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浅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开放而有活力的物理新课堂,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中学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的形成过程是通过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的反复运用来实现的,而“概念”,“图象”,“公式”和“计算”正是构成中学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的组成部分。
  1 基本字符——概念
  中学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中的概念经常是基本型概念的展开,联系具体的物理量,可以是组成公式的基本字符,参与运算,往往具有单位,二者之关系像是电脑里的“文件夹”和“文件”,是一种结构化思维。拿“牛顿第一定律”来说,该节有一个要点,就是有提出把运动的概念进行细分,分成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前者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后者必需要力来维持。可以推测在伽利略之前的人们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对运动进行分类,所以老是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混淆不清,甚至自相矛盾,而伽利略用他那著名的理想实验捕捉到了唯一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匀速直线运动,把这个特殊的运动形式排除以后就会发现,其他的运动都是需要有力参与的。后来牛顿明确了力,惯性,质量等概念,再借助于加速度(由伽利略定义),进而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为了解决或阐述某个物理问题,反过来,在已建立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又去研究新的问题,形成了物理概念体系。
  2 思维起点——图象
  中学物理题型多变,特别体现在图象上。图象能够传递物理知识信息,具有交流物理意识的作用,这也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要求。物理想象不同于文学艺术中的想象,它比文学艺术中的想像更概括、更抽象。物理想象也不同于数学想象,它不仅需要空间想象,也需要对客观事物状态及发展过程的较为形象的想像。图象能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和路标,如果学生只对着问题“干想” 就很难打开思路,而借助图象将拟题者设计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复原出来,就使思维有了起点,图画出来了,解题的方法也有了,再与记忆中有关的表象进行比较,找出已有的经验,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 经验积累——公式
  曾经有人问李政道,乍一接触物理学,有什么东西给他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物理法则普适性的概念深深地打动了他。我们知道,有些公式来自于实验事实,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有的来自于推导,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教材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入它们,但由于普适性的缘故,它们可以适用于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就让出题人拥有了几乎无限的发挥空间。学生总是感觉看得懂教材,听得懂讲解,但真正考试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看到答案的时候又感慨不已:原来还是关于那些基本公式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公式能有较高的熟练度,敏感度。熟练度可以从习题练习中得到,敏感度则是经验的积累。公式其实就是文字语言的简记形式,等于是构成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的“句”,其中的各字符都有相应的物理意义,大多属于计算型概念的范畴。当然,正如房子是由砖砌成,但砖并不代表房子一样,由定律所演化出的各种公式或推导出的各类定理并非字符或概念的机械累积,而是代表着自然界的法则,宇宙的“程序”,有着客观的内部结构。
  4 联句成篇——计算
  从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角度来说,计算好比是在连句成“篇”,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该怎么个连法,即如何解方程。这里需要提示学生的就是,在读完题以后,往往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已知量,特殊量和未知量等“翻译”成字符形式,公式一但被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就形成方程,如同读文章有时要咬文嚼字一样,写方程时就应该注意哪些字符是已知,哪些未知,哪些可能会在过程中被消去,对每个“字”都要“咬准”。而引入下一个方程的线索,或是方程组的求解,也往往来自于这样的字符分析。字符方程组的求解看似复杂,实则简单,所谓字符的运算在多数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搬运”,比如提公因式,代入消元;又或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很显然,在计算前作好字符分析,锁定好未知量是解决这类计算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执教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具有高集成性、互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但是不能随教学变化而变,仍然坚持传统设计与运用理念,最终会降低多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rn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
我国自2001年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到今年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就物理学科而言,广大物理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深入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纵观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对‘教’探究得多,对‘学’探究得少”,在实践中“重‘教’而不重‘学’”的现象依然还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根本的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微课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教育的创新.因其应用灵活,操作简单,微课的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力商数水平的高低,而其余的80%,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即情意等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智商不是决定学业和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新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一些学生的物理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如何解决这些现象或问题?带着这些疑惑
高中物理难学,这是高一年级学生普遍心声,即使一些中考物理入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也会出现学习无动力、兴趣受影响,物理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应该努力构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桥梁。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研究工作。  1 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就教学内容而言,初中物理主要从物理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
有效创设情境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供一定的素材,使学生面临某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进而激起学生惊奇、疑惑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急需解决的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rn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
基于信息科技化时代下,教育领域也广泛运用起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初中美术作为培养学生美学观念的重要学科,若能善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眼界的开拓,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