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1593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春耕秋收”实践活动创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连接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促进了学生探究、组织、交往、合作、信息处理等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活动;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5-0045-03
  【作者简介】陶健美,浙江省武义县泉溪镇中心小学(浙江武义,321200)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强。现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多种渠道,纵观各种实践途径,笔者认为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更有助于学生探究、组织、交往、合作、信息处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学生现状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开展了“春耕秋收”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在问卷和走访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学会和利用各种途径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而对学生进行这种技能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春耕秋收——走进美丽家乡”的社会调查活动,旨在提升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活动刚一宣布,便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但大家都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着手。为此,笔者组织召开了前期的项目活动讨論会,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并引导学生们就如何做社会调查进行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外出走访,有的说发放问卷,有的说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活动的要求,并最终确定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以小队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然,利用各种方式对家乡的春耕秋收文化或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解调查,并基于以上调查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随后,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了5个实践小队,并选出了队长(见下页表1)。在队长与顾问(家长、教师)的带领下,各个小队商讨了调查活动的方法和细节,包括走访地址、问卷内容及调查对象等,这些都为小队开展假期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问卷调查、外出走访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在以小队为单位的行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取舍与补充。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探索小队与快乐小队收集到的资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
  探索小队:2017年4月17日,在叶爸爸的协助下,我和同学们走访了巩宅村,通过对村民的访谈,了解到泉溪因其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就是武义县有名的粮仓。时至今日,种靛青、造纸、放桐子、种茶叶、种药材、种水稻等山区特色产业还十分发达。另外,位于巩宅村的“高氏农场”是现代化的农业基地,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该农场的主人非常愿意支持教育事业,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验和参与农业文化实践活动,他愿意提供场地和工具。
  快乐小队:孔队长组织小队成员设计了有关“水稻知识”的专题问卷,于2017年4月18日用问卷星在全班做了调查。全班42位同学,最后回收42份问卷,回收率100%。队员们针对问题一一整理分析后发现:只有57.5%的同学对“稻谷怎么来的”有一些了解,有70.21%的同学没有参加过插秧劳动;在关于稻谷生长周期的调查中,只有11位同学有较明确的回答。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农业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当缺乏,天天吃着白米饭,却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的生长周期是多久。但在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插秧活动时,除了两位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同学外,其他人都表示愿意。
  二、利用班会课提升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根据调查报告中反馈的信息,笔者在班级召开了一次以“农业文化我来讲”为主题的班会课,鼓励各个小队选择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前期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以及开展农业实践活动的具体打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其中,探索小队邀请了“高氏农场”的农场主为大家开了一次有关农业文化知识的讲座。通过他全面而具体的讲解,学生们加深了对泉溪镇的农业文化的了解;精灵小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了交流课件,由队长向同学们介绍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以及浸种、催芽、装盘、堆盘育秧等一系列水稻育苗栽培知识,而下田插秧的技巧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星光小队编排了一个“我说家乡美”的情景剧,用风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家乡的特产和风土人情,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爱乡情怀;快乐小队利用海报向同学们呈现了前期问卷的调查数据,同学们从数据中发现了问题,找到了不足,并纷纷表示今后要多学习农业文化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农业实践活动。
  在上述不同形式的展示中,学生们的组织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春耕秋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班上的很多学生虽是农家子女,但绝大多数家长都很宠爱自己的孩子,从未让其下过田插过秧。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学生们对先前班会课中讲解的插秧技巧是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们直接下田插秧肯定事与愿违,且不说能否将秧苗插上种活,秧苗间的间距控制就是个问题。为此,笔者特地邀请了校内一位熟悉插秧技术的老师来班里给学生们进行插秧辅导。他将全班学生分成5人一组,用小石子代替秧苗,在学校操场上进行了“陆地插秧”布局演练。通过模拟操作,学生们了解了插秧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如何控制秧苗间距这项技能。   2017年4月28日,经校领导同意,笔者带领全体学生来到“高氏农场”,分批次进入农田进行插秧的实践活动。许多学生是第一次赤脚下田,刚开始有些紧张,泥土湿滑,站立不稳,但最终架不住泥土的柔软细腻,一个个鼓足勇气,认真、细心地插起秧苗来。在劳动中,大汗淋漓的小金说:“插秧真累,腰都直不起来了,农民伯伯真辛苦,终于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以后我一定会珍惜粮食的。”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在学生们的期盼中,秧苗历经180多天的生长,终于迎来了收割的季节。2017年11月8日,学生们来到农场,看着眼前金黄色的稻田,一个个都激动不已。随着一声令下,大家手握镰刀,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间。你割、我捆、他搬,伙伴间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秋收的任务,赢得了农场主的夸赞。
  “春耕秋收”实践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实践锻炼的平台。对许多学生来说或许是生平第一次,而恰恰是這“第一次”,让他们充满了好奇与激情,让他们学到了许多技能,同时还让他们深刻体验到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和当下的学习机会。这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更是一种农业文化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辛勤耕耘与认真呵护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四、在活动延伸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春耕活动结束后,笔者组织召开了“班级活动拓展会”,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插秧感受、写一写插秧体会、画一画插秧场景,有部分学生回家后还整理、绘制了有关农业文化的手抄报。这种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了总结与反思,许多学生在讲收获时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笔者把这次活动的照片上传至班级微信群,家长们对孩子的表现都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家长认为这样的劳动体验让孩子明白了劳动的艰辛,学习会更加努力;还有家长认为劳动体验活动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亲近乡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怀。
  秋收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自发写了活动感悟,小丁这样写道:“这次活动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粮食是如何来的,插秧、割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割稻,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割到手指。可见农民伯伯们真的很辛苦。”小周说:“通过农耕活动,我体会到了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只有辛勤耕种,才能有所收获。”小钱说:“春耕秋收活动让我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今后我要自觉做到不倒饭,并劝告其他同学也珍惜粮食。”确实如学生所写的那样,自开展“春耕秋收”实践活动以来,学生们在食堂就餐时的剩饭剩菜少了,变得更加珍惜粮食了。另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调查探究、组织创新、交流合作、信息处理等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建模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求解的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知识建模、能力建模、方法建模和策略建模等),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课例研究;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主持人语  教育离不开高大上的理念,同时也离不开接地气的资源。正是因为有教育资源平台式的强力支撑,班主任作为最关键的教育工作者才得以左右逢源、别开生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才得以拾级而上、山高为峰,教育理念才最终像喇叭花一般地攀爬、延伸至高处。  教育资源,就横向来说,通常涉及学生、同伴、班级、部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就纵向来说,又有传统和现代之别;而从广义来说,它往往是教育知识、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涯规划;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5-0058-04  【作者简介】顾蕊,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教师,讲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首届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一、教育背景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
【摘要】作为活动实践类课程,班会课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远远滞后于课程理念和实际需要,亟待完善。班主任要依据国家德育政策、现实需要和班会课性质制定班会课程总体目标,建构三年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有助于“点燃、体验、思辨、行动”的班会实施方案,建立全员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班会课;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5-00
【摘 要】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能使音乐教学“有情趣、有创想、有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情激趣,精选教材;依需设境,以境导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关键词】激趣导学情境教学法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为使音乐教学“有情趣、有创想、有魅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
【摘 要】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创举。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凸显学科特点与文化的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展开教学,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成就。课程基地通过新型“课堂”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课程基地;深度学习;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 目的 观察养阴生津活血颗粒方联合耳穴疗法治疗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且伴有口渴症状的患者32例,给予养阴生津活血颗粒方联合耳穴疗法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分别比较患者的口渴程度评分、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増加相对值,血钠浓度和血钾浓度。 结果 32例患者治疗8周后,口渴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
【摘 要】自主展评就是学生在自主或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营造健康、自由、发展的生态空间,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在评点、讨论中建构知识,实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满个性地、真实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过程,追求教学的平衡、协同、有效,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一种课程实施形式。  【关键词】自主展评;价值;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习成绩;师生交流  学生是很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的,有时候,老师一个无意的表情、动作或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有一年的初三第二学期,我和学生进行个别交谈,让他们进一步感受老师对他们的情感和信任,进而充分发挥情感驱动的积极作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复习迎考。我常常利用上课前或下课后的时间和学生交谈,地点一般在教室前的走廊,为的是不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也不给他们造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目的则在于促进学生的现代人格的养成。没有理解与批判,就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的障碍,不独表现在语汇与表达方式的差别上,更在于隐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的差别。文言文阅读,应该秉持尊重与同情的态度,通过实证与思辨,“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对历史的理解中达成自我的反思,促进现代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现代人格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