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藏区“9+3”学生教学质量初探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ng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643000)
  【摘要】目的: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采取针对性教学干预措施,观察对学生成绩、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结合藏区“9+3”学生特点采取干预措施,与汉族对照班比较。结果: 藏区“9+3”学生班考评成绩与汉族对照班无差异(P>0.05)。结论: 多措并举,因材施教,“理实一体化”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藏区“9+3” 学生;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5-01
  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这是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大量藏区学生首次从甘孜州、阿坝州地区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9+3”是指从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的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藏区新生与同年汉族新生比较,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自学能力欠佳,甚至个别书写汉字困难;但学习刻苦努力、动手能力强、乐于表现。针对以上特点,学校采取调整教学计划及大纲、缩编教材,周末、晚自习时间补课,遴选部分人文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关键课增加课时等措施恶补“9+3”学生文化基础。同时,教师积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措施进行因材施教。赞可夫先生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备好课、上好课。笔者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干预措施,以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对藏区“9+3”学生教学质量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对象
  教务处随机选取初中毕业入校的2009级中专汉族护士班1个,设为对照班。在“9+3”学生2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个班设为实验班。实验班进校摸底平均成绩低于对照班,有统计学差异(P <0.05)。
  2.方法
  2.1对照班:
  54人,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室:秧田式固定桌椅教室,面积占70平方米,配置有电视、视频点播系统。
  2.2实验班:
  共47人,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2.2.1师资:
  由3名高级讲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集智备课、磨课,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大纲,教案、课件和自编讲义等。按照“备、说、评”的程序准备每次教学内容。
  2.2.2教学资源:
  建立专门“理实一体化”教室,面积占200平方米,设置活动桌椅,配备有8台上网电脑,相关参考工具书,护理床,粘贴板,电视,多媒体,相关实训设备等。
  2.2.3小组合作学习:
  推行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分配角色,轮流担当。”原则进行实施。
  2.2.4“理实一体化”教学:
  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兵作战的传统教学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多名教师智慧构思的现代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选择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临床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1]。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关注个别差异,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励志教育,鼓励学生的成就动机[2],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适时开展竞赛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制健康人、病人食谱,合理评价食谱等活动为载体,强调营养学的生活性、实用性,强化趣味性,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考试
  试题库随机出卷,采取开卷考试。技能检测性试题占比60%。
  4.结果
  实验班平均成绩与对照班无差异(P>0.05,见表1)
  5.讨论
  “9+3”学生入校时摸底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汉族班级学生,在学校多措并举的基础上,任课教师积极采取教学改革措施,对所有藏区“9+3”学生班级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藏区“9+3”学生成绩已迎头赶上汉族班级学生成绩。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具有动手能力强,而理论基础差特点的藏区“9+3”学生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汤玉霞等.“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86-87。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061100)  【摘要】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效果。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转型时期,如何做好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我国的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创新性的建议,促进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 兼职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250355)          作者简介:贾国燕(1977-),女,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摘要】当前,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具体问题,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路径,从组织、制度、实施、考评、保障等多个层面构建指导—监督—服务
期刊
(江苏 扬州225000)    作者简介:仇善梁,1983-12,江苏射阳人,讲师,在职硕士,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图书信息中心/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担任信息化教学建设工作,从事Web应用开发研究。  本论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编号2010055)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A/2010/09/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A/2010/09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4-01  1均衡是基础,个性发展是强心剂  2001年版新课标与2011版课标同时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这一内
期刊
【摘要】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五年制理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补习,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安排物理课学时较少,另外,对高职院校的传统物理课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再加上学生具有起点低、学习自觉性不高、厌学情绪较大特点,应掌握的物理知识没有掌握,影响了专业课学习。这些原因使高职物理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物理课程改
期刊
(山东省潍坊学院 261061)  【摘要】本文围绕大学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点探讨,如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  【关键词】大学教育;定位;内容;安排;合作    Study About College Education  Wang Cheng-duan,Liu Yong-hua,Chen Shuang ,Yang Ying-jie,Zhou Ji
期刊
(江西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330031)  【摘要】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心理韧性作为灾后心理重建新领域的建议,期望通过对心理韧性的开发培养来挖掘人们自身潜力,形成积极品质,塑造积极人格,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归因,进而提升社会适应度。   【关键词】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灾后心理重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7-01   
期刊
(大庆师范学院163000)    作者简介:项目支持: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课改下《生物学教学论》与基础教育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本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总结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生物实验、小故事、谜语、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期刊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223000)    作者简介:苏月霞,女,1980.8,江苏涟水,淮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熟,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每一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及时更新,不可抱残守缺。文章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对其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存在的问题进
期刊
[Abstract] Iconicity, a widely-discussed concept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fers to the ana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This iconic force also exists between the form (both narrative 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