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填空题中应填句子与题干描述语的若干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起,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默写填空题部分的考法发生了一次质变。从以前单纯的前后句补写题,改变成了理解性补写题,更加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纠正了大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弊端。一个理解性默写填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语部分;一是空缺部分,也就是待考生填写的部分。这两部分结合于一个题中,形成了某种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考生的应考。
   一、对应关系
   空缺处需填写的句子已由题干作了相应的描述。考生可根据这些描述,对应地写出句子。但是题干的描述又分为几个小类,有的着重描述应填写的句子的内容,有的着重描述应填写的句子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有的既描述应填写的句子的内容又描述它的作用。
   (一)与思想内容描述对应
   题干经常会用下列一些词把描述部分和空缺部分相联结(“……”代表题干的描述,“?”代表空缺处)。
   ①表現……是?/抒发……是?/说明……是?/描写……是?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014年大纲卷)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014年新课标1卷)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014年新课标1卷)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014年新课标2卷)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018年新课标2卷)
   前两题的描述部分在思想情感上作出了提示。“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是对应该填写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思想情感上的提示,同样的,“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也是在思想情感上对应该填写的句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提示。第三、四、五句在内容上作了提示。“同情百姓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明月初升”是对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内容描述。
   ②?是……(……即?)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2016年新课标3卷)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2018年新课标3卷)
   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第二空,题干描述部分都在内容上作出了提示。“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描述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两句诗的内容,“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也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解释。考生读到这些描述语,相应地联想到需填写的诗句并不困难。
   ③?概括了……/ ?设想了……/ ?表达了…… / ?指出了……/ ?点出了……/?说明了……/ ?描写了(描写、写了、写、写的是)…… / ?抒发了……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2014年新课标1卷)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014年新课标2卷)
   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015年新课标1卷)
   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2015年新课标2卷)
   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015年新课标2卷)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2016年新课标2卷)
   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2016年新课标3卷)
   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017年新课标1卷)
   《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2018年新课标1卷)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年新课标1卷)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2018年新课标2卷)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2017年新课标2卷)
   除最后一个题的题干是在描述思想情感外,前十一个题的题干都是对应该填写诗句的内容提示。
   同样是对诗句内容作出了明确提示,第一题和第六题,都是考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究其原因,这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造成的。中国人都喜欢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说,或者放在一句话的后部分。阅读时也一样,往往记住的是后边部分。第一题题干说:哪两句是“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很多考生会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填上去,而且还自以为对了。其实,考生是没有注意到横线之后的那两个关键词“山势高险”,如果他注意到了,肯定就会填正确答案:“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第六句也一样,如果考生不留心,一晃眼把关键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看丢了,就很可能填出错误的句子“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这样的错误,可以解释为考生的粗心,也可以解释为命题者有意利用了国人的阅读陋习设下的陷阱。但重要的不是去解释它,而是要引起考生的注意,想方计法地去规避它。    (二)与作用描述对应
   题干常用“?收束了……,引起……/?收束了……,转入……”来联结空缺部分与描述部分。如下面两个例子: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015年新课标1卷)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2016年新课标2卷)
   第一题“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第二题“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都是在描述应填写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这样的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大部分考生在背诵名句名篇时,都只重视识记和理解诗句意思,很少去关注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这样的题型出现后,应引起教师和考生们的高度重视。今后的备考,不仅要注重古诗文句子的意思,还应注意古诗文的结构,特别是在古诗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如观点句、过渡句、转折句、总结句等等。上面两题都是一种类型,要求填写出“过渡句”。
   (三)既与内容描述对应,又与作用描述对应
   题干的一部分描述与空缺处句子的内容相照应,另一部分描述与空缺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相照应,常使用“?写……,引出……”这样的联结词,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2017年新课标3卷)
   近几年,在同一个题中,既提示内容信息又提示作用信息的比较少见,仅出现了一个小题。出现的频率这么低,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一个需要填写的空,从一方面提示就足以让考生写出正确答案来,就没有必要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示,除非给出一种信息还显得不充足。
   二、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有这样三种情况:题干描述部分把空缺之前句子意思描述出来,要求考生填写紧接着的那句话;或者把空缺之后句子意思描述出来,要求考生填写前面的句子;又或者把前后句意思都描述出来,要求考生填写中间的句子。
   (一)描述前句,要求填写后句的,如:
   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2016年新课标1卷)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年新课标1卷)
   《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2017年新课标3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2018年新课标3卷)
   这些题,除最后一个没有使用表顺承关系的词语(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些描述语后面直接留出空缺让考生填写)外,都多多少少地使用了些连接词,把描述部分与空缺处灵活地连接了起来。如第一题用了“由于……,最终……”,第二题用了“紧接着……”,第三题用了“引出……”。考生可依据这些连接词,顺着命题者思路写出正确的句子。
   (二)描述后句,要求填写前句的,如: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2018年新课标2卷)
   这类题是把空缺后句子的意思给描述了出来,要求考生能逆推出前一个句子,如题中给出“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的描述,要求考生能逆推出“呼尔而与之”;给出“乞丐也会拒绝”的描述,要求考生能逆推出“蹴尔而与之”。比起前一类的顺推,逆推在难度上有所增加。
   (三)把前后句都描述出来,要求填写中间句的,如:
   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2016年新课标1卷)
   比起前两类,这一类题是最简单的,因为前后句的意思已经写了出来,就好像是把前后的边界都划好了,考生只需把中间留出的部分填出即可。“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指的是前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正是危急存亡之时”指的是后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考生只需写出这两句中间的句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三、既有对应关系又有顺承关系
   这一类题,综合运用了对应和顺承关系,即题干描述部分既有对空缺句思想内容的提示,也有对空缺之前句子的描述。如: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2014年新课标2卷)
   《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新课标2卷)
   第一题题干描述“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是对应该填写句子的直接提示。另外,又有这样的描述“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这就是对前句的描述,而且还用“最后”二字作提醒,说明填写的句子是在后面且是最后。第二题也有类似的情况,“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的描述是对应填写句子作出的直接提示。“随后”二字又表明应填写句子是在“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為‘大年’”所描述句子(“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之后的。    像这样的题对考生来讲是容易作答的,因为题干对需填写句子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双重提示。
   四、既有顺承关系又有转折关系
   需填写的句子是紧接在已经给出了题干描述的那句诗句的后面的,题干又给出了表转折关系的连接词语,把空缺处句子与题干描述构成的转折关系说明得清清楚楚。如: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新课标1卷)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016年新课标1卷)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2016年新课标2卷)
   《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2016年新课标3卷)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踮起脚極目远望,也“_____”。(2018年新课标3卷)
   第一个题应该填写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就是紧接在题干描述语“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所讲句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之后的,又用了“但”来标明应填写句子与描述语所讲句子的关系。这样的双重提示,对考生来讲,是有利的,因为题干为考生写出正确答案提供了更多的线索。第二、三、四、五句也都是给出了双重提示的。
   另外,应填写句子本身在最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种变化出现在2016年,由填写完整句子变为填写不完整句子。“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2016年新课标1卷)如果依此前的命题形式,题中应该出现连续两条或三条横线,把“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种完整结构的句子填上去,但现在不是了,要求考生一次只填出某一个符合题干的小句。
   第二种变化出现在2018年,由填写连续句变为填写不连续句。上段所例举的那个题,虽然要求填写的句子是不完整句子,但我们又发现这两个小句“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本身是前后相连的。“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2018年新课标1卷)应填写的两个小句分别是“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它们却不是前后相连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句“谈笑间”,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相间”关系。还有一类“相离”关系的,就是要求填写的两个小句并不是一句话中的,而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句子中,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2018年新课标3卷)填入空缺处的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个小句,一个在上片里,一个在下片里,完全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理解性填空题今后将朝着理解深度化、内容碎片化方向发展。
   [本文由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媒介技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微课开发研究》提供资助,课题编号:2017CQJWGZ3070。]
其他文献
一、课例实施背景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立言之本,是增强学生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字词教学往往是结合课下注释或手头的参考资料浅尝辄止,只告诉学生这个字作什么意思解释,至于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解释,却往往避而不谈。在这种不讲技巧性的字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做的只能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也提出了汉字教学的问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教师  关于高中生写作教学的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说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又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在目标之前所说的这些实施建议,照理来说当是写作教
金复耕,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教师。  语文教材当然很重要,它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显性呈现、具体载体,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他还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使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选择,教材是以单篇或者节选的形式呈现的;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这样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文本适合学生的价值内涵。  一、从《晏子春秋》看《橘逾淮为枳》的文本价值  (一)文体辨识:文本理解的方向和路径  1.《晏子春秋》的文体辨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
部编教材更强调教材内部的有机联系,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单元内部的联系更趋紧密,这一点在每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体现尤为鲜明。“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動为载体,强调综合,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板块之间在能力训练上呈现清晰的递进关系。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我们要有整体思维,突出板块之间的联系,融合读写教学,渗透阅读策略,整合教学与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我们以九年级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慎思”“明辨”是我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进阶,属于批评性思维的范畴。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疑点重重,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仔细的推敲,审慎的思考,做出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雎不辱使命》进行质疑、肯定与论证。  一、史料的批判  《唐雎不辱使命
一、趣话故事,关注小说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世纪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课前看过这篇小说了吗?  生(齐说):看了。  师:你看了几遍了?  生:一遍。  生(小声):还没看完。  生:已经是N 1遍了,太过精彩了,怎么能不看呢?  (生笑)  师:你肯定与这篇小说相见恨晚啊,你能和一些还没来得及看过的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我”小时候
作为《水浒传》中名篇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经典的篇目,现被编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该篇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特质,比如注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相当娴熟地运用伏笔照应等艺术手法……  所以教授该文时,我们往往指导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解读林冲变化的性格,提醒学生关注小说中诸多关乎人物精神风骨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就
“想下课吗?不想?大会还有安排呢,现在我们就下课吧。”随着一阵掌声,我与孩子们摆手告别。刚退到讲台侧面的我就被参会听课的朋友们围住了,“这课上得真是好!”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科主任夸了一句;“我多次听你的课,太有趣了!还吵架呢!”广西教研室的老朋友也打趣地对我说。我一边点着头,一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想等着聆听大会后面的内容。谁知刚一坐下,身旁的一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就悄悄地向我发问了:“胡老师,这课我也上
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经典夜读小组”“玄武湖明月诗会”“校园戏剧节”“古诗词吟唱节”等系列语文校本课程,践行生活化语文的教育追求。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