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北乡锣鼓保护困境的研究,分析户县北乡锣鼓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非遗保护路径,为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现代保护困境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北乡锣鼓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43-0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想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先辈们的生产生活、凝结着先辈们的思想智慧、构成后人们的精神寄托,是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指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盘活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乡村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北乡锣鼓的传承情况及保护困境
  (一)户县北乡锣鼓的传承情况
  户县北乡地处渭河流域农耕文明核心区域,几千年来深受关中鼓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具有深厚的鼓文化积淀。户县北乡锣鼓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发展于宋元,自明代以来,广泛用于当地迎祭城隍活动,于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户县北乡锣鼓是指户县北部乡村表演的传统锣鼓艺术形式,主要集中在属于三个城隍社的村子。目前,在户县北乡,村村都有世代传承的锣鼓社,锣鼓社都有主事的鼓头,表演时间主要集中于春节期间。锣鼓表演是当地群众欢庆丰年或禳灾逐疫的主要形式,往往承担着聚拢人心,发起组织各种重大民俗活动的重要角色。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年轻人群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户县北乡锣鼓的传承面临巨大困难,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
  (二)户县北乡锣鼓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保护困境
  1.有关部门管理仍有欠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重经济、轻文化”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重视、不落实相应的文化建设,对非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此外,非遗管理部门的非遗保护意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申报阶段,存在“重申报、轻执行”“重成果、轻传承”“重形式、轻内容”等不良状况,一入名录便就此止步,后续扶持工作不到位。
  2.资金投入不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政府压力过大,特别在一些非遗蕴藏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经济负担沉重。户县北乡锣鼓民间艺术是以村为单位传承的,各村都有一批公认的代表性艺人,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户县北乡锣鼓具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约有80人,其中代表性传承人6人,每人资助约2万元,其余传承人则没有补助。户县北乡锣鼓包含村落及传承人人数较多,政府的非遗专项资金补助覆盖人数较少,且补助金额也无法支撑他们的生活,所以传承人们会选择从事其他职业来维持自身生活,这制约了户县北乡锣鼓藝术的发展与创新。
  3.传承人出现断层。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根据户县北乡锣鼓的传承谱系可以看出,当前户县北乡锣鼓传承人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由于老一辈艺人的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在如何结合时代需求进行锣鼓艺术的创新方面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传承后继乏人,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年轻人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转变,户县北乡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村内年轻人所剩无几,即使在乡的年轻人也很少参与锣鼓训练、比赛、表演活动,本土锣鼓艺术较少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使这种古老的艺术渐渐失去许多坚实的有生力量。
  二、户县北乡锣鼓的保护路径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
  首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加强领导,使户县北乡锣鼓队成为一个最具凝聚力、团结性的组织。配套建立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年终岗位目标考核机制、传承人生活服务保障机制、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的规范化管理机制以及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其次,投入足量资金,将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在收集整理北乡锣鼓资料、推介宣传北乡锣鼓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其表演影像记录和影像编辑工作;对代表性传承人之外的其他优秀传承人也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重点锣鼓社,对其进行资金扶持,支持其购置乐器、道具和服装,确保锣鼓表演活动正常开展。再次,对锣鼓队员保持人文关怀,组织引导锣鼓队员经常参加有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并定期对其进行体检。最后,利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对队员进行再培训,提升其表演技能。对此,可以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长为组长的“户县北乡锣鼓”保护领导小组和设立以文化馆馆长为直接负责人的户县北乡锣鼓普查工作队,继续办好两年一届的户县民间鼓舞大赛。
  (二)加强塑造品牌形象
  户县当地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较多,传统戏剧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传统美术类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的非遗资源与北乡锣鼓相结合进行乡村旅游开发,避免单一元素,且户县与大城市邻近,交通方便,客流众多,采取非遗项目与本土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保护本土民俗文化,这种传承保护方法已经在我国其他地区已有成功先例,户县北乡锣鼓是户县北乡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鼓调中运用的戏曲元素、诙谐幽默的家长里短展示出传统的民俗生活风貌,引发相应的文化群体对关中地区传统生活方式产生共鸣与文化历史认同感。通过向外来游客展示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间曲艺、民俗活动等,体现当地人民的审美倾向与精神风貌,用旅游经济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对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原生状态,是户县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名片,也是其建设特色乡村的重点所在。   (三)加强传承人的梯队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落脚点首先是人,即拥有宝贵知识和精湛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只有保护、培养好传承人并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这种情况,户县北乡锣鼓的发展更加需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因为户县北乡锣鼓作为一项技艺性和表演性要求很高的非遗项目,它的传承人很多都是花甲之年的老艺人,这些老艺人大多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長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宝贵的锣鼓技艺和经验很多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在一次次表演活动中领悟和创造出来的,有些未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而现在北乡村内年轻人所剩无几,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这些老艺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资助、文化意识引导等一系列工作,鼓励他们公开授课,对外传播自己的技艺,还可以实行每个老鼓手培养一个新学员的方式,手把手教学、练习。此外,可以通过把户县北乡锣鼓引入课堂的方式,达到对户县北乡锣鼓保护和传承的目的。非遗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表现出它最天然、本真的一面,让学生们对其具有的内涵、艺术文化价值有全方位的理解,另一方面来说,把非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互动性,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并且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民间鼓乐的精气神。
  (四)加强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在传承人完整地继承了非遗的工艺和深刻了解了非遗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市场需求进行非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创新意识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户县北乡锣鼓在其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经过一系列创造融合的过程,才能不断适应当时北乡民众的生活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好线上线下双平台,可以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大众平台上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将表演现场进行展示,增加观众对锣鼓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推广宣传方式,扩大影响力,吸引屏幕前的受众前往户县实地考察旅游,反过来增加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此外,非遗创新不能只拘泥于技术方面,对非遗内容的创新是保持其不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结合现代文化消费者的需要和市场心理的变化进行鼓谱的创造性设计或改造,针对不同场合创造出相对应的鼓调、阵仗等,将传统艺术赋予时代精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使之逐渐推广开来。
  三、结语
  新时代,乡村工作的重点进入“塑形”和“铸魂”的新阶段,其中文化振兴成为衡量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保护好、发展好乡村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在政府全面统筹、科学规划的框架下,在完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保护为目的、“非遗+乡村旅游”的方式进行开发,盘活广大乡村丰富的非遗资源,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温铁军.解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3]姚朝文,袁瑾.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男主人公佟振保用红玫瑰和白玫瑰来定义他生命中的两个女性:王娇蕊与孟烟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相互对立,这完全符合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划分的双重标准。佟振保为遵循传统观念,爱上了红玫瑰,却只能娶白玫瑰为妻。当他发现,“红”可以“贞”,“白”可以“淫”时,他建构的男权世界轰然坍塌,陷入了痛苦中。本文从性的双重标准角度来分析男权视角下红玫瑰与白玫瑰身份的分离且不可
期刊
【摘要】 纵观俄罗斯文学,不论是古典文学作家,还是当代文学作家,其作品中都蕴含深厚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善良的、勇敢的、智慧的、美丽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崇拜思想有一定的文化渊源,研究俄罗斯文学作品女性崇拜思想的渊源,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女性崇拜;渊源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1936年2月至1938年1月,许世英被任命为驻日大使,前往日本进行外交交涉。时值中日关系焦灼时刻,许世英在日两年为两国建立友好外交积极奔走,但日政府无视其建议,后更与中国断绝外交。《雪楼纪事》记录了此段时期许世英在日所做交涉活动,通过此书可以看到他在日艰难交涉的生活实态,及其为保护国家尊严主权和挽救民族于危亡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关键词】许世英;《雪楼纪事》;驻日活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全媒体时代,复合阅读引导小叙事经典阅读走出个体的碎片化体悟,上升到生命有深度有广度的体认。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自由、便捷和交互平台,以丰富的小叙事形式解读经典,释放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创造力并整合个体碎片体悟为宏大的社会体认。  【关键词】 复合阅读;全媒体;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
期刊
【摘要】 情、欲、理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内核要素。情生于性,两者分别是已发未发之态,见于外而相通;欲,初为情的应有之义,但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和礼乐的规则中,以理节欲,使无过情,如若没有约束,情与欲也就走上了不同的两端;情理相容,但由情致理还需工夫修养。关于情、欲、理的阐述其实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是圣人们发自内心的深省,也是探寻世界的追问,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安然处世的平衡
期刊
【摘要】 “心”基本上关涉四重层次的意义内涵,“心”展现的自然性本能,“心”凸显的认识性功能,“心”表现的本体性功能,“心”披露的超越性功能。换言之,即是对“心”论的生理论层面、认识论层面、道德论层面、本体论层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 心;生理学;认识论;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29-02  一、生理学意
期刊
【摘要】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后因金兵入侵,宋廷南迁的原因,汝窑及其烧制工艺曾一度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成为近百年的未解之谜,虽然目前汝瓷遗址已在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被找到,汝窑的研究也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研究学者们对于已往研究成果也持有辩证的观点。因此,本文就汝窑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争议两个方面展开,对近些年来汝窑的研究情况进行资料的梳理
期刊
【摘要】 汉传世俗文献作为西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西夏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历法文献相较于其他写本更为规范,体例更为清晰,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西夏汉文历法文献,从书法角度研究其艺术价值,并借此梳理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源流关系,充分了解西夏书法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关键词】 西夏;历法;书法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电影《模仿游戏》由数学家安德鲁 · 霍奇斯的《艾伦 · 图灵传》改编,于2014年上映后斩获第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并获最佳影片提名。电影的成功与情节处理方式密不可分。本文以电影中增删手法这一创举为着眼点,进行剖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增删手法在整部电影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 《模仿游戏》;传记文学改编;增删手法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后期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从其早期《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传达出的对人性乐观明朗的期盼,到中期四大悲剧对人的宿命,道德意义等母题严肃的探讨,再到晚期《暴风雨》中运用魔幻主义实现道德目的,能够从莎士比亚身上看到整个文艺复兴的缩影。  【关键词】 莎士比亚;创作;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