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璞成玉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30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 瑾
  特级教师,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语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果鉴定专家。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新体系习作大赛特等奖,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曾在各地多次执教示
  范课。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从而掌握这种方法。
  2.了解寓言以故事说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点】
  揣摩体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获得多种启示。
  【讨论1:教学重点在体悟表达方法,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很好。只是目标中提出的“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既包括“言”,又包含“行”,要求是否高了些?如果集中到一点,是否效果会更好?】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复习导入
  1.出示和氏璧的图片及相关介绍。
  2.文本用这四个词语来形容它。(出示)
  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稀世珍宝、温润澄净
  生齐读。
  【讨论2:找出文中形容和氏璧的四个词语,设想很好,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果将出示形容和氏璧的四个词语改为填空练习,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四个词语说一句话,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介绍和氏璧,那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也是一次运用词语的练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进入文本,关注表达
  1.探究。
  提出问题:和氏究竟献璧几次?有人说两次,有人说三次,你以为呢?
  生自主阅读课文。
  2.聚焦。
  (1)学生朗读第三次献璧的相关段落。
  (2)从哪里看出他是在献璧呢?(出示)
  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关注:一“捧”一“哭”。
  (3)关注第三次对话。
  (出示)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生交流体会。
  (4)文白对读,说感受。
  (出示)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5)一唱三叹,读心声。
  (出示)
  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师引读。
  师:献出宝玉,让它展露光华的初心从未改变过。哪怕经历过了前两次的重挫!这一言一行总关情!(板书:一言一行总关情)
  3.回读。
  第一次:
  师:看,第一次面对玉匠的质疑,他这样说——(出示)
  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
  (1)交流:从卞和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体味:从卞和急切的解释中体味其心中掩饰不住的悲愤。
  第二次:
  师:第二次,当卞和献给武王时,武王还是让玉匠鉴别。玉匠这样说——(出示)
  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引导学生体味“普通”。
  师:就是这“普通”两字,不仅表现了玉匠的不屑,同时也激怒了武王,认为卞和犯下了欺君之罪,卞和再次受到迫害。
  4.迁移。
  师:虽一而再地受到迫害,但这颗初心从未动摇,最终——(出示)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师:此处,只有“惊呆了”的神态描写。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会用怎样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此时人们心中的惊叹呢?
  (1)生练写。
  (2)交流评议。
  【讨论3:第二环节设计直接“进入文本,关注表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从教学目标看,“关注表达”是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唱三叹,读心声”“一言一行总关情”“从卞和急切的解释中体味其心中掩饰不住的悲愤”,重点都是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其实这个环节应该围绕“课文是怎样用人物的語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思想的”,目标指向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内心”这一表达方法的体会。第二,这一环节中的“4.迁移”的表达练习,意在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想法很好。不过“用怎样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此时人们心中的惊叹”,要求中包含了描写“语言”和描写“行为”两点要求,而用“行为”表现人们内心思想,在前面教学环节中没有铺垫。不如删去这一点,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用语言来表现此时人们心中的惊叹”,并且围绕这一要求交流点评,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聚焦文体,畅谈感悟
  1.以读代讲,回看文本。
  师: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了一块石头。凭经验,他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便去献给楚厉王。
  两位玉匠这样说——(出示)
  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师:但在卞和看来——(出示)
  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
  生读。
  (1)讨论探究:为什么卞和与两位玉匠有不同的看法?
  (2)出示小资料:对比璞与玉的区别。
  (3)学生一谈。
  由此,你想说
  师:是啊,一块璞玉岂是常人所能识?慧眼才能识珠!
  师:于是,卞和捧着玉石痛哭了三天三夜。面对询问——(出示)
  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生读。
  (4)学生再谈。
  由此,你想说
  师:明珠藏于匣内为世人所不知是最大的痛苦。最终——(出示)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5)学生三谈。
  由此,你想说
  师:守住初心,方得始终!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珍宝终于得见天日。
  (6)揭示:此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寓言故事。
  2.小结文本体裁特点。
  师:同学们刚刚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畅谈了自己的见解。看,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它用一个生动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也让我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启示!
  【讨论4:环节三中教师设计了“一谈”“再谈”“三谈”三次说话练习,主要围绕这个寓言谈阅读体会。学生谈的体会可能是零散的、局部的。虽然用时不少,但学生还是没能从整体上认识这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不如整体切入,直接要求学生谈谈这则寓言要说明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寓意,并且可以让学生明白阅读寓言的方法:不仅要读懂故事,还要深入理解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设计的表达练习尽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但是与上一个环节“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思想”这一表达练习没有内在联系。同样是表达练习,如果设计成“运用人物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思想”这一表达方法的二次练习,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对所学的表达方法理解得也会更加正确。】
  四、拓展延伸,回味悠长
  1.回看课题,再品“献”字。
  2.激情总结,余音袅袅。
  【讨论5:最后这个环节的理想设计是让学生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谈谈在阅读方法方面有何新的认识,在写作方法方面学会什么新的本领,总结这堂课的收获体会。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目标不够聚焦,教学内容有些分散,学生到底学会什么不是很清楚,因此学生的“激情总结”,可能只是泛泛而谈,意义不大。】
  【修改建议】
  1.教学目标可以再集中些,建议将“体会并运用人物语言描写方法”作为这堂课的重点。
  2.整堂课围绕这一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对卞和内心思想的分析,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文本表达方法的学习上。这才符合语文课的性质特点。
  3.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时要具体、细化。设计中先画出语言描写,然后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最后落实的是体会“内心思想”,而不是体会表达方法。这里要指导的是“人物内心思想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现的”,重点在体会“方法”,而不是体会“思想”。这一点千万不能搞错。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具体实感,因此这一步指导一定要细化,要非常具体地使学生明白。
  4.理解方法的目的是学会运用,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尽可能充分,且学生表达实践后最好安排展示点评。点评也要围绕这堂课所教的表达方法,给学生适当的反馈。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语言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让故事更加生动。
  2.学习文本中的语言描写,并迁移运用。
  3.朗读课文,了解文本说明的道理,引导学生多角度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表达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人物语言描写。
  【点评:修改后的教学目标重点很明确,体会并运用“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表达方法,目标更加集中。】
  【教学过程】
  一、图文引路,教学词语
  师出示图文,解说:卞和慧眼识玉于楚山脚下,三次献玉,却被砍去双足,含冤受辱!然而,他不改初衷,坚守信念,忍受世俗唾弃。最终,石开玉出,得见天日!这便是“和氏献璧”的故事,一个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深长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故事,走近卞和!(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和氏璧。
  2.出示和氏璧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形容和氏璧。
  (价值连城、無价之宝、稀世珍宝、温润澄净)
  和氏璧 。
  3.把这些词语连起来,介绍和氏璧。
  【点评:通过运用来理解词义。学生先找出单个词语说一句话,再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介绍和氏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更是一种遣词造句的表达练习。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这里的词语教学设计可圈可点,值得提倡。】
  二、披情入文,体会人物内心思想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卞和献璧的三次描写。
  2.依次出示献璧时的语言描写,引发对语言描写的关注,全班交流。
  3.出示第一次献璧时的对话:
  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   学生自由读。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师:卞和为什么要解释?怎么解释?从哪里感受到“急切”?
  指名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分角色朗读。
  4.聚焦第三次献璧时的语言描写。
  (1)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师出示,生齐读。)
  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2)这一“捧”,一“哭”,写尽了卞和的心酸,这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啊!于是,武王派人前去查询。(出示)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3)交流:你觉得卞和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师:一颗诚心被质疑,被误解,蒙受不白之冤,这是何等的痛啊!痛不堪言,痛彻心扉!
  (4)指名读卞和的话。
  【点评: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教师抓住故事中卞和献璧时的语言描写,通过读读议议,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內心思想,并且引发学生对故事中语言描写的关注,从而为后面体会文章写作方法的教学埋下伏笔。设计颇具匠心。】
  三、对比朗读,体味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1.人物的语言传递其某种情感。看,卞和急切的解释中掩饰不住心中的悲愤,玉匠质疑的是他的自信,他的眼光,他的忠诚!言为心声啊!如果此处这样写呢?(出示)对比朗读,体会两组句子在表达上的区别。
  A组:
  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认为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卞和则解释说这石头里面藏着稀世珍宝,让大王不要听信玉匠的话。
  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
  B组:
  那人问卞和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出了自己悲痛的原因。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2.读读议议。
  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能够让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更具立体感,更加形象。
  3.齐读课文,再悟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点评:如何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这是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如果仅是读课文中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学生很难体会课文中人物语言描写的好处。这里教师设计了两组句子的比较,将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变为叙述句,意思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表达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写文章时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可以使人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四、想象创编,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
  1.聚焦第二次献璧,想象人物对话。
  第二次,当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武王时,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
  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还是让玉匠鉴别,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这里的武王、卞和都没有说话。想一想:此刻,武王会说什么话?卞和可能会说些什么?拿出手中的笔写一写吧,让故事中的武王、卞和说话!
  生写后交流,点评。
  2.聚焦第三次献璧,再次想象人物对话。
  (出示)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此处,课文只写了“惊呆了”的神态描写,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文王与卞和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集体讨论,创编文王与卞和的对话。
  交流评议,自主修改,同桌交流。
  【点评:体会文章写作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而运用写作方法的难度远远超过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体会。因此,教师设计了“想象创编,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这个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个写作方法。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两次创造性地描写人物对话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在不同语境中人物的对话是不同的,人物语言应该反映人物不同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对如何正确描写人物对话有更加正确和深刻的了解。】
  五、回看语言,升华感悟
  1.回读卞和的语言。
  师:此刻,就让卞和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在我们耳畔响起吧。(出示,生读。)
  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
  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2.和氏献出的仅仅是美玉吗?他还献出了——(生畅谈)
  师:是的,坚贞之士那颗赤诚的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3.小结。
  师:(出示和氏的图片,并配乐。)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说情境之中的话,说有感情的话,于是,这段悲情的血泪史诗,这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这样悄悄地、深深地走进了我们心里……
  【点评:最后的总结从人物的内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用时不多,简洁明了,照应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的性很强。】
  【磨课体会】
  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怎样借这个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用实践中学习语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在读写结合中来达成这些目标,于是就有了上面第一次教学设计。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寓言以故事说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感悟。   在试教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寓言文体的说理方法的体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正在迷茫中,我有幸得到了吴忠豪教授当面的细致指点。
  吴教授充分肯定了我的设计理念——语文课,不能仅仅“教内容”,还要“教语言”。针对我的困惑,他提醒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同时,他指出:没有不适合的文本,只要把握了文本特色,做出恰当的设计,那么文本都是适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发掘文本教学内容。
  在吴教授的指引下,我再一次走进文本。我发现文章三次写和氏献璧,都侧重于语言描写。对,“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个构思一下子就跳跃而出。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大都是平铺直叙,忽视或者根本不会进行人物语言的刻画。因此,作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价值的。
  课文中第二次献璧的描写,没有卞和的语言。这里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言语实践,想象卞和会怎么说。这次言语实践正好是在学习了第一次的语言描写之后,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的最佳时机。2011年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获得的。学生要学会运用表达方法,只有一次言语实践是不够的。我钻研教材后发现,在和氏璧见于世人的那一刻,仍然有言语实践的绝妙机会。文中只是这样写:“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此处,只有“惊呆了”的神态描写,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人们可能会怎么说。但是,写众人的语言有些分散,指向不够明确。如果聚焦文王和卞和的對话,学生可以更加明晰写什么,进而能切合当时的情境进行语言描写。通过这样两次练笔,学生习得了运用人物语言把人物写得更丰满的表达方法,同时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对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对文本所包含的情感有了更丰富的感触。
  通过这次磨课,我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目标定位要精准。第一次设计重点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切合学生学段特点,难以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第二次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有层次性,且聚焦于一点:指导学生学习符合具体情境的人物语言描写,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尽管目标只有“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这一点,但是围绕这个重点不断深入,层层推进,反而更有效。可见,阅读课要落实用课文来教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要集中,不必求多求全。
  2.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当。第一次设计中,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品读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的描写,感受一颗坚贞的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磨课后,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集中在关注三次献璧过程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朗读、对比、实践,学习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可见,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显然,这些都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通过这次磨课我体会到: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围绕教学重点来选择。吴教授强调,语文课要处理好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将本体性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把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3.要落实学生的语用实践。两次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语用实践。第一次设计中的言语实践活动为:“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展开想象,你会用怎样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此时人们心中的惊叹呢?”此处,既要引导学生写语言,还要写行为,要求比较高,自然会影响教学效率。第二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学生的练笔:一是第二次献璧时,面对玉匠的否定,让学生补白练笔,让武王和卞和在情境中说话。二是和氏璧终于放射光彩时,让学生想象练笔,让文王和卞和在情境中对话。出重拳敲打一个点——人物的语言。很明显,第二次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指向更加明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与内容,学生的言语实践就有的放矢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教授评语】
  读了汤瑾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我的直接感觉是汤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认识是正确的。她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集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而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这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还是不自觉地将教学重点偏移到对卞和内心思想的分析理解上。比如“二、进入文本,关注表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都是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如何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内心”这一表达方法。教师在环节三中设计的“一谈”“再谈”“三谈”三次说话练习,主要也是围绕这个寓言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最后只是会对卞和这个人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而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不会有太多的长进。于是我如实对汤瑾老师谈了我的这些想法,并提出了修改建议。通过这次磨课过程,我想提出以下一些想法,供汤瑾老师以及其他语文教师参考。
  1.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的新的界定,也是这一版课标的核心概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正确把握。当然最终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执行,这才是关键。以这篇课文为例,如果学生学完课文只是感受到卞和的忠贞、卞和的执着,那么说明教师对这堂语文课的性质把握是有误的,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没有明显进步——汤瑾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的问题也是出在这里:尽管主观上也想将学习文本表达方法作为这堂课的重点,但是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重点还是围绕着理解人物内心思想展开,而表达方法的学习只是渗透其间,没有成为这堂课的教学主线。换句话说,这堂课的主线不是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开展教学的。这样的语文课无论教师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都会造成语文课程性质的异化。汤瑾老师在第二稿教学设计时将“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作为本课的教学主线,围绕这个重点引导学生先体会,再实践,最后总结,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课文的一种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有教师可能会提出,那么阅读课上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应该如何处理?我认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如,汤瑾老师在第二次教学设计的环节二“披情入文,体会人物内心思想”中,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卞和献璧时的语言描写,既帮助学生体会了人物内心思想,又为后面体会文章写作方法的教学埋下伏笔。这样设计就很好地处理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间的关系: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是教学的主线,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
  2.体会表达方法的指导要具体、细化。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是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特点是很具体、很直观的,抽象概念教学对小学生而言往往低效甚至无效。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其实难度很大,如果教师只是画出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而没有通过实例的比较,那么学生很难体会出这种表达方法真正好在哪里,有些悟性好的学生即使体会到了,也是比较模糊的,不会有太深切的感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比较句子”的方法,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体会到写文章时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可以使人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教师原来设计时安排了一组句子的比较,在我的建议下又增加了一组,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更具实感。
  3.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目的在于“运用”。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关键在表达的实践。“实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反复强调了多次。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但从学生学习语文这方面来看,更应该强调的是语文的“实践性”,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语文课的效率不高,问题之一就出在教师讲得太多了,这不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现在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这个重要特点,其实许多语文教师包括当下不少从事语文课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真正深刻认识领会的并不很多。对于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小学生而言,运用写作方法的难度远远超过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体会,因此课堂上教师花在学生表达实践上的时间必须充分保证。汤瑾老师在这堂课里设计了两次创造性地描写人物对话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不同语境中人物的对话是不同的,人物语言应该反映人物不同的内心思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操练,学生对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会说话,就会有更加正确和深刻的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个写作方法。这才是教师最应该追求的教学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高琦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课前积累  (师生读名言警句)  一、文体引入,明晰结构  师:你们发现这些名言警句都与什么有关?  生:勤学好问。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勤学好问有关,  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有没有发现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与这篇课文类似呀?  生:我们学过的《谈礼貌》《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与这篇类似。  师:我们管这些课文叫说理文。跟老师一起写下它的文体特征。
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这也为学校和教师留下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决策人和创建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只有合理和有效地使用教材,才能使其成为一种教育的财富。系统理论还告诉我们,在合理的重组过程中,各要素所产生的作用将远大于最初要素的效果,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也适用。  目前,我国推行的统编本教材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以
伊卫林说,叶轮机械虽已应用多年却依然生机勃勃,并仍将长期作为众多动力机械核心部件或单独装置存在。  它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生成、转换及消耗过程中,不可或缺。从最早农业文明时期解放人力、畜力的水车,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轮机,再到现今陆、海、空、天皆广泛使用的燃气轮机,叶轮机械的性能水平始终是衡量国家科技、工业、国防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有着多年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工作经验的伊卫林来说,术业
【教学内容】  乡土童谣创编(三年级)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文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其景物的地域性、风俗的独特性、人物的乡土性等特点,更易缩短距离,产生亲和力,更易激发乡土情感,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生命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乡土童谣魅力,激发喜爱童谣之情。  2.初步运用童谣创编方法,尝试童谣创编。  3
《桥》这篇文章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含义深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到“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学习基本功练得扎实”,需要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现教  学的特色。我在《桥》一文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从课文整体入手,巧搭“支架”,练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三组词语(山洪、老汉、桥),按 “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
去年我在市新华书店读过《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这是我和这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初次相识”。当时我想象当中的武老师应该是端庄严谨的老教师,但在安徽行政学院一见,让我眼前一亮。武老师年轻时尚,飘逸的秀发披散在双肩,粉红色的方框眼镜,和蔼可亲的微笑,那么具有亲和力,玫瑰色的羽绒小袄,让人可以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气息,圆润甜美的嗓音一出口就使整个课堂充满魅力。这天上午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诗词《渔歌子》教学以及她作的
一、整体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黎明”是什么时候吗?  生:就是黑夜和白天之间的那段时间。  师:就是说天快亮的时  候,或天刚亮的时候。黎明的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  生:(笑)睡觉。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作品,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黎明》,去看一看黎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文)  师:刚才我们重温了一遍这本图画书,你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打造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进行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探索。  一、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构建语言框架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语言技能,才能确保
成为优秀教师,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  朝向优秀,朝向卓越,是人的本能。那么,怎样才能优秀起来,怎样才能卓越起来?我以为,成为优秀教师的不二法门除了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还有信念、勇气。  先说说专业素养吧。  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会背诵唐诗宋词却来教孩子们吟诗作对,不会写抒发心灵的文章却来教孩子们如何表达,没读过几本书却来指导孩子们怎样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责任,学会感恩,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护蛋”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贴身悉心呵护一颗鸡蛋,做到不破损。  晨会期间,学生拿出前一天晚上精心挑选并做了保护措施的鸡蛋。学生保护鸡蛋的方式真是花样百出。有的先用一层保鲜袋把鸡蛋包好,接着在两块泡沫上挖了一个洞,再把鸡蛋放进去做“泡沫夹蛋”,最后用胶带一层一层密封起来;有的像照顾自己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