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yxs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习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习作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体验、积累。基于此,在开展小学习作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习作的真谛,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一、感受生活,让习作素材从生活中来
  我们都知道,建楼盖房需要砖瓦木石,烧菜做饭要备好柴米油盐,写字画画必须要有笔墨纸砚等。习作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学生在行动中搜集好素材。生活每天都有,在生活中搜集素材是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朋友”的习作教学中,我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自家的、别人家的都行),甚至让他们刻意地和小动物(无伤害性的小动物)玩耍,鼓励学生不能随意观看,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让他们用心记忆自己和动物相处的点滴,搜集好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动物特点,为习作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猫吃鱼尾巴”“狗吓狗”“仓鼠捉迷藏”等话题均来自生活,来自自己的有“行”生活积累。有“行”的习作生活积累,教师还应该创设出更具教育意义、更适合小学生的优质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完全沉浸在互动氛围中,而在学习时又可以将活动中收获的素材与思路充分展现出来。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记一次游戏”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左撇子”创意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全部使用左手进行,让学生通过使用左手吃饭,最后完成班级卫生工作等,这样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趣味,而且也增加了新鲜的人生体验,为日后更深层次的习作奠定坚实基础。
  再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各个传统节日中都有独特的习俗与传说,如元宵节赏灯会、品元宵,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学生在过节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同时也积累到了写作素材与生活经验。
  同时,习作教学,不可以单纯理解为语言的书面表达教学,而是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模式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现如今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现代人正处于信息爆炸的特殊时期,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非常便捷地接触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热点新闻以及名人名事。引导学生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分析,积极参与到热点新闻的讨论中去,树立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念与政治观念,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让感性与理性交融成为学生的习作素材,使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更具深度,更具思考力。
  在行动中积累生活习作素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而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习作课堂也因有准备的素材而变得生动、精彩,学生因有准备的素材而变得热情、活泼。
  二、学习生活,让习作技巧从范文中来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有范文借鉴,从模仿入手,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就能脱胎而出。”打开我们的语文书,不难找到书中的习作例文。这些例文,就是记述生活的。学习范文即学生生活,学生易学易懂,好似学生学步的拐杖。在教学时,有了这根“拐杖”,教师就能将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化解,让学生易于接受。在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朋友”的习作时,我自己先写了一个片段,让学生在读、议、悟中感知寫法。课堂上,我请一个学生读完范文后,顺势提出:“你们觉得吴老师笔下的这只猫可爱吗?”得到学生的呼应后,我追问道:“谁来告诉吴老师,它可爱在哪些方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猫的可爱说得淋漓尽致。在学生兴致正高的时候,我用神秘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睡懒觉的咪咪在吴老师的笔下如此可爱,那你们来猜猜我写这个段落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学生对“秘密武器”充满着好奇,在他们的猜测声中,“会观察、会想象、运用了中心句和拟人句、抓住了小猫的特点、巧用了妙词佳句”等写作技巧浸润到了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的习作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本单元的两篇范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让学生感动,借助范文中表达情感的方法,倾吐自己内心的情感。范文中船长、黄继光等人物关切坚定的话语、伟大温情的举动……有了恰当的写作技法以及生活中积累到的典型材料,本次习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所占比例较之其他版本的教材有所增加。例文中有小练笔,阅读单元中有大作文,习作单元中有专项的作文训练。三种类型的习作训练,皆是建立在范文之上的,“学练结合”“读写结合”是践行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与表达均衡推进的不二法宝。因此,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范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三、表达生活,让习作能力从欣赏中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从学生敢于表达生活、乐于表达生活、善于表达生活中来。
  一是多鼓励,让人人敢于表达生活。习作的评价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的习作评价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评价者,我们要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赏识。也许学生的习作行文不够规范,也许习作流露出来的情感不是那么热烈,但这些都是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体验,教师应该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欣赏中敢于表达生活。这正如著名作家王旭峰说的:“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说的话。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视为珍宝,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文字汇成的作品。”
  二是标准宽,让人人乐于表达生活。“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作文评价标准不求统一。教师如果只用教材作文“要求”这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全班几十篇作文,既违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不做统一要求,标准多元化,让学生充分享受习作带来的喜悦,人人乐于习作。
  三是形式活,让人人善于表达生活。在我班的教室里有一个习作展示栏,这里是展示学生习作水平的“小小舞台”,通过“佳作欣赏”“好文推荐”“片段赏析”等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在我们年级学生的手上,每人都有一份《成长的足迹》作文报,这里记载着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有趣的游戏”“可爱的动物”等专栏,学生们体验着成功,享受着习作的乐趣。
  习作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学习表达、乐于表达。习作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寓于习作表达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乡土童谣创编(三年级)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文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其景物的地域性、风俗的独特性、人物的乡土性等特点,更易缩短距离,产生亲和力,更易激发乡土情感,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生命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乡土童谣魅力,激发喜爱童谣之情。  2.初步运用童谣创编方法,尝试童谣创编。  3
《桥》这篇文章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含义深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到“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学习基本功练得扎实”,需要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现教  学的特色。我在《桥》一文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从课文整体入手,巧搭“支架”,练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三组词语(山洪、老汉、桥),按 “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
去年我在市新华书店读过《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这是我和这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初次相识”。当时我想象当中的武老师应该是端庄严谨的老教师,但在安徽行政学院一见,让我眼前一亮。武老师年轻时尚,飘逸的秀发披散在双肩,粉红色的方框眼镜,和蔼可亲的微笑,那么具有亲和力,玫瑰色的羽绒小袄,让人可以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气息,圆润甜美的嗓音一出口就使整个课堂充满魅力。这天上午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诗词《渔歌子》教学以及她作的
一、整体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黎明”是什么时候吗?  生:就是黑夜和白天之间的那段时间。  师:就是说天快亮的时  候,或天刚亮的时候。黎明的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  生:(笑)睡觉。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作品,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黎明》,去看一看黎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文)  师:刚才我们重温了一遍这本图画书,你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打造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进行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探索。  一、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构建语言框架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语言技能,才能确保
成为优秀教师,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  朝向优秀,朝向卓越,是人的本能。那么,怎样才能优秀起来,怎样才能卓越起来?我以为,成为优秀教师的不二法门除了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还有信念、勇气。  先说说专业素养吧。  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会背诵唐诗宋词却来教孩子们吟诗作对,不会写抒发心灵的文章却来教孩子们如何表达,没读过几本书却来指导孩子们怎样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责任,学会感恩,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护蛋”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贴身悉心呵护一颗鸡蛋,做到不破损。  晨会期间,学生拿出前一天晚上精心挑选并做了保护措施的鸡蛋。学生保护鸡蛋的方式真是花样百出。有的先用一层保鲜袋把鸡蛋包好,接着在两块泡沫上挖了一个洞,再把鸡蛋放进去做“泡沫夹蛋”,最后用胶带一层一层密封起来;有的像照顾自己的宝
汤 瑾  特级教师,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语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果鉴定专家。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新体系习作大赛特等奖,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曾在各地多次执教示  范课。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
薛法根老師在《善待文本》一文中郑重指出:“语文老师的教学功力就体现在文本教学价值的发掘与运用上,即发现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如何能有效发现“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本文试以《桂花雨》为例,来谈谈“文本教学解读”的思维过程。  一、文本教学解读起点:基于体式与学情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以惯用的怀旧笔法,表达对亲人和故乡深切怀念的一篇抒情散文。改编之后,被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源,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传达故事信息。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不同,绘本中的“图”和“文”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正如台湾学者郝广才所说:“‘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绘本作为一种新鲜的课程资源,不仅以丰富画面的形式美以及视觉上的色彩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处于识字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