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读好长句 文化温润童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识“端”字,借助图片复现识“节、粽、米”等字,在语境中随文认识“总、间”等字,认识新偏旁“米字旁、立字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含有“横、竖”笔画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重点读好长句子。
  3.积累叠词,通过摆摆词卡的位置,初步读懂介绍粽子的顺序和方法,试着看图介绍粽子。
  4.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中浓浓的亲情,增加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重点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猜辨节日,引端午
  1.图文对应,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趣味。
  (1)呈现三个节日的习俗(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画上人们做的事情和吃的美食,猜猜它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吗?
  (2)营造课堂氛围,小结:每逢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端午粽。
  2.趣味识字,感受中国汉字的奇特有趣。
  (1)引入微课:说到“端”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听听“端”字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播放微课)
  (2)认识“粽”:从这个字看出,粽子里包了什么?当“米”变成“米字旁”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认读“粽”。
  (3)生活识字:你吃过哪些粽子?看图认识各种粽子,复现认读“粽”。
  3.联系旧知,读准字音,读好课文。
  (1)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分段朗读,联系旧知,读好含有“一”的短语。
  (3)同桌互读,在互读、互听、互评中读通课文。
  (点评:本环节通过看图猜传统节日,渗透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喜爱之情。通过生活情境化识字,让识字更具象,更易识记,也更有趣。)
  二、读好长句,品端午
  (一)聚焦第一自然段,尝试问答找停顿
  1.试读第一自然段,认识长句子。
  (1)认识长句子,板贴学习要求:读好长句子。
  (2)学生试读。
  2.引出一问一答,读好停顿。
  (1)师:尝试问几个小问题,让句子中没有逗号的部分也像有逗号一样,读时稍稍换口气,把长长的句子读得更好听!
  (2)教师示范一问一答,以畫“粽绳”的形式进行标记,辅助读好停顿。
  举例:
  一到端午节,谁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根据答案“外婆”,明白停顿的落脚点在“外婆”后)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干什么,盼着我们回去?(根据答案“煮好一锅粽子”,明白停顿的落脚点在“总会”后)
  (3)自由练读。同桌互问互答,读好停顿。
  3.以文串联,引出下文。
  师:年年端午节,我们都能吃到外婆煮好的粽子,真开心啊!端午粽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呢!
  (点评:读好长句子的关键,是根据语感读好停顿,但不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停顿也会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朗读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益处。)
  (二)聚焦第二自然段,实践问答读好停顿
  1.导语:能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都是大家的最爱。评价一道美食,要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嘴巴去尝尝。那么,端午粽是怎样的美食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起来夸一夸。
  2.学习第一句,想想用眼睛看到的端午粽是什么样的,把相关内容用横线画出来。
  3.厘清本段的描写顺序,聚焦颜色,读好带“的”字的短语;试用一问一答,读好长句子。
  (1)指名说端午粽的样子。教师随机板贴: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指导朗读短语“(
其他文献
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拂过我家的阳台。我家阳台上春意盎然,别有一番景致。高大葱郁的幸福树,层层叠叠的吊兰,左右对称的君子兰……我最喜欢的是那些优雅的兰花。  兰花是四季常绿的植物。兰花的品种有很多,我家有五种最常见的品种,它们分别是金边木兰、小桃红、铁骨素、蕙兰和小神童。  金边木兰,顾名思义,它的叶子四周镶着一圈金色的边。它叶子的形状像一把把宝剑,上面的叶脉特别清晰,每一片叶子都像打了蜡似的,油光闪闪
2017年11月19日上午,在亲近母语研究院举办的“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现场,亲近母语研究院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对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  徐冬梅:王老师,这次访谈的主题是“部编教材背景下,小学母语课程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我想,您对中国的母语教育和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史都是非常熟悉的。如今,我们走进部编教材新时代,那么,在您看来,语文教材跟
[作者注释]这是一篇书稿的初稿。我之所以现在就把它拿出来,是因为前天跳楼自杀的复旦大学生的悲剧触动了我。男孩教育,需要具体。  从历史上来说,童子军(Boy Scout of America,BSA)并不是美国孩子的专利。这个民间团体成立于1908年的英国,随后美国童子军于1910年2月8日成立。除了英美,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这样的组织。比如在中国的五四期间,中国的童子军就曾经走上街头散发过传单。 
【摘 要】要想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语文期末试卷,教师需要“对标课程目标,确定考查要素;围绕语文要素,丰富考查形式;指向语文素养,突出能力取向”,让评价与教学紧密相连,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检测、激励、改进等作用,从而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评价;试卷;命制  随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深入和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纸笔测试命制质量已成为当下语文课程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份科
【教学目标】  1.简要复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2.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根据“病历表”抓关键词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概括讲故事  (一)直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一位名医有关。题目叫——《扁鹊治病》。(板书课题,学生随师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蔡桓公 扁鹊 皮肤 肠胃 骨
【摘 要】整本书阅读微课程开发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何读,即用课程目标引路,提示课程要点;读什么,即确定课程内容,明确阅读板块;怎么读,即找到合适的策略,推动课程实施。微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阅读视野,启迪学生的阅读智慧,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微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要求语文教师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而绘本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一种样式,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知识广泛,更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儿童阅读力的首选阅读材料。现行的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编排的,结合教材主题适当插入相关主题的绘本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动物儿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一文,是典型的集中识字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儿歌,描写小动物在夏天各做各的事儿,巧妙地介绍了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本文语言非常有情趣有韵味,适合学生朗读。  作为集中识字的课文,这一课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集中出现形声字。本文要认读12个生字(其中6个是“虫字旁”的形声字,还有“藏、粮”2个形声字),认写3个“走之旁”
“哼,谁怕谁啊?我肯定能记住!”  嗯?这是哪儿的声音。原来我们班在进行一个小游戏——快速记数字。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526188991778335,充满期待地问我们:“谁能在10秒钟的时间里记下这组数字7”嘿,这算什么呀?我的记忆力可是超好的!  10秒钟过去了,老师让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记住的数字。我刚写了一个5,又感觉不对,便又改成了4,可又觉得不是4,便又改成了5,然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波动付诸文字,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形成景语。然而,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指导,教师都极少关注景物描写。课堂上,教师要么忽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以模式化的解读来分析景物描写,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直接忽略景语。所以学生在习作中,也往往只是单纯地记叙事件,极少涉及对景物的描写。  在小学阶段,涉及景语教学的文本大多出现在高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