预约
  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充分尊重他,并按照他的要求,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
  现在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和外资企业都这样操作,它们习惯每天工作的计划性和流程性,要求所有采访者都预约,不会因为你要采访而中断。如果你想什么时候采访了才约见受访者,往往会扑空,而且还给人非常不懂规矩的感觉。
  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要有技巧。这是基本常识!你首先要明白对方要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他是要给高层或者总裁看,那就决定了你的问题不要太尖锐。如果尖锐到对方害怕见你,你就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发过去的东西只是宏观上泛泛而谈。你要知道,各个部门的新闻把持人非常有经验,看似不真诚的采访提纲肯定通不过。你至少要具体说说你要采访的东西。但对真正的采访目的还是要尽力隐藏,不要太尖锐。而且,在采访提纲中,还要言明对方接受这次采访的好处。
  记者的所有目的是先见到关键人物。只有在见面后,你才能问你想要问的问题,而且你可以尖锐,可以非常锐利地提问,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拥有主动权了。即便受访者拒绝回答或者狼狈逃掉都是新闻都是态度。
  此外,你的预约采访提纲要为自己留有余地。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记者会忽略。在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中,你还要加上一句:“如果您实在安排不出时间,请指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接受采访也可。”这也是很有用的。因为,能采访到对方指定的人士,肯定比你无功而返要强百倍。
  我建议,你最好能开张介绍信,见面时配合证件出示,这样更显得正式一些。
  (三)怎样给采访对象打电话
  给采访对象打电话,要替对方着想,这不仅仅是话费问题。
  我发现,很多记者,在电话采访时很会为自己节省,用办公室电话或者用IP电话,但在给采访对象通电话时就不那么注意了,特别是长途电话采访时。为什么你不想想,那个正配合你完成采访工作的专家学者、或者求助的弱势群体,也想节省话费,他们对每分钟的花费比你还要心疼。记者这样做多导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你采访的对象,可能因为心疼话费,或认为你不通人之常情,只在匆匆之间给你有限的信息、敷衍了事,让你得不偿失。
  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做:1,你在长途电话采访你的对象时,尽量不要打他的手机,打他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座机电话。2,如果你手头实在只有他的手机。你要做的就要在第一时间内,接通电话后询问对方:“您身边是否有座机电话?请告诉我打过来,让您花费不好意思。”然后你马上主动打过去。也许,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的采访对象身边当时没有座机电话,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吝啬自己的手机费。但我相信,作为记者,你的这个善意提醒,会让对方在一瞬间就能感受到你的善解人意,从而愿意配合你完成采访,尽量为你提供信息。
  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交流时,就是这样简单,你是善意的,你尊重并理解采访对象,那么,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四)记者初见采访对象在仪表上要注意的问题
  仪表不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涉及采访对象对媒体的直观信任度和对你的信任,所以不可小视。
  记者一般在外表穿着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休闲,这很好。但我的观点是不要太过,即便是休闲,还是要有一种经过修饰了的随便。就是说,你要表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毕竟记者是文化人,大家对你自然有个外表形象的期待。我认为,如果是遇到重要和正式场合的采访,你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求你衣冠楚楚,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
  我认为有三点要注意:
  1、不要在穿戴上太个性化。
  这可能是我的个人偏见,我毕竟是70年代的人。我很反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戴着很粗大的项链和手链去见你的采访对象。我还反对穿着奇装异服,顶着很时尚另类的发型去见采访对象。
  我认为,除非你是娱乐文化记者,你的工作就是见那些体现自己品位的人们。否则,你就没有太多修饰自己的空间。因为,无论政府官员这些有身份的采访对象,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更希望他所接触的记者至少外表看起来显得沉稳、不张扬、值得信任。   我比较欣赏“平实”的写作风格,这也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我也认为大家最好不要轻易放弃这种风格的学习。
  一般在新闻写作中,有以下一些公共规律值得把握和注意:
  1、你要学会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你要说明的对象。
  优秀新闻的写作原则是:要展现,不要讲述。给读者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述一副画面。一个记者起码应该做到的是,将你见到的和感触到的事物清晰具体地传递给读者。
  2、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对话、细节、动作三个必须要素。
  这三个要素的目的,就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场景的本来面目进行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还原和描述。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非常善于此道,他曾经是非常优秀的记者,后来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小说,他都用这种平实的风格写作。
  这三个元素的好处是具有朴素强大的力量,能让读者自然跟着记者的思路,与叙述者保持一致。整个文章是鲜活的灵动的,更是打动人的。实际上我的理解,上述三种要素,是对记者描述能力的锻炼,或者说是一种客观地描述场景能力的锻炼。
  我要强调的是,描述能力是一个记者的写作基本功,是必须锻炼和拥有的。
  很多人不明白,南方周末的那批老记者的文字为何那么棒!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中的大多数曾经都是文学青年,他们的文笔很不错,更多是体现在描述能力上面。
  但是,很遗憾,很多记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的现象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记者在写稿件时,他们可能更多的是重视议论、抒情等,把这些主观或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东西运用到极致,这些是新闻写作的大忌。很简单,因为记者跳出来说话了。
  3、在写作中,记者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行为动词。
  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他谈写作体会时说:“我常注意把动词用在简单短句中,其好处是——动感有力。”我觉得他的这种感悟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曾经很多记者,会自觉和不自觉在报道中把一个简单的意思用文字表达或者说处理的婉转悠扬,甚至全篇都是这样,简直把新闻写作当作了文学创造,或者说故意追求一种文字上的卖弄感觉。这种文风曾经一度盛行。这种错误写法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总是写长句子,让形容词和副词还有壮语充满笔端,总是觉得自己有表达不完的意思和感情。
  我们要掌握一个正确使用句子的规律是:多用短句式,以陈述句为主,多用主谓宾结构,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的副词来修饰动词。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句子会显得简洁、充满动感,而且有力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现场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鲜活而有感染力。
  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海明威的书,他的写作非常简洁明快,有人形容他的语言:“剔除的只剩下骨头。”这是大师,应该成为我们的新闻写作范本。
  (六)让你的报道有思想和观点
  一篇新闻稿件特别是深度报道,没有鲜明的观点和引起思辩的东西,那肯定是失败的。 道理很简单,没有思想背景、只有事实堆砌,整篇报道就会显得茫然,肯定不是好报道。
  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的、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所写的故事不仅要好看,还要传递一种精神和思考,让读者有所触动。如《凤凰周刊》对一篇好的调查报道的要求是:流畅的文字和切合观众心思的切入点和尽量提供现场的努力和其他的使之区分于宣传性和过多商业性的媒体的东西的总和。在后半部分,它强调了思想性。
  (七)一篇好报道的标准
  1,采访到位(细致而有条理,注重细节),该拿的材料没有遗漏。
  2,语言生动、干净、有味道(语言具有画面感、质感和动感,具有表现力和张力)。
  3,追求独家视角,有观点,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独家的观点独家的诠释都是独家的范畴。在新闻竞争激烈时代,能否选取独家报道角度是一篇好报道的标志)。
  五、一个记者应具备的业务素养与修养
  记者在业务素养上要注意的问题:
  A、正直,有肝胆,有悲天怜人的情怀,有改变和促进社会进程的想法,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自觉担当。要知道,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绝对平庸。一句话,要有记者的必须保持的气质。
  B、对社会体制及报道对象,要有一种理性和建设性的关注态度。不要有边缘心态和敌视心态。
  C、多读书,多揣摩业务知识,新闻完全是可以学习提高的。读书,不要太功利、太技术化,除了看“成功之道”、“新闻操作”之类的书外,还要多看些唐诗宋词,多陶冶自己的性情。武汉大学的李敬一先生有句名言:“三日不读唐诗宋词,便觉得自己全身上下臭不可闻!”
  D、采访作风要扎实,不要走捷径,要细致、细致再细致。好的采访绝对有助于写作。
  E、永远记住新闻的目的,就是展现和描述,使之重现。要培养自己的描述能力。描述的最高境界是精准、冷峻、引而不发。
  F、在写作中必须遵循基本经验,用陈述句,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副词和形容词,要多使用短句,要使自己的文字充满动感和节奏。
  G、整个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要强调报道的现场感,但记者自身尽量不要跳出来,所有判断和推论还有观点,都应该自然显现。(这也不尽然,《财经》在调查报道中,记者会在行文中,有观点有判断地表达,经常会出现下列诸如“不可原谅”、“难以宽恕”等等评论词语。因此,我想表达的是,这些都不要绝对化。所有一切新闻写作法则,都是可以质疑和探讨的。)
  H、培养诚实职业态度,忠于自己的内心。任何新闻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否则不要轻易发表。
  L、此外,我还看重记者的另一个基本素质——灵活。就是应变能力很强,这种素质在采访中非常重要!
  记者在修养上要注意的问题:   1,我个人认为,记者天然就该在品德修养上比普通人高过一酬。
  具体我也说不清楚如何才叫高人一酬。我只能比较具体地描述,有以下几种行为的人,至少会让我个人对他敬而远之。
  ——在公汽上面对身边的老人和小孩甚至孕妇,能视而不见坦然安坐者。
  ——在公汽上为点滴小事,就能和别人吵闹恶语相加,甚至有动手的冲动者。
  ——在餐馆酒店吃饭时,对服务员呼来唤去,颐指气使,缺乏基本尊重,就好象服务员是仆人者。
  2,在工作中要避免“文人相轻”,摆正心态。
  我们知道,记者是文化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个个都是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好汉,你想想,这么多英雄好汉聚到一起难免要彼此看不起,很多时候不服气。譬如说:“他凭什么当副总编?”、“他这样的水平还能领导我?”、“这种稿子如果我去了现场肯定比他写的好”等等。
  我的看法是:人与人之间,其实都差不多,首先是外貌,其次是智商水平,我也见过很多高人。但是,你要明白,虽然都差不多,但有的人往往就是比你强那么一点,而就是强的这么一点,就足够领导你,就足够做你的上司。所以,每个记者的心态都要好,有本事在业务上显,不要在网络和背后来事。
  3,不要总认为自己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
  记者重视人身安全是必要的,但不要过。要相信自己、团队和报社、电视台的力量。相信邪不压正。这些年来,我也做了一些动作很大的批评稿件,但现在都是毫发未损,生活的很滋润。
  (作者简介:李巧玲,女,1973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1991年参加工作。1992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考进入合川广播电视台工作。1992年至2008年11月,一直在合川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播音、主持、编辑制作工作。2008年11月至今,在合川广播电视台电视《都市频道》——《公共资讯》任节目主持人。在十六年的电台工作中,她一直兢兢业业,倾力做好播音主持工作。除了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自己外,还积极参加业务外的知识学习。她深知,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能力,也需要广泛的知识沉淀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在多年的电台工作中,她参加参访、制作、编辑、播出的作品,曾多次在重庆市的广播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和同事共同完成的作品《无腿创业》,在2006年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合川广播电视台在同类评比中的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在不断的探索中,她还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发表了《小议广播语言的形象性》、《浅谈演讲》、《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浅论播音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也谈播音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等论文。邮编:401520;详细地址:重庆市合川区振兴路246号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电话:023-42913966;信箱: liqiaoling_0513@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立足于温州社区教育发展实际,运用历时性的研究策略,探析社区教育主导者——温州市政府是如何结合温州社会实际推动社区教育创新蜕变的,以此呈现温州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已有研究,总结出社区教育发展的一般路径。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外生性;内生型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12-0073-0
【摘要】对高职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价值观存在认识误区、研究成果缺失。认为“关键能力”是成人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并对卫生行业关键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定位。阐释了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强调推进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要整体推进关键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突出关键能力课程结构功能;系统化构建教法体系,改革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构建自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 2014年高考7日上午开考。首场语文考试,各地的作文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难写”“不知所云”“奇葩”“有新意”……各种“吐槽”声、“点赞”声纷纷响起。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到底有哪些特点?有何新意?有无遗憾?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看创新:关注思辨与发展,突破体裁限制  纵观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无论是选题,还是体裁,开放度都比往年更大,给了考生主动思考、展示思想的空间。 
【摘要】人类社会的更新与发展离不开对生产劳动知识和生活知识的传承与发扬,这种对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传承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的成人教育活动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成人教育的缘起,以及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的分析,结合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可以依托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对成人教育的社会本原与历史使命在和谐社会与幸福生活创建进程中作出全面解读。  【关键词】成人教育;社会本原;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720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学习方式,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我从事的是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近年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点尝试。虽然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在这里仅从合作学习时机的恰当选择这一方面向大家做简单介绍。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正所谓安全不保,何谈教育!海恩法则对于我们做好安全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基于此,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为数字化时代。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校园信息化对于学院的管理、教育质量的提高、各种资源整合及提高使用效率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信息化可以看作是利用网络构建起来的一个虚拟校园,它是对真实校园的虚拟化,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在这个虚拟校园中信息被合理分配给每一个有权限的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能够快速得到属于自己权限内所需要的信息;学院的资源、教职
2013年11月28日,“第十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暨大会创办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教育新十年·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为核心。回顾过去十年所取
【摘要】提出了在线学习投入评估模型以及评估模型的具体度量指标,通过聚类K-means算法对国家开放大学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学习投入与学习绩效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在线学习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分类,有利于了解学习者学习投入特征,为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關键词】在线学习投入;K-means算法;远程教育;学习绩效  【中图分类号】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