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育中加强文化渗透具有必要性,它能适应中西文明对话的需要,是解决英语教学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方式和途径上,我们要加强英语原典的文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加强文明的对话和实践,同时在文明对话中,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英语原典 必要性
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语言,英语教学背后对应的是西方文明,汉语是中华文明的表达语言,对应的东方文明。近代以来,关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言论不绝于耳,加强两个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是包括英语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个文化使者的重要使命。
在英语教学中,也必然会遇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甚至冲突问题。我们学习英语,表面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实质上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他国文明的窗户。一方面,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单词、词组、语法等教学;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对以语言为代表的他国文化文明的学习和理解。否则就会在英语学习和交往中犯下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中西文明对话的需要。
这是因为中西文明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这两种文明各自都源远流长,并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日益紧密,特别是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的交往必然越来越频繁。但是伴随着文明交往的一大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大到国家之间,小到日常生活中,在称呼、寒暄、邀请、请求等最基本的交往方面,都会因为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是对话的障碍。
这种状况是由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属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说,东方文明是儒家文明,儒家文明是一种集体伦理观点,强调的是人要受到社会集体的制约,克己复礼、严于自律、谦卑有序、长幼有别,这种文化观点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意识中便是谦卑、内敛、保守;而西方文明本质上是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将个人权利放在至高地位的文明,西方文明强调的是进取、创新,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所以当这两者不同诉求的文明走到一起的过程,便会产生很多的误会。特别是当处于儒家文明熏陶下的中国学生接触英语学习后,会对西方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产生很多的不解和困惑,甚至是误解。当这种误解和偏见形成思维定势后,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中西文明的对话。而更麻烦的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潜意识里甚至会用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文明,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西方价值观念的介绍,特别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辅导。
第二,是解决英语教学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今天的英语教学普遍陷入一种工具主义的困境。很多人认为英语学习就是掌握一门工具。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普遍实行的是单词——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对英语学习的极大误解。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单词、语法的语言工具,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教学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多的是文化理念和文化交流。在西方文明的漫长河流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19世纪以后,西方文明走在世界其他文明前列。其他不必说,就拿世界文学名著来说,莎士比亚、狄更斯、海明威,他们以高超的文学技巧,瑰丽的语言艺术,以及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英语赢得了世界声誉。特别是他们在作品中关注整个人类命运,展示人类不屈不挠精神的那种人文情怀,尤其值得东方世界的人们学习。而我们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种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传导。那种手术刀式的、肢解式的、工具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显然有悖于英语教学的真正宗旨。正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对莎士比亚、狄更斯等英语原典作品的忽视,才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工具化倾向。
第三,是促进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必然选择。
人类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沟通、交流、理解,是不同地区人们对话的真正途径。但是一个地区的人们,文化习惯、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种种误解,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文化偏见所造成的。而消除文化偏见,促进文化交流,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轻,他们开始英语学习的时候,正是心智成长的时候,对各种文化的接受都比较快,融入其他文化也比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加容易。我们的文化要真正走出狭隘民族主义的怪圈,同时谨防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倾向,最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之外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的文化意识,它一方面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珍惜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珍惜西方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有一种天然的学习意识和吸收意识,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用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文明理念来反哺中华文明,本着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原则,平等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文化意识,只有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式
1.加强英语原典的学习。
正如上文所讲,英语原典特别是英语经典,是了解、学习英语文化的最重要的来源。英语原典是英语文化的瑰宝,也是英语语言的结晶。从英语原典中,我们不仅能直接学习到最丰富的英语词汇和街巷俚语,接触到最纯正的英语世界人情风俗,同时英语原典还有英语世界的大百科全书,是英语世界人们生活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通过老师这一中介,就能直接与西方人对话,跟西方思维能直接碰撞火花,体会和理解英语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阅读莎士比亚这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的全集,我们不仅会对17世纪之前的英语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能明白今天的英国现状。
当然,英语原典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非英语国家的人尤其是一个年轻的学习者来说,英语原典的学习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可以从浅入深,借助多媒体、电影、电视等各种手段,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后,必然有质的飞跃。
第二,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精选各种学习材料,推荐影视作品,开办各种讲座,来强化英语背景知识方面的训练,以弥补学生英语文化方面的缺陷。而学生则应该加强与英语世界国家人们的直接对话和交流,只有直接对话和交流,才能真正燃起了解西方文明、理解西方文明的意识,也才能发现并纠正文明交往中的问题。没有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便是一句空话。
第三,在英语教育中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为英语对话和交流做准备,并不能完全防止跨文化对话中的障碍和误解。当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障碍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在英语的文化对话中,如果出现分歧时,并不是要一方说服另一方,而是要在对话中充分尊重对方的观点,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可以暂时搁置两者之间的不同。只有充分尊重,理解对方,加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跨文化对话才能真正推进下去。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英语原典 必要性
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语言,英语教学背后对应的是西方文明,汉语是中华文明的表达语言,对应的东方文明。近代以来,关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言论不绝于耳,加强两个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是包括英语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个文化使者的重要使命。
在英语教学中,也必然会遇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甚至冲突问题。我们学习英语,表面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实质上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他国文明的窗户。一方面,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单词、词组、语法等教学;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对以语言为代表的他国文化文明的学习和理解。否则就会在英语学习和交往中犯下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中西文明对话的需要。
这是因为中西文明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这两种文明各自都源远流长,并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日益紧密,特别是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的交往必然越来越频繁。但是伴随着文明交往的一大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大到国家之间,小到日常生活中,在称呼、寒暄、邀请、请求等最基本的交往方面,都会因为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是对话的障碍。
这种状况是由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属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说,东方文明是儒家文明,儒家文明是一种集体伦理观点,强调的是人要受到社会集体的制约,克己复礼、严于自律、谦卑有序、长幼有别,这种文化观点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意识中便是谦卑、内敛、保守;而西方文明本质上是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将个人权利放在至高地位的文明,西方文明强调的是进取、创新,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所以当这两者不同诉求的文明走到一起的过程,便会产生很多的误会。特别是当处于儒家文明熏陶下的中国学生接触英语学习后,会对西方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产生很多的不解和困惑,甚至是误解。当这种误解和偏见形成思维定势后,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中西文明的对话。而更麻烦的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潜意识里甚至会用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文明,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西方价值观念的介绍,特别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辅导。
第二,是解决英语教学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今天的英语教学普遍陷入一种工具主义的困境。很多人认为英语学习就是掌握一门工具。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普遍实行的是单词——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对英语学习的极大误解。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单词、语法的语言工具,更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教学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多的是文化理念和文化交流。在西方文明的漫长河流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19世纪以后,西方文明走在世界其他文明前列。其他不必说,就拿世界文学名著来说,莎士比亚、狄更斯、海明威,他们以高超的文学技巧,瑰丽的语言艺术,以及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英语赢得了世界声誉。特别是他们在作品中关注整个人类命运,展示人类不屈不挠精神的那种人文情怀,尤其值得东方世界的人们学习。而我们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种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传导。那种手术刀式的、肢解式的、工具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显然有悖于英语教学的真正宗旨。正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对莎士比亚、狄更斯等英语原典作品的忽视,才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工具化倾向。
第三,是促进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必然选择。
人类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沟通、交流、理解,是不同地区人们对话的真正途径。但是一个地区的人们,文化习惯、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种种误解,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文化偏见所造成的。而消除文化偏见,促进文化交流,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轻,他们开始英语学习的时候,正是心智成长的时候,对各种文化的接受都比较快,融入其他文化也比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加容易。我们的文化要真正走出狭隘民族主义的怪圈,同时谨防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倾向,最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之外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的文化意识,它一方面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珍惜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珍惜西方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有一种天然的学习意识和吸收意识,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用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文明理念来反哺中华文明,本着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原则,平等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文化意识,只有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式
1.加强英语原典的学习。
正如上文所讲,英语原典特别是英语经典,是了解、学习英语文化的最重要的来源。英语原典是英语文化的瑰宝,也是英语语言的结晶。从英语原典中,我们不仅能直接学习到最丰富的英语词汇和街巷俚语,接触到最纯正的英语世界人情风俗,同时英语原典还有英语世界的大百科全书,是英语世界人们生活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通过老师这一中介,就能直接与西方人对话,跟西方思维能直接碰撞火花,体会和理解英语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阅读莎士比亚这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的全集,我们不仅会对17世纪之前的英语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能明白今天的英国现状。
当然,英语原典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非英语国家的人尤其是一个年轻的学习者来说,英语原典的学习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可以从浅入深,借助多媒体、电影、电视等各种手段,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后,必然有质的飞跃。
第二,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精选各种学习材料,推荐影视作品,开办各种讲座,来强化英语背景知识方面的训练,以弥补学生英语文化方面的缺陷。而学生则应该加强与英语世界国家人们的直接对话和交流,只有直接对话和交流,才能真正燃起了解西方文明、理解西方文明的意识,也才能发现并纠正文明交往中的问题。没有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便是一句空话。
第三,在英语教育中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为英语对话和交流做准备,并不能完全防止跨文化对话中的障碍和误解。当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障碍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在英语的文化对话中,如果出现分歧时,并不是要一方说服另一方,而是要在对话中充分尊重对方的观点,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可以暂时搁置两者之间的不同。只有充分尊重,理解对方,加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跨文化对话才能真正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