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紧跟 连环相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进入写作稍微复杂的记叙文阶段,学生虽在小学高年级也接触到一些写作知识,但相对其年龄特点而言,写作知识的接触还是较少的,更不用说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了,这就要求初中的写作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保证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扎实提高,而采用有序连环相扣的方法则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有序连环,即是一环扣一环之意。平时在批改作文时,常有些作文会重复以前作文的毛病,这除了受作文基础影响之外,传统的训练方法上也存在着误区。即:一是一个题目只写一次,评改一次,尔后再换题目写;二是作文要求多,如既要学生注意描写人物心理,又要注意描写人物行动、个性化语言等。由于一题只写一次,只评一次,在评改中发现的缺点,在实践中得不到弥补。另外在同一篇作文里,同时训练几个知识点,没有轻重之别,这种分散精力,全面顾及的写作,必然是顾此失彼,造成不能集中精力构思一点,写作一点的现象,从而影响作文质量。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有序连环训练的方法。即敏感地抓住学生在听评讲时产生弥补不足的表现欲,针对同一写作内容,同一写作知识点的训练,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连续不断地写作若干次,直至使之得到彻底的理解和把握。写作内容也可不同,但知识点一定要同且有序连环。
  如何进行连环训练?
  首先,先统筹安排一个学期乃至全年度的作文训练计划,要明确本学期或本学年至少训练多少次作文。每类要求训练多少次,使某种问题的训练得到全盘规划。如初一年级着重训练复杂的记叙文,全年度至少有36至42周,因此训练至少有18到21次,也可每周一次。这样才能保证某种文体得到全面的练习乃至熟练的训练。
  其次是明确训练的侧重点,即确定本年度或本学期侧重训练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全部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至少训练多少次,这样才使各个知识点得到侧重,全面而系统的训练与巩固,使知识点的训练落到实处。又如初一年级稍复杂记叙文的训练,就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布局谋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几个大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可分为几个小知识点进行侧重训练。如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便可分为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叙议抒情相结合等几个小知识点,在每个学期或全年度,究竟训练问题的几个方面,哪些知识点,在什么阶段训练,都应有所明确,了然于心。只有统筹安排,才能使作文真正具体地连环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以有序一环扣一环的稳步训练。
  其具体过程是:
  学生初作 即先由老师提出训练侧重点,明确作文意图和要求,并予以指导,让学生自写作文。这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验,是试着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阶段。
  讲评初评 即是对初作的作文进行分析指正,让学生明白得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通过讲评,学生接触到了初作时没有接触到或没有注意的新知识。在经过讲评后,有些学生,尤其是好胜的学生因作文不佳而往往会有十分惋惜之情,学生往往会产生弥补遗憾的心理。教师宜敏感地抓住这种心理,趁势引导,布置他们再写一遍。讲评是在理论上对初作的总结、完善、补充,是对旧知识的再复习巩固,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传授新知识,因而讲评应比指导水平更高,知识更全面。如在训练到片段描述型的作文时,虽然先表明要主题统一,也就是各个事件片段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但有的学生还是不能达到这要求,事件的选择还是不能反映同一主题,导致不同的画面反映了不同的主题。以下的习作就是如此。
  运用“镜头迭加模式”,以“尊重生命,维护尊严”为话题写篇记叙文(提纲)。
  主题:减少灾害的损失,控制疾病的侵蚀,杜绝人为的伤害,让每一个生命体都好好地活着才是真正意义上维护尊严,尊重生命。
  选材:相关事件。
  片头:仲春时节,草坪如茵,湖边明净,人们弹琴歌唱,其乐融融。
  镜头一:海啸袭来,城市夷为平地,人们恐惧无奈,人群瞬间消失。
  镜头二:母亲在灯下用颤抖的双手,为即将出远差的儿子收拾行李。只见她把长袖的衬衣放了进去,但想一会又拿了出来;结果想了一会又放了进去,如此来来回回反复了六次。
  镜头三:战争带来的种族灭亡与其他各种灭绝人性的屠杀。
  很显然,这第二个镜头描写所反映的是母爱的主题,明显地脱离了原定主题。这种情况在学生的第一次习作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训练。即再作。
  再作 即是在讲评之后,让学生再写一遍。此次作文要求宜更高,即是要求学生在再作里既要保持前次作文里的优点,同时又避免其不足,力求再作的习作质量更高。如心理描写,倘若初作时只注意人物在一般情况下的心理表现,那么,再作时,既要注意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心理的描写,又要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等,这次再作是使写作知识得到较全面训练的一次再实践过程,是知识转化成技能的再一次体验。又如上文经过再作后,学生就改进了第二点:
  镜头二:备受各种疾病折磨而行走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对活着的渴望。
  显然,改进后事件或材料就比原来的更能反映原主题,这说明在初作和初评之后的作文还是能够有所改进的,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得到提高的。但由于学生的阅历、认识水平和写作知识的限制和差异,学生在文末的议论和主题升华的时候又可能出现不能根据材料提升主题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就这样议论或升华主题:
  让我们好好地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大地,人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了。
  自然,这样的升华就不能很好地概括所有的材料,当然也就不能反映原来的主题。
  这时就要进入写作训练的第四个阶段了,即再评。
  再评 即是对第二次作文进行分析。尽管经过了初评与再作,但由于接受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差异,有些作文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第二次指正。在再评中,可让学生把两次作文进行比较,找出初作与再作的毛病,并于比较中加深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与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再评应是对知识的更全面传授与体会。如上面的作文,在讲评时就要明确让学生懂得,片段式的作文,无论片段多少,都应该反映同一个主题,这就要求在选材时一定要围绕主题选材,这样才能符合一篇文章一个主题的要求。讲清楚了这点,学生才会依样画葫芦。这样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训练,即再作。
  再作 即是在前两次作文的基础上布置再写一篇,这是使知识点的训练更加完善巩固,检测学生对知识点训练是否掌握全面的一次总检测。是使前两次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全面的训练,并更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于实践的体验,是知识与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是知识与技能得以融合贯通弄清彻底掌握的最高阶段。因而这次作文无论是在结构、或是内容、或语言表达上都是质量最高的习作。还是以上文为例子。学生改过后的主题就变成了:
  画外音:如何才能使各生命体体面而轻松地活着?
  片尾:山清水秀之间,各色人等自由徜徉,热情交流。
  画外音(主题揭示):减少灾害的损失,控制疾病的侵蚀,杜绝人为的伤害,让每一个生命体都好好地活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护尊严,尊重生命。
  按理,这次作文训练已经完成,但就如电影一样,有时还得有一个尾声,这样才能让观众回味无穷。作文也如此,还得有一个结尾的工作,即比较。
  比较 即让学生拿最后一篇作文与前面的作文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自行比较分析前后作文的优劣,于比较中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体验由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这种理解和体验,在以后的作文里便会有意识地发扬优点,避免不足,使技能渐渐地趋于成熟,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今年暑假,有几个孩子让我和他们一起补习语文,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讲了几天的语文基础知识,我犯怵了——这样下去,和课堂上别的老师讲的没什么两样,还不如自己看看书,做做作业。想想,孩子一年到头都在老师的管束下学习生活,接触不到真正的广阔生活,观察体验到的只是校园角落里的点点滴滴,体悟到的只是阅读、聆听后的琐琐碎碎。  路过一个园子,十来亩,四围的墙,高高低低,墙头上密密的草在刺眼的阳光的照射
【摘 要】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本文围绕现代诗歌教学注意把握好四个环节方面,浅论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 作品背景 诵读 情感 深层意蕴     相对古代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这就像苏轼诗中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新课程下的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地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摸索的自读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短短六章,不仅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在记叙中融入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生动典型地展示了先民们爱情婚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几千年后读来,仍然会让我们心情澎湃,难以平复。且不说“桑”“鸠”这些意象使诗歌抒情婉致、意蕴丰厚,即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淇”,也大有深究之处。  首先,淇水是主人公浓情爱意的见证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在初识氓后,深情
姜夔上承周邦彦,与稼轩词并驾齐驱;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在南宋词坛别具一格,形成了著名的白石体。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都精选了姜夔的典范之作。下面结合姜夔代表词作,对其词作的“清冷”特色进行一些探究。  一、清冷凄婉,意境幽空  姜夔最喜用清冷的字眼和清冷的物象来表现他的情绪,这就使他的词中蕴涵着一种悲凉、清虚的境界。当然,这与他的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以及处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有着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更好地展开课堂探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参与尤为重要,而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且极其关键。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个性解读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推论,尽量让学生问得多,其思考也会随之增多,而教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就能
《童趣》属于一篇文言文,而且本篇文言文正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篇文言文并不是特别难,相反,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描述的几件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无限快乐,这样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老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并不会显得特别吃力。文章虽然简单,但是老师在进行讲解这篇文言文时却不能敷衍,在进行文章的讲解时,老师更加需要强调“童趣”二字,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忆起童年趣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2.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的能力
【案例背景】  我校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金陵文化校本课程以来,教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能否通过亲近金陵文化来丰富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范式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  下面是一篇金陵文化校本课程文学作品品读课的教学案例。教师旨在通过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和涵咏中,了解文化,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并且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案例呈现】  李煜词二首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在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应包含明确的评价机制,惟其如此,语文作业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主动性 探究性 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调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目光,学生也在课堂上活跃兴奋起来。可是,在如此缤纷的教学环境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