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从古代山水游记的文本特点和课标关于文言阅读的要求及教材编排出发,论述语文教学应基于文本特点和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词:文本特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83-1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永州八记》一改魏晋以来游记文学重客观描绘,轻主观感情的倾向,将自身境遇和情感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为山水游记散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作出了成功的范例。《小石潭记》是其代表作之一,柳宗元对水声、潭形、水质、游鱼、溪身、岸势等描绘,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抑郁之感,笔者认为把握小石潭“景”的特点和作者“情”的变化、归宿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中心目标。
本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从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的:首先是从文本特点的角度出发,把握古代游记散文的共性;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将以上两方面综合后,联系学情实际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基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山水游记,游为踪,景为象,感为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作者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情感或发表议论,借景抒情和借事说理是常用的两种写法。《小石潭记》一文以游览小石潭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内心由“乐”而“忧”的变化为暗线,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凄苦、愤懑、抑郁之情。作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典范篇章,准确、深入地把握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作者感情的隐晦变化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要重点关注文本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文中极力描写小石潭水声之清脆、潭形之小巧、水质之清澈、游鱼之可爱及岸势之曲折,这些使作者的乐情来得自然,当作者短暂的快乐被深深的忧愁所取代时,我们便能体会到作者以乐衬愁的深沉感;二是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氛围,让我们隐约体悟到作者不为人知、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抓住以上两点便不难理解作品主题,便容易走进文本和作者内心了!
《小石潭记》的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有比较直观地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课程中文本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种功能类型,笔者认为本文教学应综合“定篇”与“例文”功能,既学透经典,又能推而广之。“例文”教学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山水游记散文,从个别篇章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规律性的东西,由“篇”上升到“类”,由“个别性”上升到“普遍性”,对其今后语文学习中解决类似问题有重要启发意义。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七至九年级文言阅读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理解呢?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常见句式等积累是文言教学基本的和共有的目标;“感悟、运用、欣赏”是文言学习的较高层次要求,它们建立在准确解读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法”可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去繁就简,剥离出文本中最核心的学习要素,注意规律性的归纳。就《小石潭记》而言,理解文本的要害在于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联,进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便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首篇文章,单元说明中指出:①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内容的共性)②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学习方法)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主要目标)不难看出,编者将“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作为一个核心学习目标加以明确,作为教师必须要围绕这一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处本单元的篇目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几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散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又都寄托了或郁闷、或达观、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把握全文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着力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描写表露的情愫就应作为单元学习重点内容之一,并注意比较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编者提示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不宜轻易另起炉灶。
三、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思考
1.文本的特点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出发点之一,同类文本的共性归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2.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课标和教材说明确定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在考试评价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文本特点、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学情实际等因素审慎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相对合宜的教学内容。诚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3]周健.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语文学刊,2010(24).
[4]范培松.《小石潭记》鉴赏.摘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文本特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83-1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永州八记》一改魏晋以来游记文学重客观描绘,轻主观感情的倾向,将自身境遇和情感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为山水游记散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作出了成功的范例。《小石潭记》是其代表作之一,柳宗元对水声、潭形、水质、游鱼、溪身、岸势等描绘,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抑郁之感,笔者认为把握小石潭“景”的特点和作者“情”的变化、归宿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中心目标。
本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从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的:首先是从文本特点的角度出发,把握古代游记散文的共性;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将以上两方面综合后,联系学情实际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基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山水游记,游为踪,景为象,感为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作者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情感或发表议论,借景抒情和借事说理是常用的两种写法。《小石潭记》一文以游览小石潭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内心由“乐”而“忧”的变化为暗线,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凄苦、愤懑、抑郁之情。作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典范篇章,准确、深入地把握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作者感情的隐晦变化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要重点关注文本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文中极力描写小石潭水声之清脆、潭形之小巧、水质之清澈、游鱼之可爱及岸势之曲折,这些使作者的乐情来得自然,当作者短暂的快乐被深深的忧愁所取代时,我们便能体会到作者以乐衬愁的深沉感;二是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氛围,让我们隐约体悟到作者不为人知、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抓住以上两点便不难理解作品主题,便容易走进文本和作者内心了!
《小石潭记》的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有比较直观地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课程中文本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种功能类型,笔者认为本文教学应综合“定篇”与“例文”功能,既学透经典,又能推而广之。“例文”教学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山水游记散文,从个别篇章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规律性的东西,由“篇”上升到“类”,由“个别性”上升到“普遍性”,对其今后语文学习中解决类似问题有重要启发意义。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七至九年级文言阅读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理解呢?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常见句式等积累是文言教学基本的和共有的目标;“感悟、运用、欣赏”是文言学习的较高层次要求,它们建立在准确解读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法”可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去繁就简,剥离出文本中最核心的学习要素,注意规律性的归纳。就《小石潭记》而言,理解文本的要害在于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联,进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便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首篇文章,单元说明中指出:①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内容的共性)②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学习方法)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主要目标)不难看出,编者将“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作为一个核心学习目标加以明确,作为教师必须要围绕这一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同处本单元的篇目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几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散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又都寄托了或郁闷、或达观、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把握全文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着力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描写表露的情愫就应作为单元学习重点内容之一,并注意比较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编者提示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不宜轻易另起炉灶。
三、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思考
1.文本的特点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出发点之一,同类文本的共性归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2.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课标和教材说明确定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在考试评价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文本特点、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学情实际等因素审慎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相对合宜的教学内容。诚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3]周健.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语文学刊,2010(24).
[4]范培松.《小石潭记》鉴赏.摘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