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巧、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上一直难以书声琅琅,学生的朗读能力难以有提升。我有幸多次受到于永正老师的当面指教,对朗读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要使朗读指导到位,需要做好三步:在备课时研读教材要“准”,设计朗读指导策略要“巧”,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一、备课研读要准
  一位教师执教《桂花雨》,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通过抓重点词语、表演体会、想象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学生朗读时的基调也是快乐无比的。
  于永正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并没有读懂这篇文章。课文的“文眼”是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以这抒情散文所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是一种“苦情”。虽然大篇幅写的是“摇花乐”,但这是作者身处异地含泪回忆的,所以无论是“摇花乐”还是“入梦甜”,其实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含泪之乐。那么在读这篇文章时基调应该是沉重的、酸楚的。所以,研读课文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文的基调。
  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很多老师习惯于拿到一篇课文先去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面对一篇课文,应该先是一遍遍朗读,也就是所谓的“煮书”,慢慢地真正读进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品透文本的弦外之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自然地与学生分享。
  二、朗读指导策略要巧
  有些教师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看似形式多样,但是缺少必要的点拨,所以学生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重复。还有的教师采取把要重读的字词变色的方法让孩子来读,这样很多孩子知其然但并不知所以然,读起来只有声带的振动而没有情感的波澜。所以要多种策略并举,不是“萝卜炖萝卜”一遍遍重复,而是要“萝卜炖肉”一层层提高。下面结合《盘古开天地》来介绍几种指导朗读的策略:
  1.做动作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混沌猛劈过去。”我让学生看能不能把“抡”换成“拿”,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动作,体会到“抡”的力气要大,盘古力大无比才能把天地分开,所以用“抡”准确。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用力读出了盘古的神勇之势。
  2.对比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自读观察,发现了句子中有四组反义词、一组近义词。我指导学生按照相反的感觉去读两句话,让女生和男生接读,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3.体验后读:“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我让学生模仿盘古的样子做“顶天立地”的动作,并且让学生坚持这个姿势,不一会儿有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住了。这时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小盘谷”,他们纷纷说“手酸了”“撑不住了”,我适时引导:“你们才‘頂天立地’了几秒钟,而盘古却坚持了十万八千年呀!”此时,盘古几十万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跃然于学生心间。盘古的形象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情真意切”了。
  4.想象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这部分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了画面,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很多生成性的东西都是我们不可预料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朗读策略,这也是教师的教育机智的体现。
  小郭老师执教《坐井观天》,她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前面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的环节,但是学生的朗读不咸不淡。于永正老师及时帮助作了调整,他把“小鸟”抱上讲桌,让“小鸟”站得高一点,然后让“青蛙”坐在讲桌后面的凳子上只露出一点点头,表现“青蛙”的蜗居于井底。这样两个角色有了正确的“站位”,就有了距离感,再来读对话就就有了角色的区别,“小鸟”的“见多识广”和“青蛙”的“目光短浅”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学生的朗读活了起来。还是那只“小鸟”,还是那只“青蛙”,位置一变,读书的味道就对了,大师的智慧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悟和积累语言,为了让学生做到“入情入境”,教师应该准确研读教材、巧妙运用朗读指导策略、课堂上还要灵活调控,做好了“准、巧、活”这三部曲,课堂上孩子的精彩朗读定会不期而至。
  赵秀峰,郭树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令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之死》,这是南京国际树人学校组织的一节对外公开课。教师由曹操的《短歌行》导入,将教学主体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通过读课文理清文章写的杨修犯曹操之忌的7件事,并请学生评点这些事
[教学片断]  《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某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写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设置了“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在讲第一段文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其实这一问题很简单,教过多届学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宗礼长期耕耘于教育一线,立足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育思想探索、语文教材编撰、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硕果累累,正如其他老师的评价:“洪宗礼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者,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深入思考和研究,勇于自我超越和开拓创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①他在语文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体现了其语文教
鲁迅先生的散文在中学教材中可谓独放异彩。它以叙事为基础,但又不是单纯的叙事,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充满情趣、或者蕴含哲理、或者饱含深情,表现相当丰富,显示出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更是将这些技巧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   一、寓趣于事,通过叙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文章中先生借长妈妈之口讲了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一条蛇精,化
笔者执教了一节珠海市公開课:情到深入自然浓——至情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第三课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有老师评价整堂课洋溢着美感,是语文课的最理想状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这次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探索与研究,为群文阅读教学打开一个窗口。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文本分析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
《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三首古典诗歌被认为爱情名作,但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三首诗之后认为,把它们定为爱情作品是误读,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试图逃离被侮和苦难从而或自欺或自遣或假男权以自救的一种生存策略的怨诗,这是她们在当时无可奈何的痛苦选择。  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她们都有惊人的姿色。罗敷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胡姬
写文要有神,上课要有魂。这魂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最佳交汇点。它不仅是老师深谋远虑的杰作,更是最大程度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和充分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而作出的科学取舍与定位。把握了这一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顾我在执教《哦,香雪》一文时,对此感触颇深。一篇上万字的小说,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但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能充分利用文本使学生学有所得的那一点到底在哪?当我把目光定
笔者最近几年参加了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有幸阅读了荆楚学子的即兴之作。阅毕,或静思默想,被启迪引导着登上一个思想的高峰;或心潮澎湃,被热血燃烧着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或举首四望,被良知拷问着审视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这些成功之作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考生能结合社会人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认知,以“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来启迪人,感染人。然而亦有大量的文章令人摇头叹息,甚为遗憾。究其原因,不可一一赘述,最具
文题中的所谓“修辞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而是指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话语活动政治目的的言语活动。研究这样一类言语活动的学科在西方称作“修辞学”。在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类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专门著作,然而类似《修辞学》中谈到的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却是一点不比西方古代社会少。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谈到修辞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家个人命运中的
寓言是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必定会收录的一种文体,寓言通过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向善向美”的阅读感受。关于寓言教学的策略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发挥寓言的德育作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和感知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有人倡导在合作探究中挖掘寓言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于强认为当下的寓言教学存在“学段目标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各个学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