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的构建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关键词】报纸副刊 公共领域 《自由谈》
  所谓“公共领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政治公共领域以公共领域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加以调节,而报刊则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①其实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共领域的构建是与报刊分不开的,甚至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自诞生以来,刊载的主要是文学作品。“五四运动”之前,副刊被称作是“消遣、娱乐、色情、低俗、鸳鸯蝴蝶的乐园”。“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以四大副刊为代表的新式进步副刊。这一时期,《申报》的副刊《自由谈》在黎烈文的改革下焕然一新,一度成为了旧文学的重要阵地。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的柯灵认为:副刊的黄金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而最显辉煌的,就是转向左倾后的《申报·自由谈》和《大公报·文艺》,而《自由谈》对社会的渗透力“远胜于新文学”。
  《申报》于1872年创办于上海,《自由谈》是它的副刊,因此《申报》也名噪一时。《自由谈》创办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兼顾“严肃活泼”的办报方针,使报纸变得活泼有趣些。所以在创办初期,它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滑稽小品、小说、诗歌等等,设有“游戏文章”、“海外奇谈”、“岂有此理”等栏目。之后《自由谈》又刊载了一批在当时颇负盛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们的作品,所以整个副刊版面都呈现出一种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特别是周瘦鹃担任主编时这种风气更甚,他将大部分的版面都用来刊载“鸳鸯蝴蝶派”的文章。此外,《自由谈》上还大量连载章回小说,以及文坛掌故和谈情说爱的哀情小说。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自由谈》主要还是以文艺性和消闲性为基本特征的。
  虽然《自由谈》作为报纸的副刊,是一种公共媒介,但是很显然,这一时期《自由谈》所刊登的内容还远没有涉及到关注国计民生的内容,它所刊登的也还多是文学作品,所以此时《自由谈》还尚未开始建构哈贝马斯所论述的“政治的公共领域”。
  “近代中国,由于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救亡和变革这些政治问题直接相关,因此,致力于公共领域建构的新型士大夫,不是以文学,而是直接以政治作为中介聚集起来的。其讨论的主题,不是所谓公共的文学艺术问题,而是民族、国家的建构和传统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公共领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②而这一特色在《自由谈》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自由谈》的风格、内容与热血沸腾的时代潮流很不协调,长此下去很难赢得读者。《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忧愤于民族危机,决意革新《自由谈》,以“肩荷次社会先驱与推动时代之重责”。于是史量才找到了黎烈文,黎烈文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思想倾向于民主进步。
  1932年底,黎烈文应史量才的邀请担任《自由谈》的主编。他主编《自由谈》后,决意革新,倡导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之作。他一反前任主编周瘦娟的做法,在择稿的文体方面多侧重于杂文。同时他还多次呼吁投稿者多寄“描写实际生活之文字,或含有深意之随笔杂感等”,使《自由谈》从“茶余饭后的消遣之资”变为进步舆论的阵地,面目焕然一新。另外,黎烈文还约请鲁迅、瞿秋白、茅盾、陈望道、叶圣陶、巴金等进步作家为《自由谈》撰稿,呼吁救亡,针砭时弊,成为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副刊,而在这些作品中又以鲁迅的作品最为典型。
  “鲁迅自1933年1月至5月中旬,平均每月给《自由谈》投寄八、九篇杂文,共发表了43篇文章,成为支持黎烈文改版《自由谈》最积极的撰稿人。在这些文章中,鲁迅从环境、地位、责任、性质出发,区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卖国与爱国之间的界限,声援爱国行动,保护了青年和群众的斗争。由于这些短评针砭时弊,解剖社会,或谈困难,或谈民族危机,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晦涩,但还是得到了青年学生与爱国人士的一致欢迎。”③据统计,1933至1934年期间,鲁迅为《自由谈》撰文143篇,他的文章彻底改变了《自由谈》的一贯风格。
  与此同时,在黎烈文主持《自由谈》的一年半时间里,《自由谈》还在鲁迅、茅盾的主导下,与保守派和右派展开了多场论战,论战的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关于小品文与“方巾气”的论争,关于批评与谩骂的论争;有关于旧戏锣鼓的讨论,也有关于“艺术论”、“讽刺与幽默”的讨论等等。一时间《自由谈》成为30年代最为活跃的报纸副刊。
  “公共领域的出现,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是从私人领域中发展出公共交往的空间,伴随书籍、杂志、报纸的日常生活化,出现有教养的阅读公众,这些公众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核心,逐渐形成开放的、批判的公共领域;二是公共领域讨论的虽然是公共政治问题,但本身是非政治化的,是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的公共讨论空间,相对于权力系统来说拥有独立性。”④经黎烈文改革后的《自由谈》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政治的公共领域”,这一时期《自由谈》上讨论的话题多是与时事紧密相关,并且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的高度,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自由谈》这一公共舆论的载体上进行了大声疾呼,对政府和党派的一些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这些讨论和批判也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影响。正如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的功能:“一则讨论公共事务,产生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意见,进而影响公共决策;二则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也认为:中国的批评空间开创于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自由谈》,此处他认为的《申报·自由谈》的批评空间,也就是公共空间的载体。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讲的公共领域。   但是《自由谈》的革新,很快引起了旧派文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它迂回曲折又尖锐泼辣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与社会时弊,已使国民党当局中的一些人不安,再加上《社会新闻》和《微言》周刊的造谣污蔑,反动派对《自由谈》的关注就更多了。国民党最初是企图以拉拢、软化的手法来改变《自由谈》的面貌,但是被史量才回绝了。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史量才才嘱咐黎烈文要注意文章的语气,不可过于激烈,黎烈文为了遮人耳目,在1933年 5月25日的《自由谈》上刊出《编辑室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从表面看来,《自由谈》是屈从了,版面上出现了较多政治色彩不强的文字。但是,鲁迅等革命作家并未因此停止斗争。鲁迅针对反对派的言论压迫指出:“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能够的”,所以,鲁迅和其他左翼进步作家的文稿仍刊登在了《自由谈》上,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局势,改变了斗争的策略,在隐晦曲折的话里巧藏了讽刺和批判。
  但是几个月后,国民党又一次向史量才提出换人。史量才虽然深知《自由谈》的革新对《申报》所起的作用,但在国民党的压力下,为了保全《申报》,他不得不让张梓生代替黎烈文。1934年5月,黎烈文以“因事忙无暇兼顾”为由刊登了辞职启事。张梓生担任主编后,虽然继续了黎烈文的办刊方针,照常刊登鲁迅等作家的杂文,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张梓生任主编时的《自由谈》在择稿方面拓宽了范围,其斗争色彩也远不如过去那么强烈了。因此,《自由谈》的改革随着黎烈文的辞职也告一段落。
  在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干扰。由于中国长久处于封建社会中,言论自由在很长时间内都得不到保证,公共领域也很难建构。到了近代中国,封建势力的影响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党派之间的斗争还是会干扰社会舆论,只是在不同时期,干扰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逐渐控制了全国的舆论,使得公共领域受到了很大的摧残,舆论的空间日趋狭窄。公众舆论受到了很大的扭曲,被迫只能以讽刺、游戏、幽默这样的曲折的方式予以表现。《申报》的‘自由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显然,《自由谈》改革的失败也正是政治干扰影响的结果。
  《自由谈》的改革反映了其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所作出的各种努力,虽然这些努力可能并不是有意在构建一个公共领域,虽然最终改革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这都使得公共领域的构建在当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一方面,“应该说,公共领域是西方学术语境下的一个概念,并不见得完全适用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取其较为宽泛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的含义”。⑤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历史传统,中国报刊所构建的公共领域显然与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还是有所不同的,毕竟哈氏的论说观点产生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还是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来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①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②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2)
  ③周惠斌,《鲁迅鼎力扶掖黎烈文革新〈申报〉“自由谈”》,《联谊报》
  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⑤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经由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将学生对于城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性知识,以及基于本校绝大部分学生均来自于顺义,对于顺义县城相对较为熟悉的这一学情,尝试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使用google earth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1) 网络条件。由于google earth是在线地图,因此,要求使用者的电脑能够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生动。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造句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1、多用新内容  谈到用“夸赞”一词造句,大多数学生造的都是“谁夸赞谁”的句子。诸如:老师夸赞小军是个学习认真的学生。妈妈
那个温暖的冬天,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敞开,成了我乃至我一家人命运的转折点……   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回想起1977年那个温暖的冬天。  当时,我在广西东部一个人民公社当知青。一天早上,生产队喊工的有线广播播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知青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心急如焚,一再传话要我回家复习。好不容易忙完秋收,我向生产队长请假,火速赶回家去。  一到家,父亲把
【摘要】在当下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进程中,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积极担负舆论宣传的职责,抓住群众和读者的关注点,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影响滁州文明形象十大陋习”评选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响应,出现了较高的人气,实现媒体与社会的互动,也实现了多方满意的多赢局面。  【关键词】新闻策划 读者关注 社会参与    2010年滁州日报社《皖东晨刊》与市文明办、市行政执法局、市交警支队联合主办“影响滁
【摘 要】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其中以微电影为代表更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微电影有可看性、便捷性、互动性、灵活性的优势,微电影与广告间的跨界合作成为广告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局限,成为广告营销界的新宠。本文以海尔卡萨帝的微电影广告《谁的爱填满冰箱》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的特色。  【关
【摘 要】《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电影叙事 营救 源代码    《源代码》
【摘 要】非时政类报刊改制给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面临着制度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困境。本文认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需要借鉴国内外传媒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在招聘、管理、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传媒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组建的党报集团
【摘 要】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精华,是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标题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当下,新闻已进入读题时代,这对纸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以笔者十余年的社会新闻编辑工作经历,分别从简洁化、切题化、形象化、趣味化等角度剖析社会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社会新闻 标题 标题制作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第一时间冲击读者的视觉,对传
提到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人们就自然会想起他的代表作《步履不停》,电影中透过浓浓的家味美食勾起了人们对家的怀念,对亲情的渴望。导演将这些美食的丝线织入电影的锦缎中,又通过这些丝线烘托出了锦缎的别样韵味。  在电影的很多美食中,我单单注意到一种长得像紫色荷花,名为茗荷的食材。传说释迦弟子周利槃特善忘事,最后连自己的名字也忘了。于是想到释迦跟前求取自己的姓名牌,后来连这件事也忘了,到死也没能记得自己叫什么
【摘 要】抖音的异军突起吸引了传媒业的目光,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抖音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抖音号成功进行了新尝试,开辟了构建国家认同的新途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抖音号《央视新闻》在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发布的67条国庆相关议题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结合内容分析结果,发现短视频传播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新途径。  【关键词】短视频传播;国家认同;央视新闻;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