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中国文学史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哈尔滨师大中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文学学会、联合发起的东北地区中国文学史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5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参加的还有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等科研、高校单位。
其他文献
人物品评,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大致兴于东汉后期,盛于魏晋,其余波遗响流布整个南北朝。最初,它属于自发的社会舆论,是统治者考功察政的重要依据,到了东汉后期,那些以"清议"相标榜的士大夫们又有意识地使之成为攻讦朝政的政治工具,从而形成了名噪一时的品评之风。魏晋以降,随着时代风气的演变,潇散玄远之趣逐渐为士人所重,人物品评的关注焦点也由政治和道德的领域向整个文化领域泛化,一时间,人格评价与个人技艺臧否相结合,在士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琴、棋、书、画、诗、文)弥漫起一种具有明显审美倾向的批评风气,这对于当
在唐代大诗人中,岑参是现存挽歌最多的一位作者,陈铁民、侯忠义先生《岑参集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就收有岑参所写挽歌十五首。但对这些诗的写作年月,《校注》或未予考订,或考订有误。笔者不揣固陋,姑妄一一考辨订正,以敬祈方家学者批评指教。
一 无疑地,金王朝的气运由盛入衰乃至于急剧的没落,当以宣宗贞佑南渡(1214年)为其转捩点。从这以后,金王朝愈来愈陷入风雨飘摇、四郊多垒的境地。诗坛的景况却不能与之划上等号,应该说,金诗走到这里,非但没有衰落,而且进入了全面的成熟阶段,形成了金源自己的文派特点。赵瓯北有两句名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题遗山诗》)是评元遗山那些充满黍离之悲的诗作的,倘泛以形容金代后期诗坛的情形,也可得其仿佛。
作者杨海明 齐鲁书社1989年10月出版 《张炎词研究》是研究宋末著名词人张炎及其词作的专著。作者在从唐圭璋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即以张炎词作为毕业论文之题目,“爬填遗籍,详为考证,
一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一艺术难题泛泛而论——是在前代诸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于杂剧一本四折体制形成过程的描述。清代唐绍祖《乐府传声序》说:"论元曲只四出,犹有古者升歌笙入,间歌合乐之遗意。"所论太泛,并不能解决问题。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对这一问题没有涉及。反倒是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较早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指出,元杂剧体制源于宋金杂剧院本:
著者:蔡镇楚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诗话史研究专著。全:捂共八卷,盼为“总论”、宋诗话、金元诗话、明诗话、
作者许总 南京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本书是一本首次对杜诗研究史加以宏观描述和重点开掘的专著。千余年来,杜诗研究已形成专门之学,既体现了学术史思想史的内在衍化,
小说《集咏楼》,今天能见到的国内外小说书目,均无著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有此书。 书名的全称是《新镌绣像集咏楼》"新镌"两字贯于书名之前,可见此书有早时刻本,也许还不只一个。但据书前的序,最早刻本当不超过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纪昀(1724——1805)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是近年来古典小说研究中颇受注目、也评价甚高的一部作品。《笔记》之受到较大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反理学倾向。"鲁迅先生谓此书"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一语,在不少研究论著中作了不加限制的发挥,所得结论与作品的实际内容越来越远。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一点不同看法。
顷阅元卢镇‘重修琴川志》,见其中录有梁昭明太子萧统佚文一篇,题《虞山招真治碑》,题下曰"梁昭明太子制"。兹标点迻录如下,以公诸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