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赞美了自然界黄昏美丽的景色,也常被引用来描述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内心的无奈、眷恋、彷徨、失落等心态。这种“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影响认知、情感、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需要引起老人及其亲属的高度重视。
陈圣琪教授是本刊编委,也是本刊创刊时第一批专家作者之一。十年前,他是意气风发的精神卫生科主任,十年后,他在担任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社会任职,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沉稳与睿智。然而,不论职位如何变迁,他仍会走进社区为大众作心理辅导,他仍会走进图书馆为市民讲课,他仍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读者撰文,对医学科普事业不遗余力地支持……
采访陈教授时,记者提到,据《山东商报》3月29日报道,济南一位70多岁老人疑因身体不好在树林里上吊身亡。陈教授感慨道,这位老人太极端了。不过,这也是部分中国老人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些城市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亟待关注。
5种心态,您是哪一种
陈教授介绍,老年人由于生理、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以及固有的传统理念影响,使其心理状态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归纳起来常见有以下5种表现:
积极乐观
陈教授说,持这种态度的人对人生满意度较高,具有一颗宽容之心,生活内容充实、丰富、有规律。经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参与社会活动,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像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有不少老人主动当志愿者,出没在大街小巷,默默地为社会作贡献,他们不求所得,只求自身喜悦。还有一些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在娱乐中获得他人尊重,自身的幸福体验也由此得以升华。
消极被动
和积极乐观的老年人相对应,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常表现得消极被动,沮丧、抱怨、抑郁、焦虑,失落感强烈,不与人交往,斤斤计较点滴的得失,责怪儿女不孝,生活无规律,乃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始终占据头脑。
陈教授接诊过一位患者,是刚退休的老干部。由于在位时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应酬不断,而退下来以后,门可罗雀,家里顿时冷清了不少。这位老干部从心理上难以适应,老是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就此一蹶不振,没有多久就与医院“结缘”,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查来查去也没有发现什么大毛病,但半年折腾下来,形体枯槁,跟退休前判若两人。
记忆衰退
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因素、个人思考减少或其他疾病,导致记忆发生衰退,但本人及家属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如一个中学高级数学教师,退休不到5年就变得疑心重重,甚至行为方式匪夷所思。他怀疑妻子有外遇,猜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女儿勾结外人谋取他的钱财。刚讲的话,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由此折腾得家里鸡犬不宁。最后被确诊患了老年性痴呆。
累赘之想
由于躯体患病、生活不便,有些老人很容易产生“自己是社会、特别是家里人的包袱和累赘”的想法,尤其是以往性格较为强势、固执者更为明显。进而为此忧心忡忡,悲观失望,使得整个家庭始终处于压抑、凝重的氛围之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孤独之感
传统观念中,对幸福的诠释很重要的一点是儿孙绕膝、子孙满堂,最大的悲哀是“无后为大”。这种带有强烈农耕经济特色的传统观念,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大为削弱,但子女不在身边而引发的“空巢”现象所伴随的孤独之感,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部分老人的心灵,吞噬着他们的健康生活。
您的“黄昏”可以美
老年人产生以上心态,跟他们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社会及家庭环境、生理因素、疾病等因素是分不开的。陈教授介绍说,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采取以下策略,对改善“黄昏心理”的消极影响当有所裨益。
调整认知
所谓认知指的是将外界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大脑整理、归纳、分析,并依照以往的经验,做出决定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经说过,个体情绪、行为方式的出现,并不在于外界刺激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刺激的认知。如果认知出现偏差,那么负性情绪、异化的行为方式就有了滋生的土壤。简而言之,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是获取幸福的金钥匙。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会说:“唉呀,只剩半杯水”,并为此神情沮丧;而有些人会说:“好啊,还剩半杯水”,并为此而雀跃。同样的局面,感觉竟然是天壤之别,可见调整个人认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老人问题同样如此。如果自身的幸福不是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上,那么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也许这种改变开始时可能不那么习惯,甚至会有些痛苦,但根据心理学上行为的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坚持,并不断去加强,它终将会变成一种习惯。到那时,消极的“黄昏心态”自然会消失无踪!
行为改变
陈教授说,有许多老人身体不适,总是想到医生、吃药、服用保健品,而对自己生活的行为方式是否科学则考虑极少。现代科学发现,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联。个人如能在生活方式上稍作调整,就完全可能将许多疾病拒之门外。
比如,过去认为,早睡早起,身体健康。但这其实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分早起并不是好的选择,尤其在冬季,天寒地冻,早起很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生活中诸如此类悲剧不胜枚举。如果改变这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那么远离此类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良好的心态、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最好的守护神!也是远离“黄昏心理”的法宝!
积极参与
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意义的关键所在,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有意识地积极参与一些活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也能在与人交往中获得乐趣。陈教授建议,老人在社会交往中怀有一颗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良好心态,就有可能在助人中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而且它也会使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上简单很多。去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许多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体会多多,就是最好的佐证!
适度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已经成为共识,但作为老年人如何科学合理进行锻炼则很有讲究。对于老年人而言,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度锻炼,对健康才有利。一般认为,每天的运动量宜掌握在身体稍出点汗即可。运动以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做操、游泳等较为合适。
适度锻炼在为健康加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心理,使其远离孤独与思想的困惑。
及时诊治
老年人因生理原因会出现一些遗忘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果这种遗忘还伴随性格与以往迥然不同、情感活动异常、思维怪异、行为不可理喻、睡眠节律重大改变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时,就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要知道,任何的拖延都可能引发更大灾难性的后果。
简短的采访结束了,陈教授最后说道,夕阳无限好,但黄昏以后的夜空会更美丽,老人只要把握好自己,就能享受星空灿烂带来的愉悦感受!
陈圣祺,精神科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还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院管理协会精神病院分会副会长等职。
陈圣琪教授是本刊编委,也是本刊创刊时第一批专家作者之一。十年前,他是意气风发的精神卫生科主任,十年后,他在担任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社会任职,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沉稳与睿智。然而,不论职位如何变迁,他仍会走进社区为大众作心理辅导,他仍会走进图书馆为市民讲课,他仍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读者撰文,对医学科普事业不遗余力地支持……
采访陈教授时,记者提到,据《山东商报》3月29日报道,济南一位70多岁老人疑因身体不好在树林里上吊身亡。陈教授感慨道,这位老人太极端了。不过,这也是部分中国老人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些城市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亟待关注。
5种心态,您是哪一种
陈教授介绍,老年人由于生理、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以及固有的传统理念影响,使其心理状态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归纳起来常见有以下5种表现:
积极乐观
陈教授说,持这种态度的人对人生满意度较高,具有一颗宽容之心,生活内容充实、丰富、有规律。经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参与社会活动,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像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有不少老人主动当志愿者,出没在大街小巷,默默地为社会作贡献,他们不求所得,只求自身喜悦。还有一些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在娱乐中获得他人尊重,自身的幸福体验也由此得以升华。
消极被动
和积极乐观的老年人相对应,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常表现得消极被动,沮丧、抱怨、抑郁、焦虑,失落感强烈,不与人交往,斤斤计较点滴的得失,责怪儿女不孝,生活无规律,乃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始终占据头脑。
陈教授接诊过一位患者,是刚退休的老干部。由于在位时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应酬不断,而退下来以后,门可罗雀,家里顿时冷清了不少。这位老干部从心理上难以适应,老是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就此一蹶不振,没有多久就与医院“结缘”,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查来查去也没有发现什么大毛病,但半年折腾下来,形体枯槁,跟退休前判若两人。
记忆衰退
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因素、个人思考减少或其他疾病,导致记忆发生衰退,但本人及家属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如一个中学高级数学教师,退休不到5年就变得疑心重重,甚至行为方式匪夷所思。他怀疑妻子有外遇,猜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女儿勾结外人谋取他的钱财。刚讲的话,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由此折腾得家里鸡犬不宁。最后被确诊患了老年性痴呆。
累赘之想
由于躯体患病、生活不便,有些老人很容易产生“自己是社会、特别是家里人的包袱和累赘”的想法,尤其是以往性格较为强势、固执者更为明显。进而为此忧心忡忡,悲观失望,使得整个家庭始终处于压抑、凝重的氛围之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孤独之感
传统观念中,对幸福的诠释很重要的一点是儿孙绕膝、子孙满堂,最大的悲哀是“无后为大”。这种带有强烈农耕经济特色的传统观念,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大为削弱,但子女不在身边而引发的“空巢”现象所伴随的孤独之感,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部分老人的心灵,吞噬着他们的健康生活。
您的“黄昏”可以美
老年人产生以上心态,跟他们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社会及家庭环境、生理因素、疾病等因素是分不开的。陈教授介绍说,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采取以下策略,对改善“黄昏心理”的消极影响当有所裨益。
调整认知
所谓认知指的是将外界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大脑整理、归纳、分析,并依照以往的经验,做出决定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经说过,个体情绪、行为方式的出现,并不在于外界刺激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刺激的认知。如果认知出现偏差,那么负性情绪、异化的行为方式就有了滋生的土壤。简而言之,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是获取幸福的金钥匙。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会说:“唉呀,只剩半杯水”,并为此神情沮丧;而有些人会说:“好啊,还剩半杯水”,并为此而雀跃。同样的局面,感觉竟然是天壤之别,可见调整个人认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老人问题同样如此。如果自身的幸福不是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上,那么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也许这种改变开始时可能不那么习惯,甚至会有些痛苦,但根据心理学上行为的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坚持,并不断去加强,它终将会变成一种习惯。到那时,消极的“黄昏心态”自然会消失无踪!
行为改变
陈教授说,有许多老人身体不适,总是想到医生、吃药、服用保健品,而对自己生活的行为方式是否科学则考虑极少。现代科学发现,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联。个人如能在生活方式上稍作调整,就完全可能将许多疾病拒之门外。
比如,过去认为,早睡早起,身体健康。但这其实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分早起并不是好的选择,尤其在冬季,天寒地冻,早起很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生活中诸如此类悲剧不胜枚举。如果改变这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那么远离此类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良好的心态、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最好的守护神!也是远离“黄昏心理”的法宝!
积极参与
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意义的关键所在,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有意识地积极参与一些活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也能在与人交往中获得乐趣。陈教授建议,老人在社会交往中怀有一颗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良好心态,就有可能在助人中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而且它也会使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上简单很多。去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许多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体会多多,就是最好的佐证!
适度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已经成为共识,但作为老年人如何科学合理进行锻炼则很有讲究。对于老年人而言,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度锻炼,对健康才有利。一般认为,每天的运动量宜掌握在身体稍出点汗即可。运动以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做操、游泳等较为合适。
适度锻炼在为健康加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心理,使其远离孤独与思想的困惑。
及时诊治
老年人因生理原因会出现一些遗忘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果这种遗忘还伴随性格与以往迥然不同、情感活动异常、思维怪异、行为不可理喻、睡眠节律重大改变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时,就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要知道,任何的拖延都可能引发更大灾难性的后果。
简短的采访结束了,陈教授最后说道,夕阳无限好,但黄昏以后的夜空会更美丽,老人只要把握好自己,就能享受星空灿烂带来的愉悦感受!
陈圣祺,精神科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还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院管理协会精神病院分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