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活”语文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st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死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的技巧;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生动活泼地上好语文课,教师就要有一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活”语文课的方法。在教学中我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
  一、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好的导语对上好一节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好奇心强,得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专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等到教师上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教师就需要设计好导语,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一首“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听不听都没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死海不死》时,我利用俗语设计导语。我说:“人不可貌相”,同学们接下句:“海水不可斗量”。我立即发问:“海水真的不可斗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很多同学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让他们再思考。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能,要不然,课文中的数字从何而来。”他发现问题了,但不知如何具体解释。于是,我顺势介绍了科学工作者如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取样分析,然后根据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浓度加以推算才得出的结论。这样,不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且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情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设置悬念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过程:“忌之”—“恶之”—“愈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因恃才放旷、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而招杀身之祸。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进行拓展迁移
  语义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尽量发挥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在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上课之前,我首先精心备课,既吃透教材,又广泛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视野;同时,找到一些同学来谈话,听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触,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及时补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课内与课文的自然链接,巩固基础与拓展延伸的巧妙结合。
  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促进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当然,我们要追求生动、有序、高效的课堂效果,就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
  学生读课文,尤其是小说,往往满足于追求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辛辣的讽刺艺术。老师就要恰当及时地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捕捉作者思想的火花。在教读《范进中举》,对范进喜极而疯,学生捧腹大笑,教室里充斥着疯狂的笑声,如果就此放任下去,那么,作家反对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的目的也就被笑声掩盖了。可见,语文课担负着思想启蒙的作用,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应当有独立思考精神。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会思想的学生。
  由此观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智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千方百计地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从而真正地上“活”语文课。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监测制备的左归丸含药血清对血管生成体外三维模型及左归丸对雷公藤多苷致卵巢功能低下大鼠卵巢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及酪氨酸激酶(F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1)表达的影响,探讨左归丸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摘 要: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也经常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然而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比喻的用法在各自的文化中有着极为不同的意义,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以动物喻人时。所以英语学习者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其文化,了解与本土文化的异同,以免交流时引起误解,甚至造成矛盾。  关键词: 中英文化 动物喻人 差异    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而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随着人类文明的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数据仓库中数据建立、收集、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全球化不断的推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出现了大量形象符号化的现象。文章从设计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符号提炼的再思考。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 形象符号化 视觉符号    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形象符号化  根据符号学的观点,人类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就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过程。人是用符号来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脸谱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蕴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脸谱在其构图、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
摘 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对我国设计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现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之精神。  关键词: “和”意识 现代平面设计 视觉三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之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和”与“谐”同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和”理论的雏形是“自然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旦认准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不要顾忌别人会怎么议论。事实上,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鲜活地给人们阐释了: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向辉煌和胜利。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愈来愈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探索:中国的出路究竟在那里?先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则可以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也可以认为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渗透,并行不悖。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与知识的学习、智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1]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科学,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正
摘 要: 随着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均田制最终瓦解。在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出现“前年田,八百主”的现象。宋代客户与前代部曲相比,他们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在政治上他们享有编户齐民的资格,有部分通过勤奋劳动从客户上升为主户,从以前地主的私属桎梏下解放出来了;在租佃契约制下的客户拥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定额租的实行,地主不再直接干预客户的经营,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摘 要: 石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印刷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它本身存在依赖于技术的革新与材料。创作型石版画和复制型石版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和材料服务对象的不同。复制型石版画通过必要的材料和规定的印刷程序服务于被复制对象,而创作型石版画,其技术与材料因艺术家的思维而灵动,材料和技术只是服务者,创作不受其控制。凡做过版画的人都知道石版画一向以劳动强度大著称,制作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技术首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