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能力素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123456789dt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逻辑主线,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国情,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回顾。研究结果认为,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树立了风向标;“体育核心素养”具有“社会、知识、个人”三位一体的内涵特征;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来贯彻落实,实现共筑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核心能力素养;体系构建;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2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已走过风风雨雨的60余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学校体育改革也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艰辛历程进行回顾与梳理,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展望。在研究过程中,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最为关注的是“以时间节点为发展顺序的、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的、以国家政策法规为研究文本分析的”等研究视角。因此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国情,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彻底厘清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历史轨迹、思想动因、实施情况、现实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事业要“立德树人”,如何通过教育事业来实现“立德树人”,其具体的方法、措施、途径和方法,时至今日仍然还是个问题。曾几何时,中国教育一直以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的功绩填满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每一道缝隙,为获取无限量的知识储备,师生常常争分夺秒。然而,在知识储量以几何倍数增长的态势下,这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现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学习不能过度填满,那样反而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教育不能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反而是教育应该给学生一张“渔网”。可以想象一个学生拥有的学历和学位,如果已经不再是社会需求的必需品或衡量一个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时,其他相关附加的技术资格和能力证书,将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砝码。国际上研究已经证明,在未来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到优质的DNA,也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也为学生未来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知识储备空间,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核心素养”的崭新概念必然隆重登场,也必须坚持教育事业改革要置身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2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风向标
  “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又一重大突破,三维健康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等三维立体观,三维健康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效的社会基础上,对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如此高度的今天,国家政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注重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也反映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和培养具备“核心素养”能力的专门型人才,在体育事业领域内,反映为学校体育除培养具有“身心健康、体质强健、三维健康”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展的“体育核心能力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要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和奋斗。
  三维健康观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提出来的,并指出三维健康不仅指是没有疾病或身体体弱,还必须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完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当代我国教育事业仍然受到三维健康观持久深入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要培养生理和心理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世纪初,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心问题也在集中围绕三维健康的教育目标而持续发展着。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教育功能和价值,尤其是在实现三维健康观的教育事业实践中,学校体育事业更是彰显其它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体育三维健康观应该包含那些内涵特征,结合体育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的内涵,认为学校体育要促使和形成良好的三维健康观,必须掌握体育三维健康观的真实内涵。所以认为,体育三维健康观应该是在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培养的学生的三维健康观,必须是结合社会、个人、和社会知识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但是,与此同时,这也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体育对三维健康的有效促进和完善实施,体育原本最初最直接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但随着三维健康观提出的时代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才能实现体育教育对三维健康观的有效促进和完善。
  因此,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及其开展落实情况,并先后颁布实施了许多關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2010年,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明确了目标。   三维健康观是符合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如何把三维健康观贯彻执行到我国党的教育方针中去,并结合学生实际和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情况,在特殊的历史国情下,加快推进落实三维健康观的教育理念。三维健康观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当时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单一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体质为中心),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逐渐向多维的健康体系(社会、个人、知识能力)过渡,这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3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人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结合学校体育的学科特点和特殊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体育或体育锻炼活动,应具备的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育特殊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应包括“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几方面的内容体系,也集中反映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社会知识、体育知识、个人品德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等的多维体系。
  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要求发展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必备的运动技能及其健康的运动行为,内涵要求是一个多维度的核心素养体系,并不是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某一特殊的体育品质或是核心的体育竞争力,这与职业运动员的核心竞争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体育核心素养体系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本位(运动知识)、社会本位(社会适应能力)、健康行为(运动健康、饮食健康、卫生健康等)、体育品德(尊重对手、裁判,与人合作,爱护公共体育设施,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内涵特征及其要求,都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的相关活动学习而得,也可以培养和塑造,也可以引导和迁移。因此,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与构建必须围绕这几个维度指标体系来构建。
  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须紧扣其内涵特征和要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2)关注“以人为本”,结合“以生为本”,体现“生命关照”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3)从单一的价值取向向多元的价值取向过渡,这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4)实现“多维一体”的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5)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符合马克思人类发展学说的终极目标;(6)最终实现培养成为具备一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综合型体育应用人才,这是体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要素。总之,体育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21世纪提出“核心素养”的崭新概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又将迎来一次体育事业发展的春天。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结合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也逐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和新的任务,为学校体育先前的“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及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关怀,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全面发展”等进行具体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未来必须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学校体育改革贯彻执行的风向标,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4结语
  在21世纪我国党和政府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崭新概念,这为我国学校体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核心素养在未来的价值取向上,要面向社会发展新需求,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体质、心理、个性、体育兴趣、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要素。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实现了由单方面的“社会本位”或“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向多元的“社会、知识、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因此,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层面的“核心素养”内涵来完成,且必须加快实现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基金项目:2016年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基金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玉溪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罗时铭.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流派与争论[J].体育学刊
  2016(6):29-36.
  [2] 郑无畏.我的看法[N]. 体育报,1961-09-25(2).
  [3] 王子江.关于体育课教学问题的讨论[N]. 体育报,
  1961-11-06(2).
  [4] 丁一.中等学校体育课中的两个问题[N]. 体育报,
  1961-08-14(2).
  [5] 李振东.课堂教学应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N].体育报,
  1961-09-04(2).
  [6] 姚林祥.究竟以什么为主[N]. 体育报,1961-09-07(2).
  [7] 周达云.体育教学应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N].体育报,
  1961-09-21(2).
  [8] 杨仲范等.应以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中心[N].体育
  报,1961-10-30(2).
  [9] 宋伯淳.把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技能的形成紧密结合起
  来[N].体育报,1961-09-4(2).
  [10] 谷世权.怎样理解以增强体质为主及其与掌握知识、
  技术的关系[N].体育报,1961-12-18(2).
其他文献
“我亦飘零久”。四月梨花如雨,片片随风,落入江流浮沉入水向远方去。岸上花影绰约,满山是叩首祭祖的人。父亲穿行其中走走停停,叹息着感慨着。  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是飘零的人。思念着故乡,感恩着故乡。  父亲年少时跟随祖父母离乡入城,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祖辈的基业。一切从零开始,如浮萍的异乡客只有夜深时在梦里勾画描摹故乡的一草一木,那条故乡绕村的小河,温柔地流淌过梦境,抚慰着少年游子的心。  慢慢开始
摘 要:在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主线,往往容易出现单元内课时之间关联性不强以及层次性不明显的问题。以“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元设计为例,提出体育教学单元的设计以“动作(技术)组合”为方向构建主线,能简化单元构建难度,加强单元内课时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层次性,拓宽思路,开阔教学视野。  关键词:单元主线;动作组合;设计;优点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知人论世】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为官清明、心系百姓著称于世。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摘 要:泰勒课程评价模式是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形成的,在世界课程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以泰勒课程评价模式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泰勒课程评价模式以及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本末倒置;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价值异化;评价方式单一等,为深化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改革,需要从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评价标准
摘 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体育课堂有效性的评价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指出有效体育课堂应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创新课堂,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创新课堂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指明了创新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以期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有效性;创新;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
摘要:根据当前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分析影响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培养的原因,提出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并给出改进策略,希望通过优化活动来更好地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24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在体育
摘 要:从镇江市润州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实出发,总结青年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所体现出来的功利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同时从正确树立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合理规划人生和踏实求学四个方面,提出要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功利性;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1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考察广州市中职学生生活学习及参加体育锻炼等情况。结果表明:中职学校场地、设施、师资质量大幅提升;多数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能够适度参与各种社团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育参与特征鲜明,体育认知客观而又科学,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伴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同时就家庭背景、学校体育安全机制等不利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质健
摘 要: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聘请高职称离退休体育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办高校聘请高职称离退休体育教师的初衷、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聘请;离退休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
《出·路》记录了三个来自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年轻人,6年的成长经历和重要的人生选择。  马百娟,生活在甘肃合宁山区,12岁才读小学二年级。她在日记本里写道,她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去北京上大学,打工赚钱,一个月挣1000元,给家里买够吃的面,够吃的水。但事实上,最后她连小学也没能念完。  徐佳,生活在湖北咸宁,是一名高三复读生,复读了三次。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父亲的遗愿,考上好大学,分担家庭的压力,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