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讓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这样的幸福感受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价值引领的方向感,追求事件的内在意义和人生的终级价值;全面发展的整全感,让师生全体、全面、全过程得到充分整全的发展;学习过程的幸福感,学习是和谐的、主动的、适合个性的、随处存在的;人际关系的愉悦感,师爱普照,美德养成,要素平衡,“幸福在他人”;专业发展的丰盈感,从“我们”走向“我”,从经师走向人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专业领袖;物态环境的生命感,物质建设指向精神性成长,物质环境有生命气质,人的活动融入环境,创造着校园文化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幸福学校;幸福感;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13-07
  我曾经和校长、老师们分享过一则《圣经》故事:在创世纪的时候,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在为幸福学校寻找意象时,我借用了这则故事,提出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并得到了校长、老师们热烈的回应。在“到处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人们不仅得以生存,而且有生活的快乐,有幸福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机构和空间,这种幸福感主要是有以下六个“感”融合而成。
  一、价值引领的方向感
  幸福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一生,是超越欲望、走向内心,超越当下、走向长远的,是对终极价值、精神境界的追求。正如黑格尔所说,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抽掉欲望、冲动、意愿的具体利害之情,达到无所需要的需要,成为纯粹的思维时,才是精神的存在[1]。在学校,就是要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进行思考、探寻。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这种思考、探寻的表达形式,往往是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意识形态系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贯通学校所有人群、贯通学校历史的根本理念。在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得怎样的实践框架中,核心价值观是回答为什么做的。它统驭着学校的意识形态系统,内在地引导着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可以谓之学校文化之魂。学校文化有了这个灵魂,师生员工的组织行为以至生活方式就有了方向感,就有了终极价值的追求,就明确了教育实践就是努力探索有意义的人生。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例,学校的前身是民国初年创办的匡村中学,唐江澎校长的团队从1927年匡村中学的训育目标中受到启发,结合现有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高举“人”的旗帜,以培养“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以一驭多,统领各方面工作,努力让核心价值观照亮、照遍、照透校园。这样的学校就是有灵魂的,这样的工作和学习就是肩负使命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朝向幸福出发的。
  二、全面发展的整全感
  1.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是“全面发展”的大前提。建设幸福学校,是不能不言及校长和老师的。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来大都是能力本位。能力本位必然是以两种模式为主:匮乏模式,缺什么,补什么;提优模式,培养技术骨干和能手。从校长的“全面发展”来说,萨乔万尼提出的校长之心(情怀)、校长之脑(思想)、校长之手(本领)就很有价值,因为只有内在完整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底气、信心和幸福感。从教师的“全面发展”来说,强调与工作结合的学习,与信息高速公路贯通的学习,与公民精神相融合的学习。领导层和教师还有差异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说的“全体”主要指向学生的每一个个体,我们说的“差异”也是主要指向学生群体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满足每个活泼泼的生命的需求,真正做到位,让学生幸福得像花儿一样,这样学校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
  2.时空结合的“全面发展”
  校长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前面已经说到,这里主要说说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空间维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间维度是朝向未来的“新人”特质,比如交往与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等。在学校现场,“全面发展”经常“跑冒滴漏”,就是因为功利化而使教育异化,我们需要在纯粹意义上思考,永远怀揣初心。
  我每每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是感动不已、感慨万千,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一个:要让学校生活成为孩子的“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2],把孩子们培养成精神世界丰富的现代公民。所以他为有些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可能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扭曲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3]而痛心,他的教育实践是真正的五育并举,以文化人。对最有可能丧失地位的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和全体老师经常讨论“怎样让劳动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系统地设计了学校的劳动教育。他说:“劳动成为我们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童年时代深深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4]他的劳动教育实践在今天仍然是楷模,他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3.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发展”
  学校育人有四个基本要素:课程、教学、活动、环境。“全面发展”要落实,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总体上看,这四个要素中,“活动”受到的重视,比之其他三个要素差之甚远。“活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活动往往使学校教育向四面八方打开,社会参与度高;活动内容与个性、喜好匹配度高,自主性、选择性强;自组织程度高,主体性得到更好张扬;等等。校友对母校的记忆,常常不是想起某几节课,而是想起某次经典性的活动。好在不少学校对此有所认识,围绕培养目标,系统地设计校园活动。比如南京师大附中在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过程中,设计了“青春是美丽的”校园生活行动。“青春是美丽的”是南京师大附中校友巴金的题词。青春文化校园生活行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特别关注“社会责任、强健体魄、审美情趣、实践创新”四大素养,分类开发活动主题和项目,再按照全体、年级、班级分层设计,继之以必选、任选的组织形式实施,让青春文化校园生活成为撬动学生整个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点,使活动与课程、教学、环境等要素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有效促进“全面发展”的全面落实。   3.从“群眾”走向“领袖”
  这是从专业领域说的,这里的“领袖”是非正式的,指的是专业领袖。提出这样的命题,一方面基于学校管理制度变革的大趋势,英雄式的领导逐步退出舞台,民主型的领导机制在逐步形式,许多学校都在推行分布式领导。扁平化、项目式、集思广益、集体创新……,使得专业领袖有可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看,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课程教学领导力,必须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挑起更重的担子,肩负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专业领袖的形成在于让教师参与学校变革计划的制订,让他们负责具体变革项目,在“做”的过程中成长。在这方面,锡山高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他们围绕校本课程开发、选修Ⅱ系列课程建设、学校课程的全面建设、面向专业大类选择的研创式大任务课程体系构建,形成阶段性重点突破的项目。比如研创式大任务课程体系构建,具体项目有:《省锡中学校课程方案(4.0版)》的研制,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学校课程开发机制与平台建设,指向核心素养发展学习方式变革探索,体悟教学法研究与推广,支持深度学习的智慧教学系统研发,真实校园情境下学生生活秩序的自主建构行动。在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老师们作为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融入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事业之中,专业领袖在“做”的过程中,完成目标,成长自己,推进学校发展,也给教师这个职业赋予新的内涵:学习的领导者,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构成学习型团队;项目的发起者,参与学校变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课程教学的领导者,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谐的人际关系,率领专业社群进行集体创新。当然,不可能所有教师都实现这三个转化,金生教授在谈到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时说,重要的不是实现,而是实践。确实,只要在路上,就是在开启一种幸福的人生。
  六、物态环境的生命感
  学校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总是需求物质条件的。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建立物质基础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学问题”[19]。
  1.学校物态环境要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
  张家港实验小学有着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学校提出的宣言是: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的积极的学生生活。为了让学校宣言落地,他们努力寻找和童年相适应的,匹配度高的教育内容,设置舒适度、自由感、成长性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江苏省建设课程基地,主要指向课程资源和教学设施,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展开的学习主要是任务导向型,自然就给学生许多“出场”的机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2.要明确物态环境的功能定位
  在我看来,学校的物质设施和空间环境,一是花园。“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在少年期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20]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会给儿童带来美好的遐想。二是学园。学校的实验室、专用教室、课程基地乃至整个校园都应该是创意学习空间。三是书香乐园。“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博尔赫斯)。“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狄金森)。不少学校让学生随处可以捧起书卷,静心悦读,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意。四是精神家园。“每一堵墙壁都说话”,学校文化的先贤在说话,学校发展的愿景在说话,学校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在说话,活泼泼的学校主人公也在说话,学校在温馨如家的同时也是孩子们文化扎根的精神之家。
  3.物态环境要有生命气息
  用刘慧校长的话说,张家港实验小学的校园环境体现着自然的美学精神,让校园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分都是新的。在不少百年老校,如江苏省南菁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到处可以感受文化在流淌,校长们都是试图让历史照亮未来,整个校园往往都彰显着学校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
  4.要让学生与环境对话
  创意教学空间把教师、学生、教科书、环境联结在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自然环境的经营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张家港实小的校园有一条美丽的分岔的路,刘慧说,在校园里,校长聊天,教师聊天,同学聊天,大树下聊天,池塘边聊天,细雨中聊天,在诗情画意中聊天,聊天也成了诗情画意。我看过老师拍的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四仰八叉地躺在草地上,面朝蓝天在遐想。据说,老师问他干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在思想哩!”借用诺丁斯的话就是“灵性升腾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在审美素养的培育中赋予花卉很重要的地位”[21]。帕夫雷什中学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一样,让学生种植、护养,让孩子们感受到因为有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校园有了更美丽的样子。于是,幸福感也就升腾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第2版序言.
  [2][3][4][5][6][7][8][9]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15,259-260,30,32,69,76,432-433.
  [10]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89.
  [11]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2.
  [12]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188.
  [13]斯奈德,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44.
  [14]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0:150.
  [1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4.
  [1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3:208.
  [17]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04.
其他文献
摘要:为解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轻重如何权衡又如何统一的问题,基于课标中对语文学科基本特征的定义,“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三得: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进而采取“六步教学法”,抓住课文标题、中心句、关键词句等,从“文体出发,聚焦表达”,在师生及文本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得”;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诠释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摘要:幼儿园亲子春秋游可使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但在组织实施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对策,重新认识亲子游的价值。“玩中学”亲子游项目活动从游前攻略、游中探秘、游后拓展三大环节入手,将游玩与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幼儿和大自然亲密互动的旅程,玩出灵性。  关键词:亲子游;“玩中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每一课的生字多了,教师对怎么教学普遍感到困惑,探讨低年段生字教学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教学中可以应用以下教学策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明析编排特点,把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区分教学;遵循儿童特点,创新形式,融入汉字文化,激发情感;发挥音韵优势,指导精准;及时巩固练习,强化运用。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写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化,一些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在上课管理规范方面,备课制度执行方面,听课评课制度方面,教学大赛评比制度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改进工作中进一步强化相关教学要求,出台和细化相应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大赛常态化,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  关键词:诊断;改进;课堂教学;制度体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品格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品格不等于道德,品格提升也不等于传统的德育,是人的综合素养的质量规格的提升。品格提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熏陶、教育教学中渗透、学习活动中锻炼。品格提升受地域、校本文化和个人特质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气质,需要用多元开放的思想去引导与实践。  关键词:品格提升;德育研究;学生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6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原有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必要训练,越来越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专业课程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整合是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整合与实施又是受多方因素影响。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整合;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在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前提,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资源建设是核心,实现人人会用、人人肯用是关键。淮安中等专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注重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8-03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包括职业认同感、教育理解、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培训、教研、教学反思等。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的行动者,专业发展有更多个性化需求,通过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更加多元,资源的支撑更具选择性。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
最近读完了傅国涌先生的《美的相遇》,这是一次美的历程,在涓涓流淌的文字间,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别样之美。  何为“教育”?作者认为教育的重心应在“育”上,教育从来都不是只指向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遇见美、经历美的过程。  一、美在历程  在这个凡事都要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教育需要放缓脚步,慢下来。书中有云:“开启民智是一个过程,追求自由也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充分
摘要:在项目化学习中,概念和问题是构成项目的两个“面”,它们互为映射,互为依存,密不可分。这就意味着,项目化学习要基于概念和问题视角进行双线整体设计,通过问题设计、探究设计和评价设计来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项目化学习双线整体设计可以实现“做”与“学”的统一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概念;问题;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