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x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用丰富的感情,用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运用灵活多变、新颖多样的精彩导入,就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作者阐述了语文教学导入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注意 兴趣 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尤其如此,如果一节课,一开始就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那么即使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研究发现: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分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这一规律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伊始,用最有效的方式,花最少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应掌握导入技能,科学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很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引起注意
  科学证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人对事物的反映最清晰最完整,思维活力也最积极有效。如何更有效地在导入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呢?首先,导入课文的角度应该灵活多变。一味地从复习旧知入手,复习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可以从写作背景导入,从分析题目导入,从作品题目导入,从故事情节导入……不管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学生注意。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教师的身上。其次,导入的方式新颖多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的教者形象,采用声像结合、配乐朗读、语言描述、歌曲导入等形式,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就从歌后王菲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她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教学效果相当好。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就从一首舒缓的古筝曲入手。总之,不一而足,怎样新奇,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就怎样尝试。
  二、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制造悬念。我们在看电视连续剧、听评书的时候,每当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往往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人欲罢不能,非要接着往下看,接着往下听。这种想知道结局到底如何的心理状态,其实就是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抓住这一特点,在导入阶段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更有效地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创造条件,实现语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利用图画、实物、幻灯、录音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感知,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既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激发情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常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本身要有激情,以情动情,同时还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感染,学有兴趣。
  三、唤起动机
  台湾学者王克先指出:“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一切成功的学习都伴有强烈的动机。”语文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语文学习亦然。一节课,从一开始学生如果就明确地知道了这节课具体的学习目的(即目标),就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就明确:一是要能把每节诗想象成一幅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能背诵。这样一来,学生每走一步,就能感觉到距离胜利迈进了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适当加大语文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是死记硬背,老师讲,学生记这种过分简单的学习过程,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倦心理。因此,给学生压担子就非常必要,能驱使学生动起来。“自己踮起脚,甚至跳起来摘桃子”能大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
  (三)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鼓励,会使人的情绪愉快、高涨,引起继续学习的动机。及时的表扬褒奖,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强化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化为一股动力,促使学生朝向规定的要求发展。
  总之,如何导出,只要每一位老师都重视课堂导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会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起,紧紧抓住学生的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弘,鱼浦江.中国语文教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玉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当代世界出版社.
其他文献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脸谱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蕴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脸谱在其构图、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
摘 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对我国设计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现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之精神。  关键词: “和”意识 现代平面设计 视觉三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之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和”与“谐”同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和”理论的雏形是“自然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旦认准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不要顾忌别人会怎么议论。事实上,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鲜活地给人们阐释了: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向辉煌和胜利。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愈来愈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探索:中国的出路究竟在那里?先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则可以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也可以认为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渗透,并行不悖。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与知识的学习、智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1]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科学,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正
摘 要: 随着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均田制最终瓦解。在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出现“前年田,八百主”的现象。宋代客户与前代部曲相比,他们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在政治上他们享有编户齐民的资格,有部分通过勤奋劳动从客户上升为主户,从以前地主的私属桎梏下解放出来了;在租佃契约制下的客户拥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定额租的实行,地主不再直接干预客户的经营,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摘 要: 石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印刷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它本身存在依赖于技术的革新与材料。创作型石版画和复制型石版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和材料服务对象的不同。复制型石版画通过必要的材料和规定的印刷程序服务于被复制对象,而创作型石版画,其技术与材料因艺术家的思维而灵动,材料和技术只是服务者,创作不受其控制。凡做过版画的人都知道石版画一向以劳动强度大著称,制作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技术首先成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死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的技巧;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生动活泼地上好语文课,教师就要有一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活”语文课的方法。在教学中我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  一、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好的
期刊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整个教学的内容不确定,从而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准确定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指引,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随着课改深入,一些语文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在中国整个历史上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凡属我这样七十多岁的老人,回顾过去懂事以来六十多年的历史,辛酸苦辣,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