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0-01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与时代同步。纵观当令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师生的教与学心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态有益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态常常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少思品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的误区。
  第一,学科教学观念的陈旧,一味追求“片面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思品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时代特征,其教学内容既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编、教、学”的理念的综合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编、教、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学观,在掌握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新课标及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意愿,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新课程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新课标,不利于新课标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教学价值观的偏差,使得“相容性”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思想品德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思想品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构成,其课堂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整体的思想道德知识、观点、行为规范和能力要求;二是蕴含于知识、观点、行为规范、能力要求等的思想方法。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这是因为我们把思想道德知识、观点的掌握和行为、能力的养成视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显性价值,而把思想方法的启蒙和奠基视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隐性价值。成功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双重价值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却更多的把目光投向显性价值的发掘,片面地追求明理、激情、导行的效度,以达到“认知”、“行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为终极目标。对于思想方法的启蒙和奠基,对于隐性价值的发掘,思想品德课教师既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思品教师、学生与思品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品德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不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价值产生偏差,成为功利思想的一种表现,构成深化教学改革的又一道障碍。
  第三,教学主体的失落,使得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多项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形同虚设。就是教学中的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主体教育思想,深入研究主体性水平发展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有三个主体,即教师、学生、班级集体,这三个主体分别居于课堂教学的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的立体结构。教师主体在最高层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基础层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班级集体在中间层面,发挥主力作用。构建教师、学生、班级集体三主体相互作用彼此互动的协调运行机制,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用、班级集体主力作用有机融合,必将形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强大的内驱力,充分激发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活力。然而,在教学行为中,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主体意识相对淡薄。重视教师主体,却有意无意夸大教师主体作用,在教学行为上,把学生生动的理解变为呆板的灌输,把师生双向互动变为教师单向传递,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把教学简化为教的实施而忽略学的引导;在教学评价上,不是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而是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口头上重视学生主体、实践上则把学生变成抽象的主体,视教学中学生活动为点缀,把激发学生主体作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漠视班级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忽视对班级集体良好主体精神的培育,把“面向主体、面向发展”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真实主体的失落,必将导致课堂教学价值的失落。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项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此,学生消极情感务必消除,积极情感一定要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那么这样的教学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许多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刻反思。思品教师要有意识的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语文教学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听说教学缺少的状态,笔者从口头表达能力对于现代初中生的重要性入手,分别从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课堂 课后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病原菌,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研制水产疫苗是必需的,由于其接种受限因素较多,开发新型口服疫苗并选择合适抗原对水
【摘要】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枯燥单一的缺陷:一方面教材内容枯燥单一,另一方面教师对待课文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很少,致使课堂教学枯燥单一,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一要注重课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性;二要讲究趣味性,引进竞争机制,还课堂给学生;三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思品的主动性。这样做才能促进品德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激活学生灵
该文通过南昌霉素(Nanchangmycin)产生菌南昌链霉菌80-5.3-116-3菌株孢子对2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诱变剂NTG和Co-γ对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的孢子涂布在含致死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一大批学生上大学的愿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很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很多毕业生还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加强高职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高职学校 德育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职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领悟、提升。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情绪渲染法、情景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和实践体验法,寓理于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方式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3-01  新课程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向学生比较
【摘要】思品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加上开卷考试,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思品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思品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8-02  新课标指出:“倡导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