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新课程动态生长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来讲,则是学生自主构建科学知识的动态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讲,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渐进过程。总之,科学作业已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逐渐养成独立思维的载体,是学生课外与校外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过程与方式。然而,目前科学作业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作业量大、重复过多
部分教师单纯为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依旧认为学生作业布置应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习惯于传统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而不能自拔。具体表现在遴选作业内容时遵从“拿来主义”,为学生准备多本课外练习,对于作业方案缺乏系统思考。学生则机械操作、反复记忆、身心疲惫,其大量的课外时间被单调枯燥的重复性作业所占用,导致学生原本浓厚的学习热情日渐消失,甚至到最后变成更加对立的抵触和逆反。
2.统一性作业过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简单的统一,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需。事实上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各不相同,这样必然会引发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吃不了”。
3.应试性作业过多,题目缺乏生活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方便考核评价,目前教师布置的科学作业仍旧以书面作业形式为主,作业内容大多是围绕课本做文章,拓展性、开放性的的内容较少,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远离生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4.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采用“√”与“×”来评判正误,“非对即错”,用百分制、等级制评价学生作业结果,“只见分数不见人”,忽略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作业评价,过于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评价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可见目前一贯采用的作业模式不能起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改变科学作业相对滞后的现状,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科学作业,成了我们科学教师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为设计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作业是非常重要和急需的。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开放”,即解除禁锢、限制、封锁等。所谓开放的科学学科教学,就是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不人为地强制追求统一(或过分)的教学规范,应当还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总目标。开放性作业是开放的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探究取向,所以在设计开放性作业时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设计的开放性作业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品格优良、悟性聪慧、情感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开放性作业问题的来源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趣味性原则
在科学作业设计时必须让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作业内容。趣味性应体现出作业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独特,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乐于思考,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和成就。
3.计划性原则
教师应针对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既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统筹作业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求质不求量,精选作业内容。
4.协调发展原则
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因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之一。传统的科学作业,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新课标下的开放性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可采取走访、收集、实验、调查、统计等多元化作业形式,体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多元参与合作。
三、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1.开放性作业设计应联系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孩子生来就有一种要动手做事和亲身体验的愿望,对开展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并给予足够重视。布置的作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性丰富,就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初中科学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例如,在学习惯性这一性质时,笔者会举人们坐车时常遇到的几种情况作为例子,当说到司机紧急刹车或突然启动车子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前扑或后倒,学生没有异议。但一问到汽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身体会向哪个方向倾倒?学生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向左,有的说向右,而且都振振有词,绝不轻易服人。这时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解释,这种说教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对此,笔者利用我们学校学生放学后乘坐校车过崎岖山路的有利条件,布置用心体会乘车情境的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激发了一些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天的汇报结果出奇的好。类似的观察型开放性作业还有:铁钉的生锈过程,一般来说整个过程要一个星期左右,在教室里短期无法有效实施,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上完《月相》一节后,可让学生实时观察一个月中的月相,画出不同的月相等。
科学课本中的好多拓展性知识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教师可布置实验型的开放性作业,布置一些学生易找到材料的实验,如建立小小厨房化学实验室;利用家里的电表和时钟测量某家电的功率;利用啤酒瓶、碗筷、激光小手电做光学实验;研究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等。有些在课堂上不太适合做的实验却非常适合学生课外去完成,如猪的心脏的解剖、观察鸭血涂片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既动手动脑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课外作业,布置制作型的开放性作业。如在学习完凸透镜知识后,布置让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的作业;《观测星空》的作业是制作一张活动星图,并进行使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力的存在》一节布置的动手作业是用可乐瓶、橡皮塞、打气针、气筒等生活器材制作水火箭,进而加深对力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
2.开放性作业设计应突出科学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所以开放性科学作业设计也要匹配这种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砖”,得到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玉”。布置探究型的开放性作业,适当改变教材中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某个前置条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例如:学习《电路探秘》后,设计问题:“小明晚上写作业时,突然房间里一片漆黑,这是什么故障引起的?请你根据自己所学的电学知识和具有的生活经验帮小明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学习《物质的溶解性》相关知识后,设计问题:“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猜测并加以课外探究。
探究性学习作业,可以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几个方面,联系学生的知识特点,分阶段突出设计某一环节探究内容作为学习作业。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建立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作业,培养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能力的作业等等。
3.开放性作业设计应加强学科综合
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此,教师布置科学作业时应有意识地将语文、社会、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与科学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将有关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如猜谜语是学生感兴趣的,将科学中的一些元素、微粒、物质等设计成谜语作为家庭作业,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如:品德高尚(打三种化学元素)——锌磷镁;儿上战场母悲伤(打一微观粒子)——离子;老者生来脾气躁,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打一化学物质)——浓硫酸。再如:在学习《摩擦》时可布置想像类的作业题目:“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摩擦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对于目前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假如你是地方政府的领导,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这样的综合性作业,有效整合了相关学科知识,有利于形成全面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开放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合作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科学作业设计单一、单干的形式,让生生互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融入科学作业中来。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使冷冰冰的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比如学完《电能的利用》后,让学生课后请家长帮忙,参与完成用家用电表测量某些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在这种具有浓厚亲情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新知、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家庭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如在完成了八年级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假期作业:①调查社区里生活垃圾的 分类回收处理情况;②调查市河苕溪水质污染和恶化的原因。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带着任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撰写科学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提出合理的对策。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5.开放性作业实施应关注评价与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作业,部分学生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导致作业错误不能及时订正,作业有效性降低。更有相当多的学生,作业做得相当清楚与规范,但学习效果却不像作业本上反映的那样,究其原因是作业过程中存在抄袭现象,尤其是网络普及后,大部分的作业网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导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教师在作业批改后应及时分析作业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
评价作业还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给予学生评价,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尤其是对于开放性作业,更应体现“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发展学生,充分重视科学作业的设计,加强作业改革力度,系统实施开放性作业。科学课外作业布置应由“以量取胜”走向“以质为先”,由“统一配给”走向“自主选择”,由“故步自封”走向“开放多元”,由“独立单干”走向“协同合作”。让每一次的科学开放性作业,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汪海波.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探究[J].教学月刊,2007(6).
[2]沈伟云.怎样有效设计初中科学的课外作业[J].考试周刊,2008(11).
[3]徐洁.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09(10).
[4]程顺生.“减负增效”形势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14).
(责任编辑:罗艳)
1.作业量大、重复过多
部分教师单纯为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依旧认为学生作业布置应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习惯于传统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而不能自拔。具体表现在遴选作业内容时遵从“拿来主义”,为学生准备多本课外练习,对于作业方案缺乏系统思考。学生则机械操作、反复记忆、身心疲惫,其大量的课外时间被单调枯燥的重复性作业所占用,导致学生原本浓厚的学习热情日渐消失,甚至到最后变成更加对立的抵触和逆反。
2.统一性作业过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简单的统一,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需。事实上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各不相同,这样必然会引发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吃不了”。
3.应试性作业过多,题目缺乏生活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方便考核评价,目前教师布置的科学作业仍旧以书面作业形式为主,作业内容大多是围绕课本做文章,拓展性、开放性的的内容较少,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远离生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4.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采用“√”与“×”来评判正误,“非对即错”,用百分制、等级制评价学生作业结果,“只见分数不见人”,忽略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作业评价,过于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评价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可见目前一贯采用的作业模式不能起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改变科学作业相对滞后的现状,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科学作业,成了我们科学教师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为设计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作业是非常重要和急需的。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开放”,即解除禁锢、限制、封锁等。所谓开放的科学学科教学,就是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不人为地强制追求统一(或过分)的教学规范,应当还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总目标。开放性作业是开放的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探究取向,所以在设计开放性作业时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设计的开放性作业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品格优良、悟性聪慧、情感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开放性作业问题的来源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趣味性原则
在科学作业设计时必须让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作业内容。趣味性应体现出作业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独特,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乐于思考,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和成就。
3.计划性原则
教师应针对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既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统筹作业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求质不求量,精选作业内容。
4.协调发展原则
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因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之一。传统的科学作业,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新课标下的开放性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可采取走访、收集、实验、调查、统计等多元化作业形式,体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多元参与合作。
三、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1.开放性作业设计应联系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孩子生来就有一种要动手做事和亲身体验的愿望,对开展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并给予足够重视。布置的作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性丰富,就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初中科学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例如,在学习惯性这一性质时,笔者会举人们坐车时常遇到的几种情况作为例子,当说到司机紧急刹车或突然启动车子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前扑或后倒,学生没有异议。但一问到汽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身体会向哪个方向倾倒?学生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向左,有的说向右,而且都振振有词,绝不轻易服人。这时教师如果只是口头解释,这种说教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对此,笔者利用我们学校学生放学后乘坐校车过崎岖山路的有利条件,布置用心体会乘车情境的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激发了一些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天的汇报结果出奇的好。类似的观察型开放性作业还有:铁钉的生锈过程,一般来说整个过程要一个星期左右,在教室里短期无法有效实施,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上完《月相》一节后,可让学生实时观察一个月中的月相,画出不同的月相等。
科学课本中的好多拓展性知识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教师可布置实验型的开放性作业,布置一些学生易找到材料的实验,如建立小小厨房化学实验室;利用家里的电表和时钟测量某家电的功率;利用啤酒瓶、碗筷、激光小手电做光学实验;研究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等。有些在课堂上不太适合做的实验却非常适合学生课外去完成,如猪的心脏的解剖、观察鸭血涂片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既动手动脑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课外作业,布置制作型的开放性作业。如在学习完凸透镜知识后,布置让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的作业;《观测星空》的作业是制作一张活动星图,并进行使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力的存在》一节布置的动手作业是用可乐瓶、橡皮塞、打气针、气筒等生活器材制作水火箭,进而加深对力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
2.开放性作业设计应突出科学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所以开放性科学作业设计也要匹配这种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砖”,得到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玉”。布置探究型的开放性作业,适当改变教材中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某个前置条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例如:学习《电路探秘》后,设计问题:“小明晚上写作业时,突然房间里一片漆黑,这是什么故障引起的?请你根据自己所学的电学知识和具有的生活经验帮小明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学习《物质的溶解性》相关知识后,设计问题:“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猜测并加以课外探究。
探究性学习作业,可以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几个方面,联系学生的知识特点,分阶段突出设计某一环节探究内容作为学习作业。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建立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作业,培养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能力的作业等等。
3.开放性作业设计应加强学科综合
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此,教师布置科学作业时应有意识地将语文、社会、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与科学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将有关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如猜谜语是学生感兴趣的,将科学中的一些元素、微粒、物质等设计成谜语作为家庭作业,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如:品德高尚(打三种化学元素)——锌磷镁;儿上战场母悲伤(打一微观粒子)——离子;老者生来脾气躁,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打一化学物质)——浓硫酸。再如:在学习《摩擦》时可布置想像类的作业题目:“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摩擦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对于目前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假如你是地方政府的领导,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这样的综合性作业,有效整合了相关学科知识,有利于形成全面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开放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合作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科学作业设计单一、单干的形式,让生生互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融入科学作业中来。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使冷冰冰的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比如学完《电能的利用》后,让学生课后请家长帮忙,参与完成用家用电表测量某些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在这种具有浓厚亲情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新知、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家庭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如在完成了八年级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假期作业:①调查社区里生活垃圾的 分类回收处理情况;②调查市河苕溪水质污染和恶化的原因。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带着任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撰写科学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提出合理的对策。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5.开放性作业实施应关注评价与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作业,部分学生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导致作业错误不能及时订正,作业有效性降低。更有相当多的学生,作业做得相当清楚与规范,但学习效果却不像作业本上反映的那样,究其原因是作业过程中存在抄袭现象,尤其是网络普及后,大部分的作业网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导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教师在作业批改后应及时分析作业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
评价作业还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给予学生评价,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尤其是对于开放性作业,更应体现“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发展学生,充分重视科学作业的设计,加强作业改革力度,系统实施开放性作业。科学课外作业布置应由“以量取胜”走向“以质为先”,由“统一配给”走向“自主选择”,由“故步自封”走向“开放多元”,由“独立单干”走向“协同合作”。让每一次的科学开放性作业,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汪海波.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探究[J].教学月刊,2007(6).
[2]沈伟云.怎样有效设计初中科学的课外作业[J].考试周刊,2008(11).
[3]徐洁.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09(10).
[4]程顺生.“减负增效”形势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14).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