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浪漫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夏目漱石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创作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关注道德意识和对社会的批判,中期以“爱情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为代表,侧重于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本文以“三部曲”之一的《从此以后》为例,从爱与肉体、与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恋爱理念。文中对“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亦有所涉猎。
  关键词:夏目漱石 “爱情三部曲” 恋爱理念
  小宫丰隆在《漱石与恋爱》中说道:“恋爱是漱石的作品与生活的枢轴,不掌握不理解漱石的恋爱理念之人,会把漱石的作品与生活都仅仅看作无意义无生命的饶舌的堆砌。”的确如此,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不着痕迹地倾注了细腻而深沉的心血,甚至于把自己也写进了作品中。综观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不难发现,他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但是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缓缓流淌着的是恋爱者心底的情意,这种情意以单纯、淡泊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日本私小说中的“性描写”、自然主义的“自我暴露”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爱与肉体”中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爱与肉体
  (一)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是一种纯精神的、理想式的爱情观。虽然“恋爱”是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题,但他并不在作品中对性爱场景进行直白、细腻的描写,漱石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写作方法。在《从此以后》中,代助和三千代除了仅有的一次握手之外几乎没有肉体的接触。三千代虽然疾病缠身但依然是代助心目中的女神,一方面可看出代助并不追求肉体的刺激,另外一方面三千代柔弱的身子反而更增添了代助的心疼和爱怜。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深沉真挚的爱该是珍惜,仅仅把对方当成一个女人去珍惜去呵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高尚凄美的柏拉图式爱情。此外作品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也是纯洁、高尚的象征。那么他们这种柏拉图幻想式的恋爱能否实现呢?一般认为“在并非幻想的人的世界,他和楠绪子的恋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女性的“符号化” 夏目漱石很少在作品中对女性做全面细致的描写,男性一直是作品的主体。很多时候女性只是一个“符号”,甚至只是男性的附庸,这与作者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我们在此暂且不予追究。从他对作品中的女性做“符号化”处理可看出,漱石并不看重女性的肉身、高矮胖瘦,诚如代助看三千代,“她那连着发际的前额”“面颊泛起了红潮”“收拾东西发出的声响”,从这些虽简短却不单调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轻盈玲珑的美丽少妇,并且这女人的魅力不会因了屋子简陋、生活拮据而有一丝一毫的削减,真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他爱她,所以怎么看她都是美的。
  (三)传统“新女性” 夏目漱石似乎非常青睐温柔顺从的传统东方女性,而这女性又生活在新思潮涌入的时代(作品中的明治时期),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传统“新女性”,就像三千代一样。一方面,不论是对于平岗还是代助,她都极少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去与男人争夺话语权,不在社会中抛头露面,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少妇,颇具东方女性的古典气质;另一方面,她又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人,在反抗的过程中她和代助并肩作战,敢于为爱付出,为爱冲破罗网,甚至为爱牺牲性命,爱就是她的全部。
  二、爱与道德
  (一)个人主义与社会道德之矛盾 年轻的时候,代助和平岗都爱着三千代,因其“考虑不周的侠义之心”,为着所谓的“朋友义气”,代助自作主张地撮合了平岗和三千代,他以为自己很仗义很伟大,却忽略了三千代的感受,也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悲剧的种子就在代助把三千代送到平岗身边时种下了。到后来代助发现自己深深爱恋着三千代时,再想挽回已经不现实了。
  一方面哥哥认为代助“背后尽干些有损父兄名誉的事”,代助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三千代之外,父亲、哥哥、社会和人类都是自己的仇敌。这些人都想把他们两个推进熊熊的烈焰里活活烧死”,而代助“只希望默默无言地同三千代抱在一起,等着烈焰把自己尽早化为灰烬”。另一方面“友情”的断裂让代助痛苦异常,虽然这种友情后来已经变了质,但断裂了毕竟是一种失去。此外,作为一个女人,三千代几乎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年代助糊涂地把她让给了平岗,她选择了默默接受,在既没有物质保障又没有精神支撑的生活中煎熬。后来她和代助再相遇,一切的表白显然都为时晚矣。强大的社会约束力把三千代和代助推向另一个痛苦的深渊。父亲与代助断绝了父子情,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只是代助并不后悔,他认为,宁肯牺牲生命,绝不应牺牲“在自我再发现和确立自我这一基础上的爱情”。
  (二)冲破道德束缚后的爱归何处 “世间人为规定的夫妻关系同自然形成的夫妻关系不一致,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选择了积极解决这一矛盾,可是冲破道德束缚的他们又该走向何方?代助已经被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以致所有的家庭关系;平岗和代助“绝交”了,甚至都不允许他把三千代给他之前再看她一眼。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但是从第三部作品《门》中我们可以看到冲破各种限制走到一起的代助和三千代(在《门》中为宗助和阿米)断绝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怀着山中人的心情,过着城市人的生活”,虽然已经维持了漫长的六年,但是还能不能继续维持下去,还能维持多久,依然是未解之谜。
  三、爱与金钱
  (一)感情不能用金钱买卖 在夏目漱石那里,感情是不能用金钱买卖的,能进行金钱交易的都不是真感情。代助出身良好,父亲和哥哥均是实业家,对代助却感情淡薄。代助每日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既不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也不频繁地与家人交流往来,即使到了“每月领钱的日子”,他也很少与父兄进行长久的、心灵的沟通,如果不是出于礼貌,代助可能连“打招呼”都省了。家庭关系淡漠至此。
  作品中屡次提到代助在平岗和三千代结婚时送的戒指,戒指其实是金钱的变体,但是因为是一方送给另一方且不要求回报,所以就具有了感情;同样的,代助在平岗家陷入经济困境的时候,给了三千代几百块钱但并不要求偿还也具有了感情的意蕴。试想一下,如果代助和三千代之间在涉及金钱时是一来一往的交易而不是赠予,那么这该是漱石先生所不齿的了。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的《蛙》中处处可见阎连科所谓的神实主义。卡夫卡说:“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1}换言之,艺术是一种真实照耀下的存在,但仅仅需要在“光的层面”上是真实的,比如《蛙》,一切材料都为这“光的真实”与“魔幻”之间充当桥梁。  关键词:莫言 蛙 神实主义  阎连科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一书中说道:神实主义,即在创作中摒弃固
背书之于学习,就好像土地之于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背书是学习的根。于我,它真是可爱又“可恨”。   背书的“可恨”之处在于背。有一次背书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暑假的一天早上,妈妈丢来一篇古文让我背,只剩下最后一篇了。我和妈妈约定,会背三十篇古文买新书。我叹口气,迎着清风大声读起来。正音,查字,这古文佶屈聱牙,苦煞人也。读了不知几遍,抬头去背,脑中空白,却仿佛被人删了记忆一般,狠心到一个字也不
童年时代度过的那些春节,在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翻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很深的事儿,但回忆起儿时生活,最快乐的时光总是莫过于春节。  春节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时刻的来临,好像总有许多新鲜事儿等我去发现。而最让人激动的就是除夕夜了,新年将至未至,令我充满期待。除夕又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虽说平时一家人也常在一起,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边说笑边听爆竹声声的融融氛围是其他任
摘 要: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道家色彩和韵味,给读者以自然超脱之感。其代表作《边城》所营造的理想世界中,通过“边城”原生态、清新古朴的自然环境和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杨马兵、妓女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处事之风,完美地契合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观念。其中深深地寄寓了沈从文先生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与探索人性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还未上学我就会唱这首歌了。但那时,我并不懂得这首歌的含义,只是从大人那里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的新局面。  我上小學了,戴上了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懂得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摘 要:本文以东北女作家孙惠芬的乡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乡村人在城乡两域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揭示出他们长期以来被遮蔽下的精神困境,同时反映了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抉择,力图把握当代乡土文学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孙惠芬 乡土小说 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乡土文学在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各种手法大显身手的裹挟下,发生了一些新的动向。表现为以城乡互参
摘 要:“双性同体”理论由伍尔夫于20世纪引入文学领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逐渐成为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和德莱赛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双性气质”性别魅力以及拥有男性戾气的勇敢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双性气质”,以此展现她们作为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冒险家的性别魅力。
摘 要:作家冯唐的最新长篇小说《女神一号》出版以来读者颇众,但相关书评较少。此文从叙事、情节、主题等角度剖析该小说的文法特点,对比其全本小说《素女经》和原版短篇小说《不叫》的异同;文章见微知著,梳理近年来冯唐的创作历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冯唐 《女神一号》 《不二》 《北京三部曲》  冯唐痛恨当下文学界之怪现象。“美女写作”“胸口写作”“下半身写作”,这些没有想象力的术语尤使冯唐深恶
【摘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容易,需要去全面了解学生,对其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可以从学校管理制度、家庭教育、学习情况、成长过程等方面入手,只有找对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即夸奖孩子,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04-02  On the educational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没有爱心,也就很难教育好学生。爱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高尚职业道德。其中,教师适当地夸奖学生便是一种爱,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正确的求知动机、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望,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勇于探索、追寻成功。  【关键词】情感教育;成长重要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