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话题。为了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2年开始进行“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现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导、评为主要手段,旨在引导学生 “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四导一评”模式下的课堂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集中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助于学生获得学科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四导一评”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其中“四导”是指“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做练习、展开讨论、诱发深度质疑;“一评”主要是借助多种评价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点拨、归纳、提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下面就以《劝学》(人教版必修三)为例,谈谈“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以导读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导读”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教材,可以利用一节课的前5—10分钟,也可以在课前由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灵活选择)。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但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教师“导”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1.目标引领: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向学生宣布教学目标和自主学习内容,并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2.资源导航:提供导学案或微视频,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学习资源阅读教材,展开自学。笔者在进行《劝学》一文的教学时,主要就是用目标引领的方法进行导读的。考虑到《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同时又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我课前给学生提出以下几点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文言现象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的论述;4.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作用。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以导练为桥梁,指导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入“导练”环节,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导练”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阻碍学生自学的障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点拨。“导练”是帮助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桥梁”,但是教师要对练习进行精心的设计,既要体现教材的重难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题量适中,由易而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劝学》一文,我设计的练习包括基础题和探究题两大类,其中基础题主要涉及的是字音,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翻译,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可能遇到的文字障碍,顺利地读通文章;探究题主要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包括:议论文的常规结构是怎样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理清本文的结构内容。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更为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我在《劝学》一课的“导练”环节,就是采取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来完成这些练习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
  三、以导议为纽带,指导学生合作交流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但也有些问题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会出现难以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全面的情况,教师就要进行“导议”。“导议”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予以反馈。整个过程,学生要动手、动脑,讨论、发言、记录等等,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中的,没有旁观者,没有等待者,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理念。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也不能置身事外,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倾听,也可以参与其中,当讨论遇到问题或发生分歧时,要及时地予以点拨指导。比如《劝学》一文,因为在“导练”环节发现很多同学对文章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环节主要就文章的内容和论述手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习的意义何在?作者如何论证的?3.学习的作用何在?作者如何论证的?4.作者如何论证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的?问题确定好之后,将任务分别分配到四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和整理,再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
  四、以导疑为牵引,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在自学、讨论之后,可能还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质疑,并予以适度讲解;或者老师如果觉得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没有达到要求,就可以针对难点疑点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就是“导疑”。“导疑”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将学生的学习由浅表引向深入,是深化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导疑”的关键在于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切忌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在《劝学》一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针对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是学习文化知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去看这两个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句表明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学习主要是着眼于品德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也给学生指出荀子所讲的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并顺势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五、以评价为阶梯,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学科能力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如果说前四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那么,这个环节则是借助于一些“评价”手段,有效反馈教学信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的主体可以多样化,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等,评价要注意把握好全面性、综合性、拓展性原则,要有助于查漏补缺,提升学科能力。“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提升本堂课学习内容,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根据学科要求,采取更能体现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如《劝学》一文我就采取了以写促读的评價方式,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小练笔:1、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话,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2、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示。这两个练习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读写结合,也是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实践证明,“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学法指导模式。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比如,五个环节中有些环节相互交融,无法进行明确的分割,那么就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整合;有时候,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某些环节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果课堂容量过大,有些环节的任务可能就要由老师布置学生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去完成……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避免僵化。“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教学机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从而打造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叶蓓蓓.《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原、张春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杨迎春,教师,现居安徽宣城。
其他文献
一、趣话故事,关注小说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世纪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课前看过这篇小说了吗?  生(齐说):看了。  师:你看了几遍了?  生:一遍。  生(小声):还没看完。  生:已经是N 1遍了,太过精彩了,怎么能不看呢?  (生笑)  师:你肯定与这篇小说相见恨晚啊,你能和一些还没来得及看过的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我”小时候
作为《水浒传》中名篇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经典的篇目,现被编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该篇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特质,比如注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相当娴熟地运用伏笔照应等艺术手法……  所以教授该文时,我们往往指导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解读林冲变化的性格,提醒学生关注小说中诸多关乎人物精神风骨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就
“想下课吗?不想?大会还有安排呢,现在我们就下课吧。”随着一阵掌声,我与孩子们摆手告别。刚退到讲台侧面的我就被参会听课的朋友们围住了,“这课上得真是好!”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科主任夸了一句;“我多次听你的课,太有趣了!还吵架呢!”广西教研室的老朋友也打趣地对我说。我一边点着头,一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想等着聆听大会后面的内容。谁知刚一坐下,身旁的一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就悄悄地向我发问了:“胡老师,这课我也上
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经典夜读小组”“玄武湖明月诗会”“校园戏剧节”“古诗词吟唱节”等系列语文校本课程,践行生活化语文的教育追求。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
自2014年起,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默写填空题部分的考法发生了一次质变。从以前单纯的前后句补写题,改变成了理解性补写题,更加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纠正了大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弊端。一个理解性默写填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语部分;一是空缺部分,也就是待考生填写的部分。这两部分结合于一个题中,形成了某种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考生的应考。   一、对应关系   空缺处需填
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将“作文”与“作文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大都只看见了“作文”,没有注意到“教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正如培养飞行员不能一上来就让他去驾驶飞机,而必须先进行动作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抗过负荷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然后才进行初教机飞行训练一样,写作教学也应当根据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个体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写作技能合理拆分进行教学,使学科、学生与
一、研读《课程标准》,从单篇走向“专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凸显了两大亮点:一是凝练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这就指引并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单篇教学的常态,要敢于在学科课程中拿出相对独立
目前,学生对课堂的厌倦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的模式化、传授知识的机械性、课业负担的繁重性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其实,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让求知活动变得愉快起来,把死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应当是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是快乐课堂的一个有效思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是
一、“弃妇”:评价立场的失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王先生原意是想剖析作者与生活的关系,笔者这里借用来是想说明,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解读作品时,既要做到“入乎其内”,又要做到“出乎其外”,即读者除了要运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引进散文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改进”,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散文化叙事方式告别戏剧化叙事方式,将大量日常生活现象写进文艺作品中,这本身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不少作品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烦琐性问题。如,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其代表作品,萨罗特的《趋向性》、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布托尔的《变化》等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如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作品围绕一个旅行推销员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