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启发性话题,促进学生读中感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设启发性话题时,应坚持在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优选话题,让学生在沉静中与书本对话,在活跃中与思想进行头脑风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性话题 主体阅读 读中感悟
  有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引导对话与学生自主探究相得益彰的课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话题。笔者就教师怎样设置启发性话题,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进行了尝试。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现有一根树枝、一棵绿树、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三种地方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处呢?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鸟语花香的林子,因为这片林子给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让你尽情享受生命的缤纷和精彩。早些时候,语文教学的“满堂灌”,就像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根栖息的树枝,学生没有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只能随着教师的指向寻找自己的归宿。后来,语文课堂改“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像小鸟找到了一棵绿树,可以选择这根树枝,也可以选择那根树枝,然而学生仍没有摆脱教师的严格控制——“不能飞离这棵树”,学生的思维还是被教师牢牢地圈着,而且许多问题是无疑而问,极大地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预设启发性话题,类似于给予学生“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片广阔空间,让学生自主驰骋其间,思维积极运转,个体生命体验得到彰显,生命价值得到体现。这里所提及的启发性话题,是教师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积极主动感知、领悟文章搭建的一个平台,教师只把学生领向“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至于“寻找哪棵树哪根枝”(探究什么)和“怎么找”(怎么探究),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点拨、鼓励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为了使话题具有启发性,教师应坚持在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优选话题,让学生在沉静中与书本对话,在活跃中与思想进行头脑风暴。
  至于如何选择启发性话题,笔者作了一些尝试,现加以总结。
  一、启发性话题应宽范围、易激趣,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
  先举个例子,笔者在教学《爱之链》这篇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情节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只设计了一个话题:生活中的爱无处不在,蕴含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在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关爱乔依妻子、乔依妻子关爱丈夫的事件中,透过细节,你能发现爱是什么吗?学生随即自主阅读读课文,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思绪在与文字的碰撞中飞扬。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积极的自主热情,也可以感受到孩子个性飞扬的快乐。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放下手中的笔举起了手,那小手如林的场景着实让人感动。有的说:从乔依安慰老妇人:“请别害怕。”中可以体会出爱是理解;有的说:从乔依说:“对了,我叫乔依。”中可以体会出爱是真诚;有的说,从“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了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中,可以体会出爱是体贴和关怀,爱是任劳任怨,爱是真诚相助……我随着孩子们的回答,不断在黑板上添加板书:爱是体贴关怀,爱是不求回报,爱是敏锐的体察,爱是默默的付出,爱是期待和呵护……孩子们对“爱”这个抽象的词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充盈,从而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
  “生活中的爱无处不在,都蕴含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透过细节,你能发现爱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吸引并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自主读书,探究阅读。这样就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触及、用自己的心灵抚摸作品,他们潜心读书,积极讨论,大胆交流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课堂上再没有老师支离破碎的问题、喋喋不休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发现的兴奋和思维碰撞的火花。
  二、启发性话题宜具有激励性,挖掘学生潜能进行感悟阅读。
  再看个实例,笔者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时,在学生疏通字词、初读文章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话题:“文章揭示的是一个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再读读课文,好好找找。可以圈点关键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个话题有一定的激励性和挑战性,可以使学生像侦探一样提起精神,仔细读书,生怕错过“蛛丝马迹”。事实也是如此,学生在专注的学习中感知、寻找、思考验证,思维得到了高度凝练,潜力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挖掘。在后来的交流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说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正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个案例中,笔者没有满足于学生此时的感悟,而是趁热打铁,继续安排启发性话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仔细阅读,同学们已了解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那这是一个?摇?摇?摇 ?摇?摇的谎言,从这个谎言和这虚设的‘那匹马’的背后,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再一次小手如林,有的说,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从谎言中,我看出了摊主内心的真诚和善良;有的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从中体会到摊主虽然残疾但心不残,他拥有世上最善良的心;有的说,这是一个世上最纯的谎言,最让人感动的谎言,它可以洗涤人的心灵,浸润人的思想,让我们变得崇高;有的说,那匹马在摊主心目中就是文中的“我”,摊主希望“我”别“饿坏了”,能得到足够的“书”的营养……
  想起以前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的情景,由于这是独立阅读课文,重视不够,在疏通字词后,笔者直接让学生谈阅读体会,大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只是照本宣科,从《课课通》上照搬答案,没有经过思考和分析,所以理解很肤浅,根本谈不上感悟和体会。笔者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故弄玄虚,把感悟的话题“踢”给学生,让学生在文中“寻寻觅觅”、“苦苦思索”,用尽“浑身解数”在文中感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启发性话题应具有探索性,让学生经历一场思考力度强烈的阅读过程。   教师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并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基础上,趁热打铁,设计具有较强探索性的启发性话题,驱动其大脑皮层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做深层的思考,激发其的浓厚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学初,笔者先和学生交流变色龙的特点,然后不允许他们看书(事先也没有让他们预习),让他们用15分钟就变色龙的特点写一篇文章,接着交流,不难想象,学生的文章大多是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写的,读来近乎千篇一律,听了几位学生的发言,索然无味。这时,笔者让他们打开课本学习文章,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对照,看谁的好?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启发性话题的引领下,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开始了自主阅读的实践体验过程。学生俨然探索者,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来。在深入对照后,学生终于明白,自己在写作时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介绍显得很枯燥,也很呆板,而课文富有情节,把特点融入其中,两相比较,课文的写法富有丰富情趣,为状物文章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学生一下子就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这种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这具有探索性的启发性话题,让学生在自我的言语实践中达到思维的高潮,产生一种迫切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潜心于文本阅读,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最终在文本中实现精神的提升,收获自我发现的愉悦。
  四、启发性话题应服务于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其思想自由驰骋在文本的世界里。
  苏教版国标本九上《滥竽充数》一文,结尾写南郭先生在露出马脚后灰溜溜地走了。那他会去哪儿呢?文章没有写,但学生很想知道这个话题,借此契机,教师顺势来个读写结合岂不是顺水推舟?学生在这个启发性话题的感召下,笔思泉涌。写出的作文精彩纷呈,有的说南郭先生再也无法见人了,回家后闷闷不乐去世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改行了,根据文章说他假装吹竽很像,有表演能力,就改演戏了;有的说南郭先生痛定思痛,开始勤学苦练了,变成了一个真才实学的人……由学生的写作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对偏激的心理教师应加以引导、疏导。
  课文中往往蕴含可以让学生思想驰骋的空间,这个空间如果教师利用好,则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积淀和人生感悟,在与文本对话时,他们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站在自己的视角思考文本内容,在“众说纷纭”中学生的思想会融合、碰撞并升华。“南郭先生在露出马脚后灰溜溜地走了。那他会去哪儿呢?”这个启发性话题正是服务于学生思想解放的话题,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南郭先生”的立场思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怎样面对,尽情述说心中所想,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写出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让学生在主体阅读中体验感悟最终形成个性化解读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体阅读方面进行这样和那样的探索,笔者利用预设启发性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还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更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笔者愿意一直致力于寻找那片“鸟语花香的林子”,引领学生迈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巧设话题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材 实用化 整体性 趣味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
蛋白激酶是一类重要的酶,调控大量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周期的前进、转录、复制以及代谢。根据其结构分类,蛋白激酶分为典型蛋白激酶和非典型蛋白激酶。RIO激酶家族属于非典型
摘 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环境、条件各方面的限制,阅读范围比较狭窄,眼界不开阔,很难接触到新鲜事物,很难发散思维,以后升入更高学府或走向社会都受限。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初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摆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阅读现状 能力培养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
摘 要: 要真正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让师生真正活动起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本文简单分析语文教师该如何用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师生互动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最近我听了全国中语会组织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课,收获匪浅。尽管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上课老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面表现出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尽显语文的风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障碍和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
大肠杆菌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是禽病调查中最常报道的疾病及胴体废弃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病对公共卫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大肠杆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践行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学同仁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深深感受到,做好以下教学环节,可让学生成语文教学的主体。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  学生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在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