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40年研讨会侧记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89年9月19日至2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活跃学术空气,交流研究成果,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有关系、室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40年》大型理论研讨会,出席会议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和哲学教育工作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渗透”、“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的再认识”等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争鸣,现将争鸣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联系建国4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命运,尤其是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现状,讨论中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人们多有涉及。一种观点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绝对脱离不了政治的,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离的。恩格斯说,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任何一种政治思维都体现着某种哲学思维,都要受某种哲学世界观的支配。同时,哲学思维又高于政治
其他文献
<正> 模态逻辑是伴随着现代逻辑的兴起而产生的,它创立于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刘易斯(C.I.Lewis,1883—1964)从分析实质蕴涵悖论开始,建立了一系列模态逻辑系统S1、S2、S3、S4和S5。他的工作确立了模态系统的多样性,显示了模态逻辑的丰富内容,引起了逻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三十年代后,不少逻辑学家围绕着刘易斯的模态系统,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基础。四十年代中期,卡尔纳普和巴肯等人建立起了卡尔纳普语义学和模态谓词演算,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语义和谓词方面的问题,但为后来建立严格
<正> 朱水林的《现代逻辑引论》一书1989年11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拜读之后,觉得该书很有些特色,就此谈谈一些想法。第一,现代逻辑发展迅猛,正象书中引言所说,现代逻辑的触须已伸向四面八方,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社会科学互相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成果,确立了不少边缘分支,形成门类纷繁的新体系;它的主流是沿着数学及其应用的方向前进的,但是在哲学逻辑、自然语言逻辑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令人注意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逻辑的研究在我国仍比较薄弱,出版的这一方面的专著
<正> 1990年4月21日,应上海社联邀请来沪作学术访问的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学术代表团,与上海社联联合举行了《社会变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中国方面参加会议的有上海社联副主席武克全、乔林,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克千、复旦大学副教授李继宗、交通大学教授陈章亮、华东师大副教授朱贻庭等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共17人。苏联方面参加会议的有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共产主义教研室主任哈力波夫·凡契斯洛夫·费力波维奇教授,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巴谢诺夫·符拉基米·特米立耶维奇教授,国民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波洛维基·彼
<正> 1990年4月13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著名专家近藤邦康教授,应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之邀,在中央党校与中国学者举行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中央党校、社科院、北大、人大、北师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顾问韩树英教授、会长石峻教授、副会长李振霞、于良华、许全兴。宾主双方各自介绍了有关研究情况,并就如何开展学术交流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韩树英教授和近藤邦康教授是校友。他建议客人多看看,亲自体会一下。他说,现在我国很安定,已不断有外国学者来中国,有欧洲的,还有日本法
<正> 1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必然要更新观念,变革思维方式,以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如果说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论思潮曾几乎支配了18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唯物论哲学,以达尔文主义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潮曾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那么给予20世纪的科学、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以极大推动的,则是相对论、量子力
<正> 为了实现把数学还原为逻辑这一逻辑主义的基本纲领,弗雷格发明了一种表意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建立了一个表达逻辑规律和推理规律的初步自足的公理系统和一个高阶的逻辑系统,借助于这两个公理系统、他用一些基本的逻辑概念严格定义了自然数,并且建立了自然数的基本性质。然而就在他的工作即将完成之际,英国逻辑学家罗素却发现,在弗雷格的公理系统中,依靠“概括原则”可以推出“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的集合”的悖论。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其实“罗素悖论”并不是首次在数学中发现的悖论。早在1895年弗雷格就在自己的集合论中
<正> 古德曼认为,在实际事物之间确实没有必然联系,因而休谟对归纳行为的描述性解释本身就实现了对归纳的辩护。但休谟对归纳的表述不够准确。因为只有部分重复的经验可以在心理上留下习惯,而另一些重复的经验则不能;同样,只有一些过去的规则可以运用外推法,而另一些规则却未必行。休谟没有注意到这种区别。在古德曼看来,归纳问题实际上不是为归纳的合理性辩护的问题,而是区分类律假说(有效预测)和偶然假说(无效预测)的问题。这样,古老的归
<正> 继1988年4月在扬州召开第一届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研讨会之后,1989年7月24—29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会议由王雨田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主办,并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社科系等单位联合召开。会议的特点是全国性的多学科协作研究。会议的代表30人,主要来自数理逻辑、归纳逻辑、统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科学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会议对过去一年来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讨论。有的代表在IBM-PC机上演示了具有初级归纳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会上报告与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正> 奇点,这个古怪的术语,近年来由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热的作用,人们不再感到陌生了。宇宙始于奇点,在这里,古老意义上的因果律失效。对一般人来说,奇点似乎就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Renté Thom)的中译名为《突变论:思想和应用》(mathmatial modeis of morphogenesis)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定量描述和解释奇点突变现象的新思路。三百年来,人们运用微分积分、微分方程成功地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用以定量描述和解释那种连续的和光滑的变化曲线,以致于在思想中把
<正> 在逻辑教科书中,人们通常只提到演绎反驳法和归纳反驳法,而没有论及类比反驳法。其实,类比反驳法也是论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反驳法是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但用于反驳的类比与一般的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前者是表达过程,着重于已知的思想观点的阐发;后者是认识过程,着重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类比反驳的主要特点是:在两个或两类具有某种共同性(或共点)的事物现象中,通过某一个(或某一类)众所周知的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作类比,推出被类比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从而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