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课堂 提升写字质量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语文课中落实写字训练,从生态教学入手
  在我们的一次区域课堂研讨活动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玲玲的画》时,是这样指导学生写字的:在认识了文中的小女孩,知道小女孩名叫“玲玲”的同时,开始指导学生写字。老师先写第一个“玲”字。师写,学生跟着书空,并认识了“王”字的变化。接着,老师又写了第二个“玲”字。在老师刚书写完毕时,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人”字一撇没有出头。于是,在纠错中,学生记住了该怎么书写。在老师的感谢声中,学生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玲玲”这两个字。课尾,教师在大屏幕同时出示了“肯、脑、筋”,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都有“月”字,但写法不一样。老师用形象的语言分别形容“胖墩墩的立着一条腿”、“又瘦又高”、“有矮又瘦”。然后,学生书写。老师再把学生写的字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议。通过观察,评价,修改,学生逐渐把字写得端正、规范起来。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给予树》时,他这样指导: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即、任、盼”,学生找到文中含有这三个字的句子,然后读;其次,老师指导孩子书写,要求学生观察,看清结构,看清起笔和落笔,然后在孩子们就端端正正地写上一遍之后,再观察,再对照,再修改。于老师的一句“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更让孩子们难忘;第三,让一学生板书,老师指导。最后,老师再写范字,学生再写一遍。像于老师这样扎实的教学,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在语文课上,我们注意了汉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则,注意了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规范,还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一写。教师在指导中及时纠正书写中的各种错误,这样就能提高练习效果。在出示课题时,就及时让学生把题目中的生字写一写,学生的注意力当时是最集中的,那时记忆的字形、结构一定是印象最深刻的。
  二、充分利用写字课,让学生写字优质有量
  1、写字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写字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指导学生写字,如果一味地向他们讲解偏旁部首,结构造型,只是机械重复点、画、钩、挑等写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若巧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书法家习字的故事;找一找身边的写字能手,让他们成为学生们写好字的榜样。这些再加上老师的期望,能使学生个个信心倍增,为学生平时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当我把一些六年级的优秀作业本展示给四年级的学生看时,同学们的反响比较强烈。有同学这样写:“我看了六年级哥哥姐姐的作业本,发现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写得很端正的。我觉得写的字就跟人的脸一样,如果五官端正,脸就好看,要是五官不端正,脸就难看。而字呢,如果笔画端正,字就好看,笔画不端正,字就难看。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字的笔画写得端端正正,这样,字才会好看。”有的写:“这回老师给我们看别人的,我相信不久以后,老师会给别人看我们的。”还有的写:“老师让我们看六年级学生作业本里写的字,我原以为自己的字还可以,可与他们比比,那就差远了。这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我要向他们学习,好好写字,把字写得更端正,更整洁,更美观。”……
  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学习的持久性长,效果也好。写字过程中,他们就会不怕艰苦,不觉枯燥。
  2、进行具体化的写字指导。可从一些基本笔画入手,掌握点、横等八种基本笔画后,再进行整个字的练习。在这里,我认为朱志明老师的新作《100关键字写字要诀》很值得推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朱家珑说:“这本书显得很温馨,它注意到了让学生科学地用手用眼,表达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关爱;这本书显得很精要,它的主体部分只有100个字,表达出了一个语文工作者对汉字的理解;这本书显得很明了,100个基本字配有100个口诀,表达出了一个文化工作者对文化的领悟。”我们一位老师在一次区域的写字课研讨中,选择了其中的“工、口、日、中”四个字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写的字很明显地得到了提升。虽然一节课只写好了四个字,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持之以恒,不但能做到量的积累,也会有质的飞跃。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之后,结构教学也要逐步推进。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再学复杂结构。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并对特别难写的字作重点讲解。这样,教学按一定的规律上升,同时也让学生循序渐进。
  3、培养书写能力,做到优质有量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写字时是用手写字,也是用心写字。
  一要练手。好多学生认真写了几个字以后就觉得手酸,感觉很累。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该怎么练呢?我们发现了由南师大傅雪云教授创编的《写字歌》韵律操,该操通过颈部活动、手臂的上举、胸前平屈、扩胸、肩部绕环、体转等动作,使学生的指关节、肩关节及胸部、后背等肌肉群得到锻炼,达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的要求。我们马上带领学生进行了《写字操》第一套的练习。学生认为:“做完写字操之后,人感觉非常舒服,手指比较放松,刚才写字时的疲劳感顿时消失了。”“做了写字操后,刚才写字时累的感觉已经随着音乐散去了,我想讓老师多带我们做写字操。”
  二要用心。细心观察,把要写的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的形状,做到胸有成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字的结构,熟悉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写好点、横、竖、撇、折等基本笔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巧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和掌握同一类字的共同点,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在规律指导下练习,在练习中体验规律,再用规律更好地指导练习,巩固和提高书写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写字速度。   最后能以心使笔,心笔合一,心动则笔动。练出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既快又好,达到优质有量。
  三、注重写字姿势
  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如果还没有养成书写正确的习惯,教师必须把它作为首要任务来解决,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不正确的坐姿、执笔方法作为教学的首要顽疾来拯救,随时发现,随时解惑。对此,教师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使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能力。
  就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的姿势该如何,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有关于自己写字姿势的正确性,学生的认识其实还是很不到位的。为此,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看。之前我们拍下学生平时写字的姿势,然后再一个一个展示出来,学生一起评议,一起纠正。在评议过程中,学生都非常专注,特别是在展示的那个同学,一出现自己的图片,马上会有一种更加投入的表情。大家的发言也非常踊跃,对同学的写字姿势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之后,提出了很多意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除了占少数的几位学生的姿势正确外,大家发现班级里大部分同学的姿势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有的写字时背没有挺直;有的身体离桌边不是太远,就是太近;有的学生满把抓笔,手指离笔尖太近;有的学生手臂伸得太直等等。
  2、说。看了大家的写字姿势之后,同学们都有一些感触,特别是观看了自己的姿势之后,印象更深,感触更大。有同学这样写:“我看见我写字的时候握笔姿势不正确,笔太斜,背没挺直,左手也没好好放。”有的写:“我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大吃一惊,原来我的写字姿势是这样的。我的身子离桌子太近了。我想,要想把字写好,首先得做到写字姿势正确。我要加油!”“其实要做到有一个正确的写字姿势很简单,今天我们做得不好,主要怪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3、想。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大家开始想办法,他们把它称为“金点子”。有学生说:“要做到三个一,就是‘手离笔尖要一寸,身离桌边要一拳,眼离桌面要一尺’。”有的说:“同学之间相互督促检查,多向一些写字好、姿势正确的同学学习。可以写一张写字姿势的要求,张贴在醒目的地方,让自己记住它”等等。 这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所以触动最大,也就是说,受到的效果也可能會最好。
  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写字时的正确姿势,我们认为,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1)头正身直。写字时头要端正并微向前倾,视线与桌面约为45度夹角,眼离桌面一尺为宜;腰背要直,略向前倾,这样有利于健康又便于写字。(2)臂平足稳。两肩齐平,两臂自然张开,平放桌上;两脚自然分开,平放于地。(3)胸张掌空。前胸不宜紧贴桌沿;应做到手指放松,以手腕用力为主,同时笔杆与桌面的角度大约成60度左右,手指距笔尖大约2-4厘米,保持书写的灵活性。但是,古人云:执笔无定法,每个人的手大小都不一样,如果非要以笔杆放在虎口处等为标准,难免会使很多人不合适。因此,正确的执笔因人而异,主要是考虑做到写字又快又好。工具则要求用出墨流畅,粗细中等,均匀的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都可以),且笔杆要轻,笔杆的粗细可以随手的大小变化,手大笔杆粗些,手小笔杆则细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教学活动
  1、开展写字比赛和优秀作业本评选活动。为使学生书写工整美观,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班级里经常开展写字比赛,并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 优秀作业本评选活动一般安排在学期中后期,主要检测学生平时的写字情况,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搞好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橱窗、走廊、书法陈列室、红领巾广播电视,加强宣传力度。班内张贴优秀习作及有进步作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习字的积极性;学校宣传窗每月更换,张贴各个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及老师的作品,师生同乐,教学相长;在学校走廊张贴学生作品,不断丰富学校书法室的收藏量。
  我校的写字教学关注了生态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写字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增强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说明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美术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那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用有“趣”的手段,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
期刊
一、概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她既是一门综合课程,同时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美术教与学的方式,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项目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体验、发现,借以强化其收集、整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增进探究学习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问题性:以美术现象和问题作为学习的先行组
期刊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书法模块的教学深刻影响到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实现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课程在知识、情感与技能融合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传统文化传承、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等有着深远意义,也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书法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如互联网技术对书法的弱化、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水平书法师资的缺乏等。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探索走出困境之路。  关键词:高中 书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了科学而系统的规定,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
期刊
一、缘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提出“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现行教材综合探索领域课程提供的是一个参考,如《悠悠北山街》,对非杭州的学生来说北山街非常陌生,需要教师因时因地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去发现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资源,是开放性美术课
期刊
小学美术泥塑课堂里摔打泥巴、揉搓按压的过程,自然是唤醒并满足了孩童们模仿现实世界、创造幻想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理想的美术课堂期待成为“情”与“技”的熔炉。泥塑定格动画,让这样的课堂成为可能。让学生因泥动情、借泥表情、托泥言情,让一帧帧的定格动画连缀成有情节的短片,让泥塑课堂成为孩子们讲自己故事的课堂。  一、提示步骤,拓宽思路  泥塑课堂上工具的使用,技法的掌握都依赖老师的示范。当堂示范固然直观性
期刊
陶艺是一种对泥土的再塑造的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同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工艺制作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无以伦比的魅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陶艺课堂正逐步融入到新的美术教材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能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广大的农村学校在面对新美术教材中的“陶艺”课程,就引发了诸多的思考。农村学校能否开展陶艺教学?怎样开展陶艺教学?是否具有资源优势?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析。  一、
期刊
早在读大学时,就听李可染先生说:“花鸟画要动大手术”。言外之意是当时的花鸟画创新不够,未能反映时代精神。然而,多年来众多的花鸟画家苦苦努力创新,却收效甚微,恐怕是因中国花鸟画之余毒过深、病入膏肓、回天无术吧。但今天看来,恰恰是花鸟画的裹足不前,倒是没有像其它画种那般沦落到离经叛道。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如我们这般叛逆的了。思想的反动、文化的反动、乃至艺术的反动,形成了彻头彻尾的伪春秋战国时
期刊
龚振兴 《梅花》 义乌市保联小学
期刊
在新的时代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一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着校园文化。其二、电脑网络的发展,影响着校园文化,致使许多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其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缺乏创新。很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之上,以为挂挂名人画像、搞搞文艺活动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载体,导致学校文化缺失。对于学生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