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与发展探索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不仅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更能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60-0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
  志愿服务指的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去为他人提供无偿的援助、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行为。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带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序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不计报酬和收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付出自身的时间、精力、技能、知识等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如,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群众送去温暖,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愿性的特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基于自身的思想素质而自愿选择的行为,不受他人与组织的支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实质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维护公益事业。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实践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大学生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用实践行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服务活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在校大学生是我们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知识丰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并且有一颗服务他人的心。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帮助他人、社区、社会的同时,也能提高修养,锻炼能力,实现价值。因此,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对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实现其志愿服务活动的双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与进行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和要求的不同,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形式。
  1.就服务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有固定对象和无固定对象两种形式。有固定对象类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去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孤儿院的儿童等的活动。这类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和群体,而且服务的进行也比较有针对性。如和他们唱歌、聊天、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等活动。这种有固定对象的志愿服务活动因为服务对象的固定,只能针对特定的群体,无法大范围地开展活动,且在志愿者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相对于有固定对象的志愿服务活动来说,无固定对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群众面比较广,没有针对群体的服务设计,服务形式单一。如,我们民族医药协会进行的义诊活动。这种无固定对象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我们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最常用的方式,其特点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一种或有限的几种服务。
  2.从服务类型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一般服务和专业服务。一般服务对志愿者的要求不高,主要是能进行普通的体力劳动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操作。这种服务类型主要是针对一些生活无法自理和丧失劳动力的群体,去代替他们进行一些劳动。这是比较常见的服务方式。
  专业服务是指参加服务的志愿者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例如,义诊类活动则需要参加人员具备测血压、推拿按摩等一些专业知识。此类活动主要是解决一些广大群众无法解决的问题[1]。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简单的服务性咨询活动、宣传活动或义诊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如在我校民族医药协会举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其绝大部分是义诊活动,而义诊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除了部分的医学生之外,很多大学生所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完全没能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优势。因此,想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开拓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
  2.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认同感,参与度低。虽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认同感与参与度并不是很高,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不稳定,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如通过对我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仍有百分之四十多的大学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中,未能充分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而不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甚至有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浪费自己的时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低认同感阻碍了志愿者的招募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管理,活动效果欠佳。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管理,才能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但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以依托协会、社团的形式开展,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联盟等,若高校缺乏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统筹与管理,就会造成志愿服务活动重复、扎堆等无序现象,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开展效果。如重阳节时,多个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同一天到当地某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不仅造成老人的情绪烦躁,更违背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激励措施,后劲不足。虽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无偿的奉献性活动,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挥到最大。若高校忽视了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未能建立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对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主要限于精神鼓励,而忽视了志愿服务成效的反馈,使得学生志愿服务后的社会评价与效果未能得到及时验证,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5.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制约服务活动开展。大部分志愿组织的活动经费都靠组织自身筹备,而高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其办学所需的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撑,难以提供给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足够的资金,无法满足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需求。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外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又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若资金不足将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据了解,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所需资金除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提供外,大部分还要靠志愿组织自身以拉赞助等形式筹备,筹备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其服务活动的进展、效果。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加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才能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青春活力。高校可以开设一门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课程,通过讲授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理念、组织和参与方式等内容,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让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大学生的意识中扎根。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等传播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与意义,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
  2.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其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度,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足发展。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社会各界携手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丰富的发展条件。高校可以通过与社区或社会公益部门协商、拟定协议等方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地,长期开展一些较为稳定的、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
  3.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良好的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命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效应越好,其志愿事业的边际效应也就越大。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具有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树立不仅需要大学生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与自身专业特长的基础上选择服务内容,使服务的内容更具特色与社会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树立还需要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全面准备、精心设计、成熟运作、突出成效,以志愿服务活动产生的实际成效突出品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4.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服务活动,需要具有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才能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有效开展,高校应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选拔机制、宣传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经费管理机制等方面完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顺利进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切实发挥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便利人民和锻炼大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双重价值[2]。
  参考文献:
  [1]严凤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178-179.
  [2]刘素婷,王宏.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6):183-184.
  (责任编辑:石 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培养高级知识型人才,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并计算湖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999-2011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周边省份相比稍显滞后。湖南省应当采取进一步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增长;增长率;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也将推动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多元化;社会思潮;入党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97-02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 要:“送法下乡”是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村法治教育方法,在提升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法治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却已不能满足当前农村法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迎法入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法治教育方法,是村民根据需求自发学习法律的过程,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又可能陷入无序状态。因此,农村法治教育需要“迎”“送”结合,培育农村法治中心户是迎送结合模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农村法治教育;送法下乡;迎法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建设成一支强有力、有凝聚力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针对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提出党建123发展模式,即“一个平台、两个基本点、三个着力方向”,形成有效的党建工作抓手和主线,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期刊
摘 要:立足于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项目类型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课时不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以“相互融合”教学模式为手段,把跨学科相关课程、课外科技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等环节与目前开设的多样化实验项目有机融合,构建一套“相互融合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教学途径,切实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相互融合式;实验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党课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描述党课教育的基本现状,客观分析党课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加强学生党课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加强和改善高校党课教育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校党校;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自北伐开始,蒋介石与当时国民党作为实系替新中国创造一个高层机构,包括形式上具有全能性的政府,统一军令下的国民党军,全国通行之币制,数百年来未及施行之征兵法,从而获得列强承认,此工作之一部分在1937年以前借北伐以及中原大战时推行。直至中原大战,统一与民生,蒋介石在两难中抉择。  关键词:统一;民生;中原大战;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
期刊
摘 要:国民党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比中国共产党人早,五四时期,他们的宣传在客观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播汇合,造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戴季陶在国民党中堪称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后来反共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对以陈独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戴季陶;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领袖主体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遭贬,柳宗元在贬地永州和柳州的山水诗有明显的区别,在情感上是从感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峻拔险怪,在诗体上是从平和的五古到凄怨的七律,在风格上是从简古平淡到险峻冷峭,如此形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4-03  柳宗元的山水诗写
期刊
摘 要:吴玉章是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总结他一生的思想转变历程,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吴玉章;辛亥革命;共产党员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