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记文学改编中增删手法的使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模仿游戏》由数学家安德鲁 · 霍奇斯的《艾伦 · 图灵传》改编,于2014年上映后斩获第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并获最佳影片提名。电影的成功与情节处理方式密不可分。本文以电影中增删手法这一创举为着眼点,进行剖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增删手法在整部电影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 《模仿游戏》;传记文学改编;增删手法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3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创新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英国传记文学改编中增删手法的使用——以《模仿游戏》为例,项目编号:20191304202。
  电影《模仿游戏》通过改编安德鲁 · 霍奇斯的传记文学《艾伦 · 图灵传》来记叙“计算机之父”艾伦 · 图灵——一个人们认为无用之人,却成就无人所成之事的故事,表达了导演莫腾 · 泰拉姆对图灵的敬重。导演在改编《艾伦 · 图灵传》时采用三条时间线索,并引用原始影像对原著情节进行增删,以呈现一个熟悉而又不一样的图灵,这些方式为传记文学改编开辟了新道路。英国传记文学在改编时增删手法的运用、表现与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删哪些情节,增删手法及其效果。
  一、《模仿游戏》中增删的主要情节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充满蜕变的创作过程,而将传记文学改编成电影更是难上加难,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在打磨作品时运用恰当的方式手段。[1]在《模仿游戏》中,导演莫腾 · 泰杜姆的情节处理方式为电影的再创造增添了一抹颜色。
  (一)增加的情节
  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具备引人入胜的剧情,能够使观众在观影时触动自身的感情,拥有心理上的反差。电影中,导演提取图灵的人生关键词“破译恩尼格玛”“同性恋”,并且以此设置或虚构情节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在有代入感的故事中,感受悬疑丛生、冲突迸发,引起共鸣。影片着重突出了图灵的社交障碍,把他描述成一个阿斯伯格症患者,而克里斯托弗被塑造为图灵唯一的精神伴侣,一直呆在图灵的内心深处,为与“克里斯托弗”共命运,图灵才会选择更为折磨的化学药物治疗。片中人物希尔顿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哥哥也是被虚构出来的,在“克里斯托弗”解密出哥哥服役的舰艇要被德军轰炸后,图灵为了赢下战争最后的胜利,坚持不公布消息,也被组员所不理解。
  (二)删减的情节
  作为一部基调略微严肃与沉重的传记性影片,《模仿游戏》提取图灵的人生关键词,挑选图灵人生中更为出彩的故事来进行讲述,对图灵的少年求学生活着墨不多,只着重讲述与克里斯托弗相识相知的一部分。然而在离开舍尔伯尼中学后,图灵发奋学习,与纯数学成为朋友来对抗世俗世界中的失意;他申请剑桥的讲师席位,意识到“通用机器”与密码的关系;在英国扭转局势后,他前往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影响后代机器从“电动”转为“电子”;图灵回到英国不久,二战画上了句号,而他还在耐心科研。图灵研究思维,可思维却那样神秘,这位解密大师,最终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谜。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尽管图灵没有这种哲学家的超脱,但他的生命实在是不可言说。他本想张口,却哑口无言。
  二、《模仿游戏》增删手法的构建
  构建一部完美的作品,不能只寄心于普通的情节发展与故事讲述。多样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为《模仿游戏》的完美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导演将原著中单线剧情增添为三线并行,并利用原始影像资料的增添满足观众的参与感,但在增添的同时也必然删除了其他繁冗的无关剧情,为电影改编的整体性作保证。
  (一)三线交叉前进型叙事
  导演采用三线交叉前进型叙事,使电影主人公图灵充满矛盾,成为“天才”与“愚者”的结合体,合理把控叙事节奏,吸引观众去探寻图灵的秘密过往。三条时间线分别为:图灵求学时期;二战破译密码时期;晚年被发现同性恋身份时期。求学时期为破译密码时期埋下伏笔,而破译密码时期的伟大又与晚年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个时期的选取,展现了图灵人格的重要部分,让观众更加了解图灵。[2]
  影片首尾呼应,以监狱内的画面展开,剑桥教授艾伦 · 图灵受到起诉,随着图灵缓慢而又沉重的幕后独白,一步步进入到真实的二战时期的画面。图灵的高傲与天赋在短短2分钟的面试时间展现出来,“恩尼格玛”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回到电影开头,观众又由警官斯图特带领去了解图灵,揭开他极力隐藏的秘密。从一进入团队,图灵和同事之间相处的冲突和格格不入就上演了。女主克拉克的出现也让图灵的感情开始慢慢呈现,同时也为图灵同性恋的身份揭开埋下了伏笔,而观众对于所有情节的疑问都在少年图灵得到了具体回答。求学时期,将图灵带入密码学殿堂的精神伴侣克里斯托弗,在一次意外中逝世,图灵念念不忘,甚至将自己发明的机器命名为“克里斯托弗”。随着后续情节的展开,观众也在“揭秘”的过程中更为切实地感受到图灵对“无人所成之事”的贡献与对同伴克里斯托弗的深情,将电影再次上升一个高度。三線交叉的叙事为电影的构建制造了冲突与悬念,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
  (二)原始影像资料的使用
  《模仿游戏》背景为图灵所生活的二战时期,一部分的真实影像资料也被完好地保存,在电影情节的进行中,导演也多次穿插了原始的影像资料,将二战时期的真实画面与拍摄画面进行有机的结合,组成了完整的影片,更好地构建图灵了的人物形象。
  影片开始不久,就穿插了英国驻柏林大使馆向德国发出最后警示的画面,呼啸而过的战斗机、整装待发的士兵们、一排排的枪支弹药,战争似乎一触而发。当影片刚进行一半,又衔接了一段德国军队遍布欧洲的影像资料,在“克里斯托弗”飞速运转解密的同时,德国军队以破竹之势在前进,让观众为破译小队感到万分紧张。[3]导演对原始影像资料的利用一方面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另一方面为电影的构建提供了真实的依据,让观众身临其境。   三、增删手法的运用效果
  大体来看,作为一部电影,拍摄、取景、声画、增删情节等各种手段的选择与运用都离不开这几个宗旨和目的:第一,使情节更紧凑,电影更具张力和戏剧性;第二,使人物更真实,人物刻画更立体和丰满;第三,使主题更深刻,电影更耐人寻味和深思。对于这部英国传记类改编电影也是一样,无论是通过采用三条线索叙事还是加入原始影像来进行情节的增删,最终都主要服务于以下这三个目的。
  (一)使情节更紧凑,电影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电影采取三线叙事手段并集中选取了传主图灵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拍摄——尤其是破解恩尼格玛部分。在这一环节,导演一方面给观众呈现了图灵团队的人际冲突、数次失败,以及期间的焦急、等待、气馁,一方面交代了图灵承受的来自上级的压力、催促,再有一方面则是图灵正开始被认为是间谍,强迫接受调查……一系列紧凑密集的人物、情节冲突让观众也同图灵一起捏着把汗,直到最终破译恩尼格玛,才有所放松,振奋“称好”。为了破译任务的保密性质,图灵和他的团队默默无闻了近半个世纪,最终烧毁文件时,观众也不得不为之感叹和感动。
  (二)使人物更真实,人物刻画更立体更丰满
  大多数人谙知图灵为计算机之父,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一个从小便精通数独的数学天才,看到了一个面试时自信地说道不学德语也能破解密码的自负的图灵,但除此之外,通过导演的剪辑和改编,观众也看到了一个执着的图灵、深情的图灵。同样是通过增写破译密码这一情节,即使图灵被强迫进行化学阉割,身体日益虚弱,但仍然没有放弃破译,而是坚持自己的机器一定能成功。严格来说,历史上图灵并不算是个深情的人,他给自己的机器取的名字也不是克里斯托弗,[3]导演对此进行改编和增删无疑使图灵形象更为丰满:自信而又自卑,孤僻、执着、深情、不为世俗所容却又成就无人能成之事。
  (三)使主題更明确,电影更耐人寻味和深思
  作为传记类电影,该片除了向传主图灵对世界和平、计算机技术创新做出的杰出贡献致敬,还通过一些次要情节向观众传达了更多想法。这样一位天才却在那一时期遭受着时代和庸才的迫害。此外,图灵少年时期遭受的排挤和暴力、克拉克女性地位等话题也让观众在敬佩于图灵的伟大之余,多出了几分不一样的思考和唏嘘。以影片中克拉克的女性地位为例,克拉克作为图灵团队中仅有的女性,对其描写并不算多,但也能看到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巨大发展阻碍:女性看起来更适合当秘书或者呆在家而不是从事科学。这一片段无疑给观众对那个时代中人物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思考。[4]
  四、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英国传记电影模仿游戏的增删手段运用,不难看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商业产品,与传记文学作品有不同塑造手法。而《模仿游戏》之所以能获得影迷的认可和奥斯卡的青睐,改编时精湛的情节处理方式是其获胜法宝之一。其在尽量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对原著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增删,以完成电影的呈现。现有的关于本电影或是英国其他传记类电影的研究只有寥寥,本文以增删手法着手探索英国传记文学改编技巧,期望能与更多读者和学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海燕飞.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6,(02):99-101.
  [2]史鸿雁.解读电影《模仿游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评介,2015,(22):9-11.
  [3]付丹枫.接受理论视域下的《模仿游戏》[J].电影文学,2015,(22):136-138.
  [4]陈静.《模仿游戏》的写实风格与悲情色彩[J].电影文学,2017,(09):134-136.
  作者简介:
  余婷,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学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师范)。
其他文献
【摘要】 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黑暗”的意象反复在小说中出现。“黑暗”既代表着非洲原始森林的自然环境和土著人的肤色,又代表着欧洲殖民者以及他们中的典型人物——非洲象牙代理商库尔兹邪恶阴暗的掠夺手段和恶魔般的心,“黑暗”同时也预示着整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死亡”。  【关键词】 黑暗;殖民者;叙事手法;帝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W · H · 奥登创作的诸多诗篇风格独特,其“诗体实验”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使用新批评提倡的“细读法”来理解《见证者》这首内涵丰富的诗,对其进行语义和结构的分析。在细读过程中发现了奥登诗歌精炼的叙述中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其主题上也有着新批评学派主张的“张力”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奥登;见证者;张力;细读  【中图分类号】J05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男主人公佟振保用红玫瑰和白玫瑰来定义他生命中的两个女性:王娇蕊与孟烟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相互对立,这完全符合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划分的双重标准。佟振保为遵循传统观念,爱上了红玫瑰,却只能娶白玫瑰为妻。当他发现,“红”可以“贞”,“白”可以“淫”时,他建构的男权世界轰然坍塌,陷入了痛苦中。本文从性的双重标准角度来分析男权视角下红玫瑰与白玫瑰身份的分离且不可
期刊
【摘要】 纵观俄罗斯文学,不论是古典文学作家,还是当代文学作家,其作品中都蕴含深厚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善良的、勇敢的、智慧的、美丽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崇拜思想有一定的文化渊源,研究俄罗斯文学作品女性崇拜思想的渊源,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女性崇拜;渊源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1936年2月至1938年1月,许世英被任命为驻日大使,前往日本进行外交交涉。时值中日关系焦灼时刻,许世英在日两年为两国建立友好外交积极奔走,但日政府无视其建议,后更与中国断绝外交。《雪楼纪事》记录了此段时期许世英在日所做交涉活动,通过此书可以看到他在日艰难交涉的生活实态,及其为保护国家尊严主权和挽救民族于危亡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关键词】许世英;《雪楼纪事》;驻日活动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全媒体时代,复合阅读引导小叙事经典阅读走出个体的碎片化体悟,上升到生命有深度有广度的体认。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自由、便捷和交互平台,以丰富的小叙事形式解读经典,释放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创造力并整合个体碎片体悟为宏大的社会体认。  【关键词】 复合阅读;全媒体;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
期刊
【摘要】 情、欲、理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内核要素。情生于性,两者分别是已发未发之态,见于外而相通;欲,初为情的应有之义,但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和礼乐的规则中,以理节欲,使无过情,如若没有约束,情与欲也就走上了不同的两端;情理相容,但由情致理还需工夫修养。关于情、欲、理的阐述其实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是圣人们发自内心的深省,也是探寻世界的追问,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安然处世的平衡
期刊
【摘要】 “心”基本上关涉四重层次的意义内涵,“心”展现的自然性本能,“心”凸显的认识性功能,“心”表现的本体性功能,“心”披露的超越性功能。换言之,即是对“心”论的生理论层面、认识论层面、道德论层面、本体论层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 心;生理学;认识论;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29-02  一、生理学意
期刊
【摘要】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后因金兵入侵,宋廷南迁的原因,汝窑及其烧制工艺曾一度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成为近百年的未解之谜,虽然目前汝瓷遗址已在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被找到,汝窑的研究也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研究学者们对于已往研究成果也持有辩证的观点。因此,本文就汝窑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争议两个方面展开,对近些年来汝窑的研究情况进行资料的梳理
期刊
【摘要】 汉传世俗文献作为西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西夏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历法文献相较于其他写本更为规范,体例更为清晰,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西夏汉文历法文献,从书法角度研究其艺术价值,并借此梳理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源流关系,充分了解西夏书法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关键词】 西夏;历法;书法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