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受高校的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影响也越来越深,但在医学类院校里,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运动,可见医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不够重视。以时间为线索来展开研究,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作用,分别从新生入学时期到入学后的稳定时期,再到毕业阶段,旨在更加全面地论述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紧迫性。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医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58-02
  引言
  我国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体育教育必须首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规划表明中国对发展教育计划的战略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从之前的只有书本知识转向专业学习和身体素质训练。所以我们需要维护和谐稳定的高校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推出了和平、文明、绿色校园,构建和谐校园。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发扬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
  然而,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其对青少年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创造力等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代替的作用。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校园的德、智、美文化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现代流行一种说法:“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可见,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是开展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2]。
  一、医学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目前对于医学类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主要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研究医学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医科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文化。现代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而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则不够重视,从而也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物质层面主要出现的问题是:扩招后的人均体育设施占有率下降,体育类教师缺乏等问题,加上医学院校向来重视医学方面的发展,在此方面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制度层面主要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医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学时紧张,体育课程少,学时也少,比如我校的体育课程只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每周只有一次课程,体育意识缺乏,加上学校一直是以传统的教材来上课,忽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精神层面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容易忽视校园体育对人的意志、精神的磨炼和塑造,只是单纯地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等问题,出现了医学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现不出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导致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我校医学生的影响
  1.入学时期的影响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现代的大学新生基本上都是“90后”,对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憧憬又是迷茫,进入大学后就意味面临着要脱离父母独自生活,这其中的种种不适应正是他们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高校应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这一平台,给予及时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有一个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开始,每年的新生入学时期,学校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手段,举办各种各类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赛事等活动来促使同学们能够快速地融入群体。例如,我校每年会在新生入学时,针对十个学院的大学新生,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新生杯”系列竞赛活动,通过此类校园竞赛活动,可促进新生间的相互熟悉和了解,使他们可以尽快地融入大学这个大家庭里。
  2.在校期间的影响
  众所周知,医院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普通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要大,加上“90后”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等等,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难免医学院校学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学习压力大或者情感问题而导致心理出现偏差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正确引导医学生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期间,高校可充分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赛事缓解学习和情感等压力之余,还可以通过参加比赛结识不同专业的同学,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假如生活和学习上有压力时,可通过体育运动发泄的方式,来释放自己,达到疏解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到身体,可谓是一箭双雕。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校运会、“三球赛”系列活动、传统武术节等大型的全校性运动比赛,通过以赛会友的方式,加强各二级学院间的交流,增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毕业阶段的影响
  对于毕业阶段的影响,可通过平时参加体育赛事活动积累的综合素质基础来迎合社会需求和拓宽就业途径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媒体手段,例如,通过校园粘贴海报的方式激励体育比赛的运动员顽强拼搏,为我们国家赢得荣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个性和现代意识[3]。首先,校园体育文化通过竞技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超越意识;此外,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在一定规则下形成一个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实用的体育道德等[4]。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是不一样的,但是实际,正义、公平、礼貌和诚实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完美人格和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也可通过参加体育赛事,特别是集体项目,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公平竞争与团队精神的形成。   三、建议
  根据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特点,医学类院校应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针对上述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例如,在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方面:校园建设应注意突出体育文化的特点,丰富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使体育产业与科学因素进入校园;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体系方面:优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活跃体育俱乐部的运作,建设体育文化艺术节,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增加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在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方面,建立正确的体育概念、体育意识,弘扬崇高精神,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和提高体育文化的质量。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并使其感受游戏娱乐和享受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坏心情。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培养学生的自信,宽容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比如人格魅力,有利于大学生克服狭隘和自私,形成宽容、豁达和慷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3]。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高校应积极弘扬体育文化的精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国际先进体育文化的引入,还要教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规则、文化和体育技能,不断接受世界体育文化和时代精神,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尊重生命的形成,对人的关怀,促进人文精神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02).
  [2]江艳平,靳浩.高等医学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高教视窗,2009(2).
  [3]唐新发,尹念龙,黄献国.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周勇,郑尚武.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价值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10(2).
  [5]Julie C.S.Bodice,Philippe G.Sarasin.Self-determination of contextual motivation,inter-context dynamics and adolesce-
  nts' patterns of sport participation over tim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
  [6]Melissa C.Nelson,Penny Gordon-Larsen,Linda S.Adair,Barry M.Popkin.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Patterning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M].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2005
  (责任编辑:石 银)
其他文献
摘 要:吴玉章是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总结他一生的思想转变历程,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吴玉章;辛亥革命;共产党员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不仅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更能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德国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中德文化间的差异给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为避免冲突,我们首先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探索其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接着简要阐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五个文化维度,并着重对比中德文化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差异,使人们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避免冲突,以提高人们的跨文
期刊
摘 要:三层人格结构的平衡造就老瞎子精神人生的崇高;超越自卑的追求卓越与生活风格的延续完成“瞎子一族”命运的转变;人类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悖论在“走到”向“走向”的转变中得到解决,故而“人皆可成佛”,走向天堂。  关键词:《命若琴弦》;老瞎子;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7-02  一、老瞎子顿悟的深层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三重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共青团的工作如不能推陈出新,很难上层次,上水平,出成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推行了“团组织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使其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实践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一套理论体系,偏重于指导行动、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高度拟真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基于两者之间共同的实践性特征,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功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00-03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知青博物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是记录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凝结了内涵丰富的知青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构建依托知青博物馆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
期刊
摘 要:在当下教师教育改革的热潮中,虽然国家加强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与扶持,但鉴于当前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目标偏重实用,学科设置趋于功利,课程安排以市场为导向的现状,导致了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被僭越而引发了师范生在现行教育下的师范意识的缺乏,教育信仰的迷失以及入职后的焦虑和迅速懈怠感等问题。当前教师教育若想实现其目的性回归,必须重设培养目标,先“学而为人”再“学而为师”,拓展“师范”内涵以拓宽就业道
期刊
摘 要:研究基于“GROW成长模型”的应用技能式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角色转变为“教练型”教师,进而分析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论》课程的授课专题和方法步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GROW模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遵照中央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我们要通过健全基层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内制度来规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  关键词:抓手;创新;服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