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力资源是竞争的关键。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中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本文主要阐述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中志愿者的激励。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
所谓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如火如荼,而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永续的激励志愿者,使其能更好的为组织所用、为社会所用,就成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自愿的基础上,非功利性的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志愿者到非营利组织中工作,往往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带着某种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对他们采取精神上的激励措施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1、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非营利组织是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的组织,因此他们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资金,而公共事务又不断增长,使得这些组织原有的人力资源、资金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志愿者的加入解决了这些问题。可是,由于外部环境、氛围以及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志愿人员的心态不免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和参与热情。
2、志愿人员参与动机的多元性导致组织需要更加重视激励因素。价值观是行为动机和选择的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准则。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动因多样,价值观引导着个人的行为,每位志愿者成员内在的价值观指导着他们。如果忽视这一因素,不能有效及时地采用激励措施,常常会影响到整体。
3、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多数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实践空间,拓展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提供了诸多的培训机会和与人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自身成长。
二、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几点探讨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中特殊的一类群体,与企业中的员工相比,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1、报酬方面不同。工资、报酬不是他们到非营利组织工作的目的,他们表现为不计报酬的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2、价值取向不同。 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贯穿非营利组织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要求员工具备以下的价值取向: 社会正义、慈善精神、民主作用、乐于助人等。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以组织或组织中成员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志愿性服务。
因此,为了巩固、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更好有效的激励志愿者的积极性,必须针对其特殊性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1、荣誉和权力激励。志愿者需要激励,在不以利益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中,荣誉无疑是激励志愿者的重要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类有五个需要层次,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而荣誉,正是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一种载体。它可以激发人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满足人心灵上的需要。因此,给予出色的志愿者一定的荣誉能够激发志愿者更加努力的工作。但是,要适度。同时,创造一定条件,让志愿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发展合适的志愿者加入理事会,使他们负起领导和管理职能。
2、工作本身。赫茨伯格认为,非营利组织中除报酬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激励因素就是工作本身。激励员工可以通过改变工作内容,减少对员工的控制,鼓励员工参与,让工作本身变得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同时,可以通过培训、指导、咨询、示范等手段让志愿者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发展的空间。
3、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组织环境是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组织只有不断地与其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生存发展实现组织目标。
(1)加强社会政策和法律环境对志愿者的支持,完善立法。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立法。另外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也不全面,这些都使得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中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或者说,非营利组织对于志愿者的义务还可以做的更好。
(2)培育公民文化,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从而激励志愿者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志愿者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如基石对于大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志愿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那么这个基石将会坍塌,志愿者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因此不仅要看到他们志愿积极的一面,而且要分析他们的需求,一些志愿者在志愿后想得到一些社會的赞同与理解,如果不给予他们一种回馈的反应,会减弱他们志愿的积极性。要通过一定方式,使志愿者找到归属感,被社会认可。积极推广公民参与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增强公众对志愿者价值和意义的接受。从内心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把志愿意识化为公众完全的自愿行动。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3].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EB/OL],北京国际志愿人员协会网站 www. civa. org. cn
[4].缪建红 俞安平,非营利组织中对志愿工作者的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2002.
[5].于海.志愿精神—NGO的精神内核,社会观察2005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许金声译
[7].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8].梁枫,志愿的力量——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价值追问,NPO纵横》2006
作者简介:段小改,(1984--),女,河南济源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
所谓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如火如荼,而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永续的激励志愿者,使其能更好的为组织所用、为社会所用,就成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自愿的基础上,非功利性的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志愿者到非营利组织中工作,往往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带着某种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对他们采取精神上的激励措施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1、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非营利组织是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的组织,因此他们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资金,而公共事务又不断增长,使得这些组织原有的人力资源、资金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志愿者的加入解决了这些问题。可是,由于外部环境、氛围以及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志愿人员的心态不免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和参与热情。
2、志愿人员参与动机的多元性导致组织需要更加重视激励因素。价值观是行为动机和选择的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准则。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动因多样,价值观引导着个人的行为,每位志愿者成员内在的价值观指导着他们。如果忽视这一因素,不能有效及时地采用激励措施,常常会影响到整体。
3、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多数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实践空间,拓展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提供了诸多的培训机会和与人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自身成长。
二、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几点探讨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中特殊的一类群体,与企业中的员工相比,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1、报酬方面不同。工资、报酬不是他们到非营利组织工作的目的,他们表现为不计报酬的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2、价值取向不同。 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贯穿非营利组织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要求员工具备以下的价值取向: 社会正义、慈善精神、民主作用、乐于助人等。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以组织或组织中成员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志愿性服务。
因此,为了巩固、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更好有效的激励志愿者的积极性,必须针对其特殊性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1、荣誉和权力激励。志愿者需要激励,在不以利益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中,荣誉无疑是激励志愿者的重要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类有五个需要层次,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而荣誉,正是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一种载体。它可以激发人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满足人心灵上的需要。因此,给予出色的志愿者一定的荣誉能够激发志愿者更加努力的工作。但是,要适度。同时,创造一定条件,让志愿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发展合适的志愿者加入理事会,使他们负起领导和管理职能。
2、工作本身。赫茨伯格认为,非营利组织中除报酬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激励因素就是工作本身。激励员工可以通过改变工作内容,减少对员工的控制,鼓励员工参与,让工作本身变得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同时,可以通过培训、指导、咨询、示范等手段让志愿者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发展的空间。
3、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组织环境是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组织只有不断地与其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生存发展实现组织目标。
(1)加强社会政策和法律环境对志愿者的支持,完善立法。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立法。另外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也不全面,这些都使得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中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或者说,非营利组织对于志愿者的义务还可以做的更好。
(2)培育公民文化,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从而激励志愿者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志愿者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如基石对于大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志愿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那么这个基石将会坍塌,志愿者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因此不仅要看到他们志愿积极的一面,而且要分析他们的需求,一些志愿者在志愿后想得到一些社會的赞同与理解,如果不给予他们一种回馈的反应,会减弱他们志愿的积极性。要通过一定方式,使志愿者找到归属感,被社会认可。积极推广公民参与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增强公众对志愿者价值和意义的接受。从内心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把志愿意识化为公众完全的自愿行动。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3].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EB/OL],北京国际志愿人员协会网站 www. civa. org. cn
[4].缪建红 俞安平,非营利组织中对志愿工作者的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2002.
[5].于海.志愿精神—NGO的精神内核,社会观察2005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许金声译
[7].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8].梁枫,志愿的力量——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价值追问,NPO纵横》2006
作者简介:段小改,(1984--),女,河南济源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