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werof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德国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中德文化间的差异给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为避免冲突,我们首先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探索其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接着简要阐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五个文化维度,并着重对比中德文化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差异,使人们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避免冲突,以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39-02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也愈来愈频繁。但由于中德文化的差异,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并且这些冲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引起这些冲突的文化差异也成为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的热点。
  提到中德文化交流,人们立刻便会想到现任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关愚谦先生。关先生与中德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渊源,他的妻子海佩春也是一位德国作家、汉学家。这些年,海佩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她与关先生共同完成了10本书的撰写和翻译工作,为中德文化交流搭桥献策。《德国媳妇中国家》是近年海佩春出版的一本专著,许多作家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冯骥才说:“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铁凝评价说:“一双‘德国媳妇’的眼睛,诚恳、善意地观察并眷顾着她的中国家。通篇客观、率直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讲述着两种文化的相遇、试探、碰撞与融汇。”这本书以一个中国大家庭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叙述视角描写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德文化在家庭观念、爱情观念、等级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中德文化的冲突与调和等,为我们了解中德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因此本文以此书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工具,着重解释中德文化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文化差异包罗万象,要能较好地区分、比较两种文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亏有那些对文化痴迷的学者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文化维度入手去分析文化间的差异了。本文作者选择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中德文化差异。
  目前,最具影响的文化理论是由荷兰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在1968年和1972年,霍夫斯泰德针对IBM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员工进行了两次关于文化价值观的调查,得到了大量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他找出了能够解释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并于1980年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可以用4个跨文化维度解释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10年后,霍夫斯泰德又重复了先前的研究,但这次研究对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这次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原先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第5个维度,即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
  二、基于五个维度分析中德文化差异
  下面我们以《德国媳妇中国家》为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解读中德文化差异。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关心自己、个人目标及群体、群体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想的是个人的幸福,个人的追求和个人的利益。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看重家庭式的观念,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及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与德国相比是一个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国家,这一特征在《德国媳妇中国家》中有多处体现。比如书中写道:“我们住在德国,但是我总感到,愚谦的心永远悬在中国,他时时刻刻希望给中国多做点事,希望中国脱离贫困。为什么他不能够多集中一些心思来改善我们在汉堡的生活呢?”[1]73在中国这种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人们心中想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关先生同样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生活在强调个体主义文化中的德国人,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
  另外,在关先生与海佩春登记的当天晚上,宴请所有参加登记仪式的朋友到饭店用餐,可用餐之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走,表示要到宾馆去。海佩春很是不解,关先生解释说,这是中国人的风俗和礼节,叫“闹洞房”。这里明显表现出中国人要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分享一切的集体主义特征。这令德国人是难以想象的,这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即使关系再亲近也得留下私人空间啊!
  (二)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小。
  在权力距离这一维度上,中国人比德国人的权力距离感要更高一些。中国被封建社会统治了数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等级观念仍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强调在家尊敬父母,在单位尊敬领导,在学校尊敬师长,讲求的是社会秩序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强调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私人生活、政治权利、学术讨论和决策过程方面,人们讲求平等,认同个性平等和法律平等。而在中国的家庭中这种权力距离表现得很明显,在关先生的家里,小辈们都要完全地尊敬从命于父亲,这是他们家的传统规矩,只有这个外国媳妇敢“顶嘴”,说出不同的看法。另外,权力距离的差距还表现在人们对称谓的处理上。当海佩春第一次见到关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儿子时,二人便直接用名字称呼对方。在德国,家庭中的成员可以以名字直呼父母、长辈;而在中国有教养的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直呼姓名是绝对禁止的。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这一维度指的是对于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的容忍程度。生活在低规避程度国家的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物有较高的容忍度和适应能力,人们往往对模糊的指导语没有怨言,即便没有详细的指令,也会自己去“悟”。相反,生活在高规避程度国家的人们比较注重寻求有序的社会系统,会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并要求对指令做出精确的要求,决不能含糊。
  中国同德国相比,其民众更能容忍不确定性。例如,在关先生的哥哥到德国期间,恰逢弟弟这段时间不在家,尽管德国弟媳对哥哥照顾得十分周到,可这段时间,他吃的却很少,也消瘦了不少。海佩春经常和哥哥一同去超市买东西,并问他喜欢吃什么,要不要买?但他总是回答用不着,为他买什么,也都被委婉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德国和中国相比,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德国人说话直率、坦白,平时也喜欢十分明确的表达;而中国人更倾向于模糊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直接说“是”或“否”。但德国弟媳根本不了解中德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仍然按照德国式的思维行事,以为这些东西他真的不喜欢,这便是模棱两可引起的误会,是典型的中国人和德国人的误会。
  (四)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注重事业成功的文化强调物质主义,重视工作绩效,成长在这种文化下的人们竞争意识强烈,对生活的信念是“为工作而生活”。然而,注重生活质量的文化强调个人生活质量的水准,平等团结,重视人与人心灵上的沟通,人们的生活信念是“为生活而工作”。
  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都比较追求事业成功。海佩春在书中写道:“我发现这个民族的确非常勤劳敬业,努力钻研,愿意吃苦,和我们德国人有相像之处。这也是中国在这么短短几十年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吧!”但如今,德国这个追求事业成功追求物质主义的国家愈来愈重视家庭和个人的生活质量。在德国,每人每年享有至少24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其中不包括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而中国的最低带薪假期为10天。另外,为了鼓励父亲履行照顾孩子的责任,德国新政策规定,给新生儿父母中的一人12个月的有薪假期,如果申请这个有薪假期的是母亲,那么父亲还可以额外申请两个月的“陪产假”。但中国人为了事业成功愿意付出更多,甚至可以忽略家庭和个人生活质量。比方说恰逢上班时间,孩子生病了或妻子要生产了,许多人依然会坚守在工作岗位。因为这样的行为会受到赞赏,中国社会一直赞赏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奋斗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这本书中也表现出了中国社会强调事业成功导向的特征,例如,关先生的外甥女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来通过自学参加高考,只可惜差几分落榜了。但她不甘心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于是写信给关先生希望她能够到德国读大学,她希望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效力。中国现在很多人仍有这种想法,认为进好的学校,念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才是通向事业成功之路。
  (五)长期—短期导向
  长期—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体现着一个文化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表明了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长期导向国家强调长期承诺,尊重传统,其核心价值是长远利益;短期导向的文化则不强调长期观念、传统,而看重眼前利益,做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相反,德国文化有明显的短期导向。例如,关先生家里在“文革”期间被抄时,他的儿子才十一岁,但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郭沫若先生写给父亲的两幅字,送到了一个好朋友家里。后来,听说好朋友的父亲也被打成反革命,家也被抄了。庆幸的是,在他十几年后回国,他的好朋友竟然告诉他,这两幅字被保护了下来。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孩子对父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外,书中还提到,许多德国人指责中国的传统医学,一些人确实试过针灸、中药,但只是服了几服药,做了几次针灸,见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立即给予否定。这反映了德国文化短期导向的特征。
  三、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中德文化特征有了粗浅的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将两种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进行比较,令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两个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借助一种理论并不能完全理解两种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意识到两种文化间存在差异的同时,继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海佩春.德国媳妇中国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软件心理的力量(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胡冰,张瑾.从文化维度视角解读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学刊,2012(6):201-203.
  [5]何明霞.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也将推动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多元化;社会思潮;入党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97-02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 要:“送法下乡”是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村法治教育方法,在提升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法治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却已不能满足当前农村法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迎法入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法治教育方法,是村民根据需求自发学习法律的过程,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又可能陷入无序状态。因此,农村法治教育需要“迎”“送”结合,培育农村法治中心户是迎送结合模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农村法治教育;送法下乡;迎法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建设成一支强有力、有凝聚力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针对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提出党建123发展模式,即“一个平台、两个基本点、三个着力方向”,形成有效的党建工作抓手和主线,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期刊
摘 要:立足于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项目类型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课时不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以“相互融合”教学模式为手段,把跨学科相关课程、课外科技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等环节与目前开设的多样化实验项目有机融合,构建一套“相互融合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教学途径,切实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相互融合式;实验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党课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描述党课教育的基本现状,客观分析党课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加强学生党课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加强和改善高校党课教育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校党校;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自北伐开始,蒋介石与当时国民党作为实系替新中国创造一个高层机构,包括形式上具有全能性的政府,统一军令下的国民党军,全国通行之币制,数百年来未及施行之征兵法,从而获得列强承认,此工作之一部分在1937年以前借北伐以及中原大战时推行。直至中原大战,统一与民生,蒋介石在两难中抉择。  关键词:统一;民生;中原大战;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
期刊
摘 要:国民党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比中国共产党人早,五四时期,他们的宣传在客观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播汇合,造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戴季陶在国民党中堪称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后来反共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对以陈独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戴季陶;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领袖主体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遭贬,柳宗元在贬地永州和柳州的山水诗有明显的区别,在情感上是从感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峻拔险怪,在诗体上是从平和的五古到凄怨的七律,在风格上是从简古平淡到险峻冷峭,如此形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4-03  柳宗元的山水诗写
期刊
摘 要:吴玉章是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总结他一生的思想转变历程,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吴玉章;辛亥革命;共产党员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不仅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更能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