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楼纪事》看许世英的驻日活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36年2月至1938年1月,许世英被任命为驻日大使,前往日本进行外交交涉。时值中日关系焦灼时刻,许世英在日两年为两国建立友好外交积极奔走,但日政府无视其建议,后更与中国断绝外交。《雪楼纪事》记录了此段时期许世英在日所做交涉活动,通过此书可以看到他在日艰难交涉的生活实态,及其为保护国家尊严主权和挽救民族于危亡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关键词】许世英;《雪楼纪事》;驻日活动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87-02
  许世英,安徽省东至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1964年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官场从政长达六十年,是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人物。
  《雪楼纪事》为1938年1月20日,许世英结束驻日生活于归国舟次所作。因其驻日所居行馆名为“雪楼”,故取書名为“雪楼纪事”。该书记录了身任驻日大使的两年时间内,其在日本进行外交访问的系列活动,包括同日本天皇、大臣、绅士名流与各国公使等交涉会谈内容,给我们展现了许世英在日艰难交涉的生活实态,亦给了解其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坚决保卫主权的形象提供了一个窗口和视角。
  一、首次驻日:肩负使命
  1936年2月,六十四岁的许世英奉命出任驻日大使,时值东京发生政变(即“二二六事变”),中日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三月六日,许从上海乘坐“浅间丸”游轮启程。九日早晨,抵达东京,先后会晤答访了首相兼外相广田弘毅、枢密顾问林权助,前外相芳泽谦吉等。其间曾与广田表明其坚决斗争之态度“强权固可逞一时,公理则永垂千古。理之所在,予必辩争到底” ①,可见,其立场之明确。二十六日,进言告诉天皇身为一国之君,应当为人类谋幸福,应当保卫世界和平,这些言论得到天皇的赞许。后赋诗一首记录了此场景:
  车骑迎龙节,旌旗出凤池。
  犹闻唐代乐,遥想汉官仪。
  广殿金樽暖,芳亭玉椀怡。
  同根双护惜,煮豆莫燃萁。②
  在许世英看来,中国与日本同处亚洲,日文化更起源于中国,是为同根生,应当互睦共存,不应“煮豆燃萁”,自相残杀。此点为许世英对日交涉的基本出发点,但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侵略之心已昭然若是,这注定着和平的外交手段已无法解决问题。许世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称此次外交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欤”。
  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晚,接同盟社长岩永裕吉电告此事,远在日本的许世英得知后内心十分焦急,担心中日关系因此而告以危急。第二天早上,日本外相及次官来馆表示慰问,许世英遂询问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有田回答说“决取静观舆论亦然”。后许世英又三次面晤有田,得知国内情况已经稳定,才松一口气。
  1937年元月,日本改组内阁,广田弘毅辞职,林铣十郎遂继为日本新首相,外交大臣为佐藤尚武,财政大臣为结城丰太郎,海军大臣为米内光政。许世英曾与后三位讨论中日邦交的问题,他们均认为中日两国“宜以正义而互信共尊,毋汝诈我虞,以保人类之幸福”。
  同年三月,许世英奉命回国述职,此时刚好为其来日满一年时间。临别,日本新内阁为其举行宴会饯行。首相林铣十郎曾对许言:“两国之事,彼此以诚信相见,请陈之于政府,可则可,否则否,毋猜疑”,并表示希望许世英早日返回日本。许世英当即表示自己将“为正义之奋勉”。许世英在宴会上对当时中日关系做出了分析,他认为中日关系恐怕难以终了,理由为日本士气嚣张而中国民气发扬,二者相接,难以平和,唯有日方先取销冀东,归还察北,方可以缓和矛盾。五日,许世英在馆设话别茶会,时其对宾客言及“对于中国须尊重主权完整与平等”,表明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六日,从东京驿登船出发。在归途中,他追忆履任一载,感慨道“国交私谊,虽未破裂,然塞流必决,积薪必焚,实非口舌所能争”,其深刻地意识到中日矛盾已然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二、再度返任:坚持初心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关系再度陷入僵局。许世英不得不尽快结束国内行程,即刻奔赴日本返任。遂于七月十六日启程,最终于十九日驰抵日行馆,时有记者笑称其为“苍凉悲壮而来”。第二天立即同日政府交涉,提出抗议,并要求日军停止战斗行为,撤退全部军队。但日政府固执己见,强迫其承认之前所订立之协定,借以拖延时间。至二十五、二十六两日,日方又相继制造了廊坊、广安门之变。此时,许世英认为事态发展已经超出可控范围,日方已变得无可理喻。因于二十八日急电国民政府,望政府“励士气,顺人心,以定大计”,积极抗战图存。
  此后不久,日军气焰更为嚣张,开始攻袭北平,轰炸天津。八月,淞沪战役爆发后,许世英亲自前往内阁质询,他要求先停战撤兵,而日方则坚持开始就地交涉,双方反复辩诘,无果而终。日方随亦宣布放弃不扩大方针,贯彻所谓膺惩主义,准备长期作战。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城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清楚地认识到“各领馆尚有公文与日方抗议,实际已无外交之可言”。时日本境内中国侨民多被迫悬以日旗,领事馆馆员出入,均有密探尾随。许世英认为强留日本已无意义,因而电乞政府请求归国,以此表示中国政府抗战之决心。政府出于全局考虑,驳回了他的请求。
  一九三八年一月四日,德国大使狄克逊前来调停中日战争,要求许世英在十日之前答复日方所提“和议基本条件四项”,被许世英否决,德国政府遂宣告调停失败。日方即于十六日发表《对华根本政策声明书》,宣告“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是以战争为国策,是以战争解决争执”。许世英认为日方行为是“违犯国际法之非法行为,殆将一误再误,而不知道反省矣”。十八日,日政府又将该条文调整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至战事仍以之为对手”,这一改变实则等于同中国断绝外交。对此,许世英十分伤心,他认为中日可能会因此两败俱伤,重者可能会导致同归于尽。一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他深感悲痛:   此半年中,予之唇舌已焦敝矣!予之精力已劳瘁矣!然夺地之心无言可服,弥天之祸无术可回。谁无父母,谁无妻子,驱之战场,沦为鬼骨,杀掳之残酷,必较第一次大战为更烈矣!痛矣哉!两至此邦,待人治事虽本于信诚,立志持身虽求于贞固,然外不能却师,内不能建业。纵未辱命,方之古人,殊多逊色,而怀惭焉。③
  许世英认为自己已尽全力,但事情已成事实已回天无术。他预测此次大战将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惨烈,痛心之余又无可奈何。二十日,许世英愤离日本,启程返国,结束了其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外交生涯。
  三、归国前日:剖析日策
  在离开日本的前夜,许世英分析了日人侵华之战略有四步:一是战事上的侵略,通过武力占领中国土地;二是政治上的侵略,扶持中国傀儡政府为其所用;三是经济上的侵略,抢夺中国资源,吸吮华民膏血;四是文化上的侵略,对华民进行奴化教育,使其忠诚于日本政府。
  首先,许世英就政治层面分析了日政府内部情况。他言及“日本少壮军人,外主侵略,内主革新,其改革思想则为法西斯蒂之军治主义。而其政府为防患未然,故尽量容纳,其希望期为和平之改造” ④,指明了中日战争爆发实为日本少壮军人之鼓动,该派信奉法西斯之军治主义,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
  许世英又从经济方面,分析了日本当时之情形。他论及“日本为战事追加预算,本已达二十五万万一千九百余万元,最近又增益四十万万,此四十万万中增税所得不过三万万元,余皆发行公债,实等于通货膨胀,贸易入超……虽限制货品输入,利用航运收入,禁止现金出口,外汇平衡,势难维持” ⑤,指出日本发动战争,国内经济补给不足,遂制定了“就地给养”之策划,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经济,想要通过占领中国地区的物资来弥补其财力之不足。
  在军事层面,许世英亦做出了精彩的阐释。从参战人数方面来看,“日军动员者,现达一百二十万人,以三十五万至四十万人防守苏边,四十五万至五十万人在我国本土作战。其在朝鲜及国内调遣补充者约三十五万至四十万人,兵力本已不敷,而输送救护与军需制造之补助作战者又数倍之。工厂则技工缺乏,农村则壮丁亦鲜,计其伤亡约亦达二十万人” ⑥,他认为日本人口跟不上战争需求,兵力难以支持长久对华战争。此分析给国民政府备战提供了一个可靠参考。
  注释:
  ①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2页。
  ②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4页。
  ③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20页。
  ④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21页。
  ⑤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21页。
  ⑥许世英:《雪楼纪事》,1938年铅印本,第22页。
  参考文献
  [1]许世英.雪楼纪事[M].1938.
  [2]陶文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3]夏侯叙五.七七事变前后的驻日大使许世英[J].民国春秋,1996,(1).
  [4]毛吉康.许世英:民国末任驻日大使[J].世界知识,2011,(10).
  作者简介:
  潘晓玲,女,广西河池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社会史。
其他文献
【摘要】同业公会与传统行会不同,是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和自由民主精神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综合来看,它的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之路。西安作为战争年代的大后方与军事重镇,其同业公会起步晚,发展快,具有特殊性,而木业作为战时的紧俏资源,支持着铁路的修建、武器的制作、木炭能源的生产等重要生产。西安市木商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为在战争年代中木业行业的规范经营、互帮互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国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旅游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旅游翻译又分为景点介绍资料翻译、景点名称翻译、旅游手册翻译等等。本文以目的論为指导,从旅游景点介绍翻译出发,将旅游景点介绍资料的翻译分为一般性旅游景点翻译,以历史文化为导向的旅游景点翻译和以美学为导向的旅游景点翻译。研学理论后,结
期刊
【摘要】 《桃花扇》是由清初戏曲家孔尚任所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其虽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然而主题却是“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桃花扇》带有爱情传奇色彩,然而也不失史剧意识,行墨间反映出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由此也可以从中探究出南明弘光王朝的政治现象与特点。  【关键词】 南明;《桃花扇》;政治;党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之所以鲜活,不仅是由于他身上带有浓重的社会和历史色彩,更是由于他是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一部分处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缩影。针对《阿Q正传》的阅读与赏析,重点在于对于阿Q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总结和体会当时社会存在的社会矛盾,并且呈现在病态的社会背景下生活着的人的悲惨和痛苦。针对作品的分析需要从阿Q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入手,从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 · 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刻画了一群执着探索自身存在意义的女性形象。《潜水鸟》是马纳瓦卡系列之一,它独到而又深入地反映了以主人公皮格特为代表的女性边缘人的生存困境。《潜水鸟》中运用的各种叙事策略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以及主题的升华。本文从叙事策略方面详细解析了《潜水鸟》女主角生存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 《潜水鸟》;叙事策略;女性边缘
期刊
【摘要】 清初词人朱彝尊,上承姜夔、张炎,下启浙西词派,标举“醇雅”学说。“醇”为醇厚,“雅”为正言,“醇雅”即为醇后雅正。朱彝尊“崇尔雅,斥淫哇”的雅正理念,在词的创作方面既强调思想情感上的端正无邪和词调上的律吕协音,又主张尚雅去俗,富有高雅的审美趣味。朱彝尊以“醇雅”论词,对传统“雅”的观念承嬗离合,确立一派之宗旨,开一代词坛之风气。  【关键词】 朱彝尊;醇雅;词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 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黑暗”的意象反复在小说中出现。“黑暗”既代表着非洲原始森林的自然环境和土著人的肤色,又代表着欧洲殖民者以及他们中的典型人物——非洲象牙代理商库尔兹邪恶阴暗的掠夺手段和恶魔般的心,“黑暗”同时也预示着整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死亡”。  【关键词】 黑暗;殖民者;叙事手法;帝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W · H · 奥登创作的诸多诗篇风格独特,其“诗体实验”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使用新批评提倡的“细读法”来理解《见证者》这首内涵丰富的诗,对其进行语义和结构的分析。在细读过程中发现了奥登诗歌精炼的叙述中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其主题上也有着新批评学派主张的“张力”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奥登;见证者;张力;细读  【中图分类号】J05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男主人公佟振保用红玫瑰和白玫瑰来定义他生命中的两个女性:王娇蕊与孟烟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相互对立,这完全符合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划分的双重标准。佟振保为遵循传统观念,爱上了红玫瑰,却只能娶白玫瑰为妻。当他发现,“红”可以“贞”,“白”可以“淫”时,他建构的男权世界轰然坍塌,陷入了痛苦中。本文从性的双重标准角度来分析男权视角下红玫瑰与白玫瑰身份的分离且不可
期刊
【摘要】 纵观俄罗斯文学,不论是古典文学作家,还是当代文学作家,其作品中都蕴含深厚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善良的、勇敢的、智慧的、美丽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崇拜思想有一定的文化渊源,研究俄罗斯文学作品女性崇拜思想的渊源,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女性崇拜;渊源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