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因为这门课程说理性较强,所以学生大多对它不感兴趣。常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能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他们就乐意“信其道”,就能把精力集中在教师的“道”上来,就能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还是“老一套”,板着冷面孔,拿着权威的腔调,学生要么惧怕紧张,要么兴味索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论是语气、表情还是肢体语言都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课堂提问时,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希望和鼓励。课堂上如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违反课堂纪律,尽量采取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即使学生有小毛病,也要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不可粗暴地当面训斥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改正的时间与机会,增强师生情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这会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让学生对知识有需求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需求感,让学生感觉教师的课“有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懂得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里面的“金钱的诱惑”部分,其正文部分是:对待金钱,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自己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来获得。绝不能沾染法律禁止的“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习惯,更不能触犯刑法。像这类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问题,对青少年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得的。在教学设备许可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影片及报道。如电视剧《苍天在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在教学时,要与学生的体验、经历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新闻事例等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对自己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有兴趣学习这门课。
  2.让学生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对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出求知的欲望,才会对本学科产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珍爱生命》一章时,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漠视生命的事例,然后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再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人身权利》一章时,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侵害人身权利的事例、热点话题。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组织讨论,教师分析阐述,使学生明白自己拥有的合法人身权利,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辨别事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功感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克服了种种难关,获得了某些知识时,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学生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轻松愉快感
  成功的课堂,能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自始至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愉快感就必须安排好教学进度和难度,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要有难有易,难易交替。(2)教学进度快慢结合。(3)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4)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脑与手相结合 ,脑与口相结合。(5)练习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少而精。通过学习与练习使学生不仅产生获得知识后的成功感,同时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满足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尽量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感,始终处于一种乐学的心理状态 。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许多学生看到主观题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对命题者的意图都搞不清楚。在高考政治备考中,学生对主观题既害怕又不敢放弃,既想得高分又苦于找不到“神仙”指引,而这个“神仙”就是解题的思路及方法技巧。下面以2014年合肥市二模文科综合中的部分政治主观题为例,分析解题的“拦路虎”,以期对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支点,找到解题的关键  例1(38题第一问)材料一2013年12月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阅读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有新见,有灵感。那么,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学生的阅读要真真切切的围绕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做。  一、学生与文本互动  学生的阅读要想达到有新见且发出灵感的目的,首当其冲的是要读
不久前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位教师就人教版英语Book 6 Unit 4 Global Warming 的阅读部分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笔者通过对四节阅读教学课的观察和思考,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教学目标明确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
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分为三个框题,分别是“我国的人口问题”“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其中“保护环境”是这一课的重点框题,因为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建设清新、洁净、优美、舒适的家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那么,怎样把这一课的教学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呢?如果只在书本上画上几条线,写上几句标语口号,是不能让学生体会到
[摘 要]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文化遗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丰富了课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了学生能力,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文化遗产 途径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
周末,公園是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快放下手中的笔,关掉电视,叫上你的小伙伴一起到公园里走走吧,说不定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哟!
今天,阿木老叔和古噜噜准备去外面吃午饭。他们来到小吃街,这条小吃街有两家汉堡店供他们选择,分别是香喷喷和美滋滋。然而,两人却在选择哪家店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古噜噜想去香喷喷,因为在香喷喷购买套餐会附送一个机器人小玩具,但是阿木老叔却不同意。  “在香喷喷这里排队太久了!隔壁美滋滋很快!”阿木老叔着急地说。  阿木老叔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他发现在香喷喷比他来得晚的、排在另一条队伍的人更快地买到
进入高三英语的第一轮复习,我校还是坚持以词汇积累为主,兼以语篇的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扎实备考。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并日趋走向成熟。但是到了高三,由于高三复习的特殊性,对课堂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增强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势及生命力,又能保证复习的高效。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困惑的地方。常言道:穷则思变,变则通。既然步入了穷途,就要思变,变才能通。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使我明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吸取方法技巧,积累语言文采。这样学生写作才觉得有兴趣,写之有物,言之有话,内容充实,文采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重点抓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细节描写)让学生领悟方法并积累。  一、阅读教学的词语分析和作文好词的联系  细节,可以说是文章的生命,任何一篇记叙文,都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我们写记叙文一定要把细节写活。细节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说,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人们从她代父从军的事迹中看到了一个伟岸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听到了她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仅仅如此吗?假如这样,木兰的生命力就不会这么旺盛了。  在木兰的身上,许多人只读出了“忠”,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孝”。唐代韦元甫模仿《木兰诗》而作的同名诗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