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及演练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构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筵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它的考查也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近几年来,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一直备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在备考复习中,自然不可忽视。其常见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一、把握文意
  概括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这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它涉及对小说的内容、情节、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它既可指文本局部整体,亦可指文本全部整体。常见题型: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概括小说叙写了几件事;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概括小说的主旨;⑤概括小说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迹;⑥对文中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前后照应的关系加以解说;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形式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情节入手,理清故事脉络,弄明白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几个关键问题。
  二、评价人物
  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作品)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小说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都体现在人物身上,只有正确把握,才能深入领悟小说的生活与社会价值。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都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常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③评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④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三、分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说来,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而自然环境则指节气时令及相关的自然景物。常见题型: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中考命题常以自然环境考查为主,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题型常见为表述题。
  四、品析语言
  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义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不同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不同人物的个性语言不同,这对我们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度理解小说主题有很大帮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选择、批注和简答。常见的方式如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语言的音乐性、画面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等。
  五、领会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 、物、现象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命题者自然也会青睐于此。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和简答,角度有:文中某事的叙述或某一句(几句)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或其变化过程,简述“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等。
  六、揣摩写法
  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颇具特色的。命题者常常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写作技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设点命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形式有: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是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说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等等。
  七、感悟体验
  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题型都为简答。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高潮: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故事情节,考生仔细阅读文章,根据作者的思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主要的情节发展和高潮即可。
  【参考答案】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 “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
  2.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小说题目含义的理解。考生围绕小说题目“迷路”的一语双关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画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需仔细阅读文章,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刻画手法等,仔细分析出小说的思想。结合本题看C项,不能说是品质败坏,只能说是调皮,喜欢恶作剧。
  【参考答案】C
  4.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让考生结合生活中如“环境气候”等迷路的示例,谈谈对自己的启示。做好本题考生一定选择好的生活示例,然后写出对自己的启示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问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夺地球资源,导致陷入环境气候危机。如罗布泊的消失,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的濒临干涸,又如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也可以从社会层面作答:古往今来,为官做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罔顾黎民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到底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还可以谈谈身边的事例,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皆可。第二问只要是谈到了“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即可给分。
  1.了解时代背景。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小说是这个产物的重要代表,作者用小说这种形式,通过人物的遭遇,来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了解时代背景,对于了解小说的主题尤为重要。
  2.把握人物的外貌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代表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的描写,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物的经历,也了解到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过程。
  3.认真体会语言、动作描写。语言是人的心声,也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把握小说人物的语言,也就能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默默的尊重
  无声的背后,饱含着温暖与尊重……来自我在德国的切身感受。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不知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个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精短小说》2015年第5期)
  1.小说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默默尊重?
  3.请你说出画线句子令我惊异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中“寒风习习”与“暖意融融”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1.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正在阅读的中年男子默默走到盲人后面、吸烟的女孩主动熄灭烟、车上的乘客主动后移、小男孩让座等。3.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4.语言描写。母亲告诉小男孩,不要打扰导盲犬工作,体现了母亲与小男孩对导盲犬的尊重。5.不矛盾。寒风习习是说天气,而暖意融融是人们默默尊重盲人的做法,温暖了“我”的心。
其他文献
时间之河流尽千帆,岁月将许多美丽而温馨的故事,锈蚀成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褪去了色彩的梦。然而,永不褪色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它深深埋在我的心底,积淀成了永恒的召唤。  俗话说:“凤羽坝子春来早。”这话果然一点不假,孩子们早早褪去包裹在身上的毛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光里荡漾。那一串串无邪的笑声在阳春烟景里流淌回旋。春光给了孩子们一条伸展手足的大道,引着他们走进了无垠的旷野,就连路边的小花小草也是在孩
蓦地,想起了父亲。我试图给父亲定位一个角色,可当提笔写到“父亲”二字的时候,第一次感到词穷,就像一颗星揣测苍穹,一朵花描摹春天一样,任何一种角色的呈现,都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某个片断。A  父亲在县城上班,每个周末才能回家。因为见得少,对父亲,总感觉是敬畏多于亲近。  弟弟出生后,母亲让我自己独睡。  冬天的夜里,暖瓶冷下来后,彻骨地凉。灯灭下来,四周黑黢黢的一片,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有时做噩梦,从
傅玄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他这两首杂诗属于当时盛行的“正始体”即所謂的玄言诗。西晋永嘉之后,玄风大畅,诗歌创作亦趋附时流,内容上企仙希隐,言皆玄远。其中的哲理,也有诗意。  第一首诗共十句,讲述安贫乐道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借助一次月夜饮酒的场面描写来表现的。前四句是环境描写:微风吹拂,月光照,万籁无声,诗人坐在四处无人的高台上自酌白饮,显得那么闲雅清高。“厨人进藿茹,有酒不盈杯。”诗人面对的是一盘野
【摘要】新课改由原来的风起云涌到如今的沉静内敛,沉淀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微观细读”阅读教学法便是新课改中语文课堂备受关注的成果之一。何谓“微观细读”?它是孙绍振教授对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并冠以“微观细读”的说法。  【关键词】微观细读;阅读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微观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地语义分析,
“一线穿珠”是文章的一种结构方法,是指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画地为牢,把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叙事时间、事件和物体之中,而是寻找事件与人物的本质关系,通过人、事、物或者情感,用一条金缕玉线,把凸显作品主题的众多材料贯穿起来,通过人与事与物的综合运用,事以物传,物与事接,笔笔相承,环环相扣,让现实中关于此人和此事,看似纵横纷杂的材料,层次丰厚、连贯缜密地呈现于文章之中,为文章主题服务。“纵横联结,一线穿珠”
【摘要】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联系,让公共基础课程更好地“适应职业化教学,更好为专业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再觉得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就是写作文,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以《汽车广告文案》课堂教学实况为例,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并且联系专业进行讲授和实践,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完成教学。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信息化教学;课改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文章以小学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通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为学生插上一对翅膀,使其自由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之中。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之一。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阅读教学长期处于教学低效的状态,而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
“我们度过了相当愉快的半年。有时我会觉得她有点不对劲。后来谈起来,我才知道她对某人怀有极其不讲理又无意义的强烈恶意,令我毛骨悚然。这孩子的直觉太好,有时我在想,到底她的脑子在想些什么东西。不过,每个人不是都有缺点么?况且我只是一名钢琴老师,至于什么人性啦个性啦,与我有何相干?只要她好好练琴,我就算尽了责任了。老实说,我也委实相当喜欢这孩子。不过,我尽量不对她提起我私人方面的事。因我总在本能上觉得不
回望记忆的长河,满满都是那些暖心的画面:考试失利后,老妈的鼓励;捧回奖状时,老妈脸上孩子气的笑容;摔碎老妈心爱的玉镯时,她的无尽包容……现在,把镜头聚集于其中的一个画面,让那画面定格成永恒。  今年的春天有些奇怪,明明是阳春三月的时节,可天气却阴晴不定,甚至是漫天飞雪。作为走读生,免不了要担心天气的变化。那天,原本晴朗的天空在一瞬间变了样,变得那么阴沉,黑压压的云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不一会儿,天空
【摘要】《基础教育未来十年发展任务与工作重点》中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任务。就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作文毫无疑问是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提笔直挠头,下笔的材料千篇一律的母亲父亲。我通过以现成的教材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迁移学习运用课本精选美文的写法,从而积累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材迁移;兴趣为导;积累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堂好的优质语文作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