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取材缘何尴尬频现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uxt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体现着丰富的情感,是能够触动人心灵的语言。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分明地看到,教师无序性的讲解,分裂了作文的结构;学生依然陷入莫名的恐慌,苦于写作素材的匮乏而无计可施,因而作文成为教师和学生都感头疼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取材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教师传统认识观的影响
  现实中教师经常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许多学生在没有得到教师的帮助下,却能写出令人心动的文章,而有些学生经过教师的课上耐心指点,课后的不断批阅,反复修改,但最终的作文效果仍然微乎其微。于是,一种无形的观念在教师的思想中得到滋生,那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天生的,有的学生天生就对语言思维具有独到之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与生俱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感悟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经验,教师这个外来的指导因素并不是关键的。从而,就形成教师不愿意在作文指导上“浪费时间”,学生也不愿意在写作上浪费时间的恶性循环的消极境界。
  二、学生从不会写到不敢写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有这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它隐含地告诉我们,生活就如一棵长久不衰的常青树,是我们写作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生活的写照,作文就是写生活。因此,写文章的人就要在生
  活的细节上多下功夫,而对生活的观察视角恰恰能决定生活的深度。在学生的大脑中,采集的信息越多,作文的素材就越丰富,就越能表达出丰富而生动的思想。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希望学生传达出来的总是正能量的思想,不允许有各种思想存在,于是学生总是揣测教师的想法,教师总是去揣测编者的想法,一旦揣测出现了偏差,师生均表现出失语状态,最后演变成想说不敢说的尴尬境界。我们的作文需要孩子想真事,说真话、实话,能够自然地吐露内心的思想。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在课前预设了好多问题,在课堂指导中努力引导学生回答我的预设,然而随着学生回答的一次次偏离,我自然流露出疑惑和无奈的表情,学生开始琢磨老师想要的答案,几次否定后,学生即使知道了答案也不敢回答了,因为他们害怕说不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上。
  这是典型的思维禁锢,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话语权。我们总是引导孩子们沿着既定的固定轨道前行,似乎没有羁绊,但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才深悟到学生作文没有了灵魂,只剩下空洞的躯壳。通往目的地的路径很多,我们应该让学生说出他们想要走的路径,这样才会走得乐此不疲,走得更加坚定、努力。
  三、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割裂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环境;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意识里学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很乏味、单调,实不其然。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只要细心品味就能发现其精华所在。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总会发出这样的懊恼:“我们每天生活如此单调,食堂、家、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哪里来那么多的素材去写呢?”接着他们便用一些平铺直叙、没有情感的、没有亲身经历的语言应付写作。作文是生活环境的展现,这种展现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撼动感,但就是平时生活的涓涓细流才能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因此要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观察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学生的生活与作文必然是割裂的。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没有情感体验的文字,它们注定成不了感动人心的佳作。
  四、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要让他们带着求知欲望进入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挑一些教参上或者自己认为不错的佳句让学生去赏析。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觉得这些句子有鉴赏价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鉴赏,忽略了学生的视角差异,因为对于某个句子,每一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认知。课堂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不是大自然的附属品,不要人为抹杀它的无限潜能。
  写作是心灵的沟通,生活的再现,它需要互动,需要吸纳,它是教师、学生、生活相融相通的经历与过程。教师既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又要解除禁锢的思维,以优越于学生的自身经验,智慧性引导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触动他们敏锐的观察视角,拨动心灵之弦,个体的精神便在主体的灵动中得到营养、滋生。这或许更是教师发现与了解学生在作文素材中被蒙蔽眼睛的超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茗海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写作多有畏难情绪,一到提笔的时候,就会觉得问题多多,找不到素材,找不到表达方式,或者是不知道写什么,句子无法组织完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限制了学生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的一种特技,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积极转变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单一、机械的角色意识,积极“变脸”,把学生“变”成“引导员、演讲家、研究者”等角色,有效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导员”,让语文学习尽显探索之美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实践、探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没有真正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恰当的表达方式、没有学会持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好方法等问题;而教师也存在着对写作教学重视度不够、将写作教学过于简化或过于复杂化的问题。过于简化,学生学不到什么;过于复杂化,学生也接受不了。因此,作文教学逐渐走进了一个低效的怪圈。  在本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活动,对课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困生是一道不可避免的难题。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会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不管不问的教学态度,任其自由发展,结果会产生严重的教学失控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一视同仁,甚至应为学困生付出的精力更多,精心确定适合学困生发展的教学方向,从而创建均衡发展、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应确定好某一
目的分析室间隔部分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HOCM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行部分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是要“细”,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作为初中语文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被不少老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功利化教学的影响,文本细读的方式变了花样,甚至把文本支解得支离破碎。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那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作文课堂教学,有的让学生作文添加名言警句,每一篇
目的分析青年和中老年男性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衢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20例,均为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心病诊断的男性患者,根据年龄分
古往今来,小说一直备受读者所推崇。初中阶段,学生开始系统阅读学习小说,如何引导学生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把握住情节、抓住人物和环境对小说的主题展开分析,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文章结合初中学生和小说的特点,对小说阅读指导提出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重读,读中梳理情节  小说总是围绕一定的情节展开的,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小说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喜欢读小说,但在读的过程中却不善于根据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