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了解、探析并模仿教材的言语进行的一种活动的方式。
  一、基于文本语境,在沉浸氛围中彰显模仿动态化
  语境是作者进行素材选择、文本布局、语言锤炼的环境。语境不同,作者对文本的整体布局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考量。在引领学生体悟与赏析文本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时,教师不能完全停留在言语形式的表层,体悟文本的言语运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深度考量,深入明晰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为学生动态性模仿提供认知支撑。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描述了年轻时的李白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的场景。课文最后的高潮,是李白看着汹涌的长江波涛,长时间伫立江边凝望远方的情境。这一处的描写,作者所花费的笔墨并不多,却营造出了真切而鲜活的情境。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呢?如果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有哪些值得考量的价值资源呢?笔者引领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寻之旅:首先,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抒发了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其次,作者以真挚的笔触描述了友人登船即将离去的场景——“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为后续的情感体验奠定了基础;最后,作者借助一系列的动词——“伫立”“凝视”“只见”,以近乎静止的状态,让学生体悟到人物内心涌动的情感波澜。作者之所以在送别的高潮之际着力描写这三层次的内容,就是基于“真情送别”的语境需要。因此对这一段描写,教师引领学生不能仅看到文字的表象,更窥探到了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的独具匠心。只有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索,明晰这一类文字中的情感抒发,才能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让学生知其然,而后更知其所以然。
  二、基于描述内容,在考量初衷中彰显模仿动态化
  文本的内容是由素材决定的,尤其是记人叙事类文本,科学精准地遴选素材,是提升文本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文本中很多言语形式的巧妙运用、写作策略的无痕呈现,其实都与文本所要描写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写什么”的视角,洞察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用意,从而为动态性模仿奠定基础。
  《大江保卫战》一文的作者围绕着人民子弟兵保卫大江展开,着力描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大部分。在描写“保大堤”的过程中,作者就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先描写人民子弟兵整个队伍的表现,再聚焦某一个具体人物的表现进行具化描写,立体化展现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场景。在洞察了作者这一写作策略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回忆对比另一篇运用“点面结合”的课文片段:《天鹅的故事》先描写“点”,再描写“面”,主要在于破冰行动,是由老天鹅率先发起,其他天鹅深受震撼之后纷纷跟上,这种表达顺序就是由所要描写故事的情节发展决定的。而《大江保卫战》展现的是热火朝天的救险场景,依照人们观察、感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作者选择了“先整体再细节”的顺序进行构思,顺应了人们的认知思维。
  鉴于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动态性模仿时,就需要从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入手,在对比辨析的思维历程中,感知描写对象的不同,作者的写作策略也会不同。因此,组织学生模仿“点面结合”的写法,就需要对所要描写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思考,从而将模仿实践动态化,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三、基于文体样式,在紧扣体裁中彰显模仿动态化
  对于言语的形式和写作策略的运用,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文体特质就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动态性模仿,不能抛开文本的体裁特点而孤立进行。的确,不同的文体对于作者选择素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甚至详略的安排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从文体的特点出发,精确地把握具体文体的创作要领,为学生的动态性实践模仿提供明确的认知渠道。
  以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分别列举了“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爱迪生研究发明”“齐白石坚持绘画”等事例进行论证。在引领学生概括了文本的范例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说理文中对事例的描写与一般叙事文有着怎样的不同?很多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说理文中的事例只关注事件的核心,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一般叙事文更为重要的是以详尽的描述再现事件发生的细节。为什么说理文的事例描写会呈现出这样的质态?这就與说理文的文体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说理文对事例的运用旨在借助事例论证中心,把握了人物的行为以及取得的成果,就能从不同的侧面论证“坚持不懈能够走向成功”的论断,因此其他层面的论证就可以省略。
  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将本单元课文《诺贝尔》改写成一段可以成为《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事例的话。有了对说理文文体特征的观照,学生的改写就彰显出鲜明的动态性特征,不再局限于对现成文字的“拿来主义”,而是学会从中心论点的角度出发,对素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删减,这种尝试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基于文本主旨,在把握核心中彰显模仿动态化
  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的文学作品,作者并不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助各种景色或者事物委婉地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穿越文
  本语言表层的樊篱,探寻作者
  真正的表达用意,在基于文本
  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强化动态性
  模仿。
  如以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作者主要描写了樟树的外形、拒虫、香味永久保持等特点,很多教师将其视为一篇状物类文本,并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树木。事实上,这样的模仿就陷入了机械性的层面,忽视了文本表达的核心主旨,造成了模仿练笔的效益低下。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旨在通过揭示樟树的特点,展现宋庆龄的伟大精神。因此,教师可以适度为学生拓展与宋庆龄相关的文字材料,组织学生依循着樟树的特点探寻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并感知樟树与宋庆龄在精神层面的共性,顺势形成“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的认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为此,教师则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思考:“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与社会中某一类人物有着共同之处呢?”学生纷纷罗列出了蜜蜂、粉笔、蜡烛、白杨树等,教师随即组织学生模仿课文中“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事物展开描写,力求与其所对应的人物进行深度关联,使得仿写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化特征,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作者创作文本的初衷,尝试从文本的主题出发,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核心,为学生动态化实践模仿奠定了基础。
  模仿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方式,但我们决不能让模仿陷入机械生硬的窠臼之中,而要充分把握文本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始积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彰显模仿的动态化,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
其他文献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教师的困惑。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有感情朗读的现状,提出一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开天辟地》,这位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了神话体裁的想象特征,现撷取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就这样盘古含着微笑倒下了。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作了世间万物,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世间万物”说明了变化很多,但每一个变化都是一幅
大脑袋狮子是一只特别的狮子,他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沙发上打盹儿,有时还会发出“呼呼”的打鼾声。  大脑袋狮子从来不会请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怕打扰别人,他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其他的动物路过狮子的家,看到大脑袋狮子每天都坐在沙发上,就叫他“粘在沙发上的狮子”。  有一天早晨,大脑袋狮子被一个硬硬的东西硌醒了,原来是一把钥匙,一把闪着金色光芒的钥匙。  大脑袋狮子把钥匙举起来对着太阳,钥匙就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此安排意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积累和铺垫。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目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好文本解读  1.目标设计与内容编排  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指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外,还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面临着谈“作”色变的尴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之间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对文本范例中写作技巧的关注甚少。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的范例价值,借助文本的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所运用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从而在阅读中吸收,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真正发挥教材文本作为范例的价值。  一、紧扣生动描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万物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阅读之重要。语文作为一门集艺术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的源泉却来自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它能有益地补充、辅助和激活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
每年腊月二十四,除了要“掸尘扫房子”,挪威鼠米多一家所在的江南小镇还有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到了这天晚上,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数数这一年赚到的钱,据说这样,钱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晚饭后,米爸、米妈说:“孩子们快来数数你们的钱吧!相信它也会变多的!”  米多赶紧抱出了自己的存钱罐,摇了摇“啦啦、啦啦……”好多钱啊!米多心里乐开了花:“如果有二十个硬币的话,就可以买到我最喜欢的小手枪了!”  姐姐米乐也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很多课后练习的第一题都提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读好课文是一年级学生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放在首位。  《比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以儿歌的形式三问三答,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尾巴的一些特点,语言朗朗上口
9月23日,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广州市珠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了今年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工作,表彰在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关单位、教练员和参赛选手,并部署了明年技能大赛的具体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并做了重要讲话。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在课后习题中。这些习题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何利用好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解读课后习题,明确编者意图  1.明晰编写特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