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材选文道德取向分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文道德取向是指选文在道德范畴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依据编制的道德取向类目量表,分析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可以发现道德取向上“传统美德得以彰显”“现代观念体现不足”的特点。
  关键词:选文;道德取向;中职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76-04
  选文道德取向,即选文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选文在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分析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道德取向,主要从主题和副题两方面着手。“主题”是指课文的主旨(中心思想),在确定主题(中心思想)时,应充分参考与本套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及课后“思考与练习”。而“副题”则是指除了课文主旨外,相关句段中所反映出的其他的次要的、附带的思想。本分析在确定道德取向具体类目时,主要参照了吴永军教授制订的“道德价值取向量表”,并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一系列德育文件的相关内容,还密切联系了本套教材选文的实际情况。在统计时,不是依据课文的篇目,而是依据课文内容所反映的“主题”与“副题”的频次来计算。如果一篇课文中出现相同的副题,只统计1次。[1]根据具体统计情况,对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道德取向分析如表1所示。
  一、传统美德得以彰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道德取向各个类目中,排在第1位的为爱国(思乡),选文共16篇,占整个道德类目的10.26%,且范围涉及广泛。上至西汉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下至当代新闻名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有宋代陆游的《书愤》,也有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树林中的泉水》,可谓古今中外均有涉猎。像《过秦论》《〈伶官传〉序》这一类讽谏性文章,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朝政的深深忧虑,盼望朝廷能吸取教训,发奋图强,振兴国家。因而在界定主副题时,应充分考虑“爱国”这一因素,形成类目。在此,“爱国”类目亦包括思乡类作品,如游子思乡的《故乡的榕树》,向往、眷恋故都的《故都的秋》,表现思归之苦的《八声甘州》,笼罩着羁旅乡愁的《苏幕遮·怀旧》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愤》兼有当年壮志冲天的豪情和如今功业难成的悲愤,将诗人的报国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重返沙场、欲补天穹的热切愿望。还有一些选文反映出的爱国主题则更加鲜明,如《荷花淀》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民族存亡之际,迸发出的侠骨柔情、抗日志向。《落日》作为一篇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事件的通讯,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长江三峡》描绘了雄伟而瑰丽的长江和雄、秀、险各具特色的三峡,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挚爱。
  在道德取向分析中,信念这一类目占比8.33%,排位第3。信念是人们赖以进取的精神支柱,可以给人奋进的力量,让人无惧困难,一往无前,甚至舍生取义。因为有了信念,海子宁愿忍受寂寞凄凉,也要追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有了信念,食指先生在那极“左”的悲剧时代,还能执着地“相信未来”,珍爱生命;因为有了信念,帕特里克面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依然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因为有了热爱自然和生命的信念,巴尔蒙特一生都在“看太阳”;因为有了寻找光明和理想的信念,戴望舒开启了“寻梦”之旅。“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要把信念进行到底!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一些选文充分凸显了信念这一主题。
  “进取”“刚毅”“勤学”这三个道德类目都涉及到个人的品质,彰显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内在共性。这三个类目在教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入选篇数分别为14篇、13篇、10篇,占比分别为8.97%、8.33%、6.41%,排序分别为第2位、第3位(并列)、第5位。铁凝女士在《文学是灯》中,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在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是怎样不懈进取的;《白石老人自述》告诉我们,齐白石又是怎样从荒僻乡野的一位木匠成长为大艺术家的。《劝学》开门见山,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层层设讽,让人明白学习之重,让人知晓学习之法。《贵在一个“新”字》通过确凿的论据告诫我们,不学习积累无以“创新”。刚毅是艰险、寂寞的环境中“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的“采石工”,是长江沿岸古铜色的胸膛里喊出的“川江号子”。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弘扬进取、勤学、刚毅等优秀个性品质,这些可贵品质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坚守的正能量。
  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中,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彰显,其中以“正直”和“亲孝”最为突出。涉及“正直”类目的选文有10篇,占比6.41%,排在第6位。这类选文,更多的是表现古代知识分子蔑视权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例如李白《将进酒》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闲适、恬淡;陆游《卜算子·咏梅》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孤傲。
  涉及亲孝(尊师)类目的选文有7篇,占比4.49%,排在第9位。这类选文,皆为脍炙人口之作。韩愈在《师说》中大力倡导“尊师重学”,至今仍让人称颂。《项脊轩志》围绕“百年老屋”,绘景、记事、抒怀,生活琐事,世事变迁,割不断的是三世人之间的亲情血脉,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悲喜交加,感人至深。聶绀弩的《七十年前的开笔》回忆了自己写作之初乃至人生之初,在父亲和先生指点下,走上作文正道的经过,抒写了对父亲和先生的感激之情。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道德元素,“仁者爱人”。“仁爱”这一类目,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中体现不够明显,涉及的文章只有6篇。第一篇是《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其兼具儒家“仁爱”及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因此归入此类目。第二篇是美国记者克莱尔·萨夫安的人物通讯《冰河英雄》,重点表现了普通人威廉斯在飞机失事的危难时刻勇敢地把生还的希望送给别人,自己则永远地留在了冰冷的河水里。有谁知道威廉斯是多么热爱生命:坐飞机总是坐在机尾,因为那是“最安全的部位”。第三篇是《仁爱一生》,特里萨修女无论是对贫穷的孤儿、患病的妇女,还是对肮脏的垂死者,都表现出了足够的仁爱。她让一位自称“一辈子活得像条狗,现在死得像个人”的老人有尊严地离开了人世。第四篇是亨利希·曼的《化装舞会》,通过女仆施蒂娜导演并演出的那场舞会,润物无声,让作者这个不谙世事、衣食无忧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贫富悬殊,也让作者的善良、真诚裸露在了读者面前:由对自己的担心变成对别人的同情,并且还想着给予别人补偿与帮助。第五篇是《窦娥冤(节选)》,窦娥的冤屈固然感天动地,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她的善良与反抗,宁愿身死,也要护住相依为命的婆婆。最后一篇是莫泊桑的《项链》,选文讲述了小市民玛蒂尔德为虚荣心付出重大代价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玛蒂尔德宁愿付出十年的艰辛,如花的青春美貌,也要借债偿还项链,却没有动过以假充真、溜之大吉的念头,守住了自己的善良诚信。   蘇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虽然关注了“仁爱”这一类目,但是篇目不多。现实生活中,摔倒的老人大多没人愿意扶起,当代中国已到了亟需大力弘扬“仁爱”精神的时候了!遗憾的是,教材选文对“仁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彰显得不够充分。
  勤劳、俭朴、善良、奉献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文基本上做到了统筹兼顾,均衡体现。关汉卿《窦娥冤(节选)》中宁愿自己身死也不想让婆婆伤心、难过的善良的窦娥,孙犁的《亡人逸事》中一生勤俭、甘于付出的妻子,他们的身上无不昭示着这些传统美德。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中的人物身上体现的“宽容”,也是内涵不一,各有特色。如卞毓方《北大三老》中张中行先生的隐忍宽容,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中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深明大义的宽容。
  中国文人一贯倡导自由、旷达、淡泊、宁静的境界,本套教材选文中也多有涉猎。一生颠沛流离、屡次遭贬的东坡居士,其豁达开朗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清晰可见。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节选)》也重点表现了苏东坡被贬黄州,身处人生低谷时旷达乐观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山居秋暝》《青玉案·元夕》等无疑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清高淡泊,追求宁静自然生活的优秀作品。
  二、现代观念体现不足
  科技与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2]其实,早在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道德取向类目中,科学类目的选文共有11篇,占整个类目的比重为7.05%,排序在第5位。就这一方面来说,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道德取向还是值得肯定的。选文对于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新技术、新科学皆有涉及,前者如《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动物身上能进化出轮子来吗?》《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等,后者如《神通广大的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另外还有反映人类进化起源的《〈物种起源〉绪论》。
  创新这一类目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则体现得明显不足。整套教材中只有王梓坤的《贵在一个“新”字》1篇选文,占整个类目比重的0.64%,排在25个类目的第23位。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中职语文教材应当具有向中职学生传递创新精神的时代担当,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制造温床,催生火苗。
  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反映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感恩、担当、工匠精神等主题的选文数量很少,而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课文则近乎空白,这不能不说是该套教材选文的一大缺憾。
  综上可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在道德取向上,对爱国、进取、刚毅、亲孝等中华传统美德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在创新、诚信、工匠精神等现代观念的体现上存有明显的不足,这又是需要教材编者正视和反思的。
   参考文献:
   [1]屠锦红.民国与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开明版”和“人教版”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2]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01-09.
   [3]江泽民.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09-19.
  责任编辑:陈钱允
  Abstract: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text selection refers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lecting texts in the moral category.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moral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ected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nd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orientation, such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modern concepts".
  Key words: text selection; moral orient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xtbook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化,一些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在上课管理规范方面,备课制度执行方面,听课评课制度方面,教学大赛评比制度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改进工作中进一步强化相关教学要求,出台和细化相应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大赛常态化,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  关键词:诊断;改进;课堂教学;制度体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品格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品格不等于道德,品格提升也不等于传统的德育,是人的综合素养的质量规格的提升。品格提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熏陶、教育教学中渗透、学习活动中锻炼。品格提升受地域、校本文化和个人特质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气质,需要用多元开放的思想去引导与实践。  关键词:品格提升;德育研究;学生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6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原有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必要训练,越来越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专业课程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整合是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整合与实施又是受多方因素影响。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整合;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在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前提,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资源建设是核心,实现人人会用、人人肯用是关键。淮安中等专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注重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8-03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包括职业认同感、教育理解、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培训、教研、教学反思等。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的行动者,专业发展有更多个性化需求,通过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更加多元,资源的支撑更具选择性。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
最近读完了傅国涌先生的《美的相遇》,这是一次美的历程,在涓涓流淌的文字间,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别样之美。  何为“教育”?作者认为教育的重心应在“育”上,教育从来都不是只指向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遇见美、经历美的过程。  一、美在历程  在这个凡事都要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教育需要放缓脚步,慢下来。书中有云:“开启民智是一个过程,追求自由也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充分
摘要:在项目化学习中,概念和问题是构成项目的两个“面”,它们互为映射,互为依存,密不可分。这就意味着,项目化学习要基于概念和问题视角进行双线整体设计,通过问题设计、探究设计和评价设计来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项目化学习双线整体设计可以实现“做”与“学”的统一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概念;问题;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摘要:讓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这样的幸福感受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价值引领的方向感,追求事件的内在意义和人生的终级价值;全面发展的整全感,让师生全体、全面、全过程得到充分整全的发展;学习过程的幸福感,学习是和谐的、主动的、适合个性的、随处存在的;人际关系的愉悦感,师爱普照,美德养成,要素平衡,“幸福在他人”;专业发展的丰盈感,从“我们”走向“我”,从经师走向人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专业领袖;物态环境的生命
摘要:提升学生服装款式拓展设计能力是市场需求。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结合中职学生客观实际,可以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敏锐感、创意感、全局感、细腻感等。实例示范有利于将这些元素融入训练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服装款式拓展设计能力。  关键词:学生服装款式拓展设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5-03   全国中职院校(纺织服装类)服
摘要:点拨是教师借助语言、手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启迪思维、转变思路、改变方法、拓宽眼界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通過前后勾连、补充资料、要点提示、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与文本深入对话,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让点拨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关键词:阅读教学;点拨;启迪思维;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