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则可以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也可以认为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渗透,并行不悖。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与知识的学习、智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1]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科学,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正是体现了对学生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关注。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有其特殊性,其教学效果无法用统一化的标准来衡量,也难以用一般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它对受教者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展现过程。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这一目标的实施效果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情感教育?我结合个人的实践与体会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把“思想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真正意图,这一目标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正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在课堂实践中,语文老师过多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上,在渗透情感教育方面基本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对情感教育的忽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等,把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塔顶。这说明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情感的体验。这三者正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我们的高中教育恰恰从思想上忽视了这些。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高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学生来了就是为了考大学,不仅家长这样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师也这么想,由此有些老师在备课时就没有或缺乏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如何立足课本渗透情感教育,渗透何种情感价值观,情感教育甚至成了课堂上的时间调节器,只是在课堂上有时间空出时,为了保证一节课的完整性,才即兴发挥一下,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第二,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情感教育总是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载体,而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对知识目标的实现形成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注重知识方法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讲解,而对文中李密对奶奶的一片赤子之心却很少提及,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那些知识内容,对其中的情感却感受寥寥,老师也白白失去了一次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渗透的机会,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这样被糟蹋了。
  2.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师生缺乏情感互动。
  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有渗透情感教育的意图。本来情感的体验方式是多样的,但有意思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体现方式呈现出令人吃惊的程式化和一致性。例如,渗透情感教育总是安排在“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后,方式总多以僵硬的道德说教为主,教师牢牢把着话语权甚至是“霸语权”。慷慨激昂的话语的确能够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但总体来说,空洞说教的效果并不理想,违背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本就不是“教”出来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学生在此过程中慢慢体会最终达到心领神会。
  3.中学语文情感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
  学习中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这一理论,以前不包含情感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的,教改后,新的评价体系仍然是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内容重视,而情感目标的评价内容却很少,大多浮于表面,实施起来较难,以至于很多时候沦为可有可无的装点。正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在无形中暗示着教师:情感目标是不重要的。试想,制定目标的人都是这个态度,实施者谁还会去重视?另外,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具有发言权,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很多东西浮于表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二、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困境,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高考指挥棒是无法回避的原因之一。出于应对考试的需要,不少教师仍然把知识获得和能力训练的目标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位置,导致语文教学不能摆脱重视知识、能力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挖出造成今天这样困境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1.新课标研读不透彻,理念更新不及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3]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和归宿。由于理论修养不足,再加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研读不够深刻,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目标、这些目标的具体内涵如何界定等问题并不完全清楚,从而导致在渗透情感教育目标时空洞无物。
  应对策略:教师要积极关注新课程改革,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要特别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把课程三维目标尤其是课标没有详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体细化,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同时,情感教育的渗透要有整体规划,形成情感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情感教育渗透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2.新教材编写上存在不足,难以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体系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情感教育的渗透自然需要以具体语文知识为载体,而不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然而,这一套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却让人不满意,不说其他,所选的篇目偏向说教,缺乏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情感体验的好文章。比如像老教材中《孔雀东南飞》、《氓》这样的好文章已经不见了踪影,换来的是一些说教味很浓的,令人生厌。
  应对策略:教材是固定的,但教材观却要不断更新。新课程理念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教材观,在教材文身“启情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处理方法: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第二,适当拓展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在紧扣课堂主题的前提下,补充、删除、更换一些材料,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是苏教版必修四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语言极富哲理,要高二的学生直接去读很可能理解不了或只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教味,于是我大胆地采用了课外的材料。当学生看到汶川地震那一组催人泪下的照片时;当他们看完那段2009年雪灾令人动容的视频时;当他们阅读完一对父母在缆车下坠时用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血肉为孩子擎起一片生的天空的报道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直面苦难。让学生再回过头看这篇文章,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欣喜的光彩。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这样做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完不成教学任务,只要我们选择得当,能够切实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缺乏,影响了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说塔顶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情感教育的对象是存在极大个体差异的学生群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故而情感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功底。很多老师正是因为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漠视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的差异,对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采取了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影响了情感教育的效果。
  应对策略:平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需要加强对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钻研,很多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大有裨益。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首次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强调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提出情境教学、愉快教育,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注重激励性评价。这些理论都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仅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使命,而且是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完成情感教育目标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系苏州大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等,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解,空间结构的想象,形象思维的应用。特别是高中新课改教材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知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以及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探究,体现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究,从而提高学生
期刊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
目的:观察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监测制备的左归丸含药血清对血管生成体外三维模型及左归丸对雷公藤多苷致卵巢功能低下大鼠卵巢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及酪氨酸激酶(F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1)表达的影响,探讨左归丸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摘 要: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也经常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然而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比喻的用法在各自的文化中有着极为不同的意义,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以动物喻人时。所以英语学习者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其文化,了解与本土文化的异同,以免交流时引起误解,甚至造成矛盾。  关键词: 中英文化 动物喻人 差异    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而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随着人类文明的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数据仓库中数据建立、收集、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全球化不断的推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出现了大量形象符号化的现象。文章从设计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符号提炼的再思考。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 形象符号化 视觉符号    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形象符号化  根据符号学的观点,人类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就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过程。人是用符号来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脸谱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蕴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脸谱在其构图、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
摘 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对我国设计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现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之精神。  关键词: “和”意识 现代平面设计 视觉三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之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和”与“谐”同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和”理论的雏形是“自然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旦认准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不要顾忌别人会怎么议论。事实上,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鲜活地给人们阐释了: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向辉煌和胜利。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愈来愈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探索:中国的出路究竟在那里?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