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yyi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完成课外作业,渗透环保意识,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就是教育,教学就是教学,完全是两回事。我却认为教育和教学是我们育人的两条主线,一名睿智的教师应该能将德育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使这两条主线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互相促进。我既是一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班主任,引领学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畅游,在语文实践中享受育人的快乐,是我不变的梦想和追求。
  一、激疑引趣。启迪智慧
  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是指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求知欲成为一种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理智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展。学习《捞铁牛》一文,学生对捞铁牛的过程很感兴趣,都急于弄明白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寻差求问题的答案,通过反复学习,最终弄明白和尚是根据浮力的原理,采取了巧妙的办法把铁牛捞起来的。此外,还可以通过《蝙蝠和雷达》、《黄河象》等课文的教学,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遇事动脑筋分析的习惯。如在讲《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这一课仅仅是介绍白杨吗?它蕴涵的的深意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本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不仅赞美了白杨树,而更重要的是由白杨的品格联想到千千万万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人,赞扬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儿童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也容易回落。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而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即把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结合起来,抓好“动情”到“晓理”的过渡,使儿童的情感持续和深化。
  二、创设情景,感悟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象、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能更加生动形象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较好的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桂林山水》时,先播放配乐朗读,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引导学生在乐美、山美、水美的情境中领略漓江的水清、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教《田忌赛马》时,通过角色表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熏陶,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情入境,陶冶情操
  伟大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入对真理的追求。”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领袖、英雄人物的文章,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对党、对领袖、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对社会公德、道德品质的正义感等。《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重,如诉如泣的抒情散文。教师可通过哀乐、遗像、纪实录像和富有情感的朗读,创造情境,}感染气氛。以教师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来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到催人泪下的悲痛场景中去,感知当时人民群众崇敬而叉悲痛的思想感情。《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通过启发想象,使学生感知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思想境界,从而把英雄的高大形象和英雄对祖国的热爱紧密地连在一起,激发爱国之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体味,美化心灵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教学中教师要凭借丰富多彩的語言,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美的形象,陶冶美的心灵。《林海》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将多种修辞巧妙组合,抒情生动鲜明,联想丰富深刻,语言准确优美。作者老舍先生把自己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和亲切舒服的感受融在修辞之中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重点词句段读懂,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真实含义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特别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读、议,在眼前呈现岭、林、花的美影,获得悦耳、悦目之感,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从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美丽的大公鸡》、《落花生》等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懂得不光追求外表美,还要做对人民有好处的事,做到心灵美。《火烧云》、《鸟的天堂》等课文中大自然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中祖国的风光美;《穷人》、《渡船》等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古诗文中的艺术美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美感的极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通过审美得到升华。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亦是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实行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自制力。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行不同的教学。同样身处初中阶段的每个学生因为爱好、理解能力有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对其应当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好差异化教学,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方法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一、初中语文教
高血压是人体心血管系统最为常见、多发性疾病,高血压维持和发展进而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缺血损伤。其中高血压与肾脏关系密切,长期高血压可损害肾脏大动脉、中、小动
新語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选定的目的就是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近年来,对青少年学生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情感教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总体把握,那么学生的自我评价则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完善的措施。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 要]课堂教学不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教师应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能力,让每一节课成为有效的课堂。创设纯正的英语环境,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关键字]以生为本 兴趣 小组合作 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
教育专家班华教授认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除了教师的指导、说服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结合” 。专家的言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引导学生以自觉、自愿参与德育实践,转被动德育为学生的主动自我教育,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基础道德,紧贴学生成长  基本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素质根本所在,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行为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
目的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三甲医院护士长领导行为方式的现状,对能够影响护士长领导行为方式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月河
[摘 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鼓励孩子去创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对人类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  [关键词]幼儿教育 活动 创新能力  目前学校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