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感恩教育实施的困境及其突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其天然性和易感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感恩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培育的道德活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域,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感恩教育的实施有着天然敏感性。当前感恩教育处于工具化、无根化和窄域化的实际困境,教师自身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家校合作和改善评价体系,反推重视德育教学等方面是可行的感恩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 感恩教育;学校德育;青少年;家校合作
  作者简介 张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注重融入贯穿,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场域,尤其对于人格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正确地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并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以及养成健康、健全的道德行为。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感恩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是受惠者正常自然地表露受益后自身对于外界的一种感激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感恩作为美德之一备受推崇,在诗经中的《木瓜》一篇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描述。西方在宗教的影响下,感恩成为信仰的一部分,在美国用感恩节专门来表达感恩。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活动的重要一项,是将感恩的情感状态运用教育手段渗透到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实际行动中去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少年时期是通向成熟道路上一个新的、特殊的阶梯。”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人,对其进行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渗透感恩的思想且提高其道德感。感恩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与人的终极价值紧密相关。感恩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有生命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还包含集合体的社会、国家,甚至是自然环境、任意的美好事物。通过感恩教育完善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帮助其学会爱的表达,养成良好的情绪,有助于青少年人格更加健康、健全地发展。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开启了对感恩研究的先河。国外研究者们用心理学的方法出发对个体进行了感恩测试,结果显示了感恩状态下的个体幸福感更高,以及感恩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这些研究肯定了感恩在社会联结以及个体幸福上具有极大的作用。在各国的教育实践中,感恩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美国的教育中包含了众多生活体验项目,不仅有培育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感,还有其对于感恩的信念感;德国青少年活动包含照顾动植物及观察生命形态的项目,培育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感恩自然的意识;日本的感恩教育多体现于实际活动,如让青少年去父母单位进行体验,感受父母工作的辛劳,从而激发对父母的感恩情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后我国学者们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愈发多样。研究方向有从感恩教育的学理性出发明确感恩教育的涵义及范畴、探寻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探索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等。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发生,有无数志愿者自愿挺身而出为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无论是彻夜坚守的医生、护士,提供援助的武警官兵,还是配送物资的配送员,都體现出互助互建的道德行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所处的困境以及寻求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感恩教育在学校场域的“异化”
  感恩教育的实施场域除了社会、家庭,学校也是重要的场域之一。教师是在学校这一场域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主导者,也是与青少年最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影响着青少年感恩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本文从学校中教师这一主体入手,探寻在学校中开展感恩教育遇见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
  为了更深入了解教师在感恩教育实施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半结构式访谈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问题是事先部分准备的(半结构的),要通过访谈员进行大量改进。但只是改进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整体的访谈是你和你的被访者的共同产物”以及“要深入事实内部”。访谈问题更加开放,力求与教师一起挖掘出感恩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现实状态。本次访谈选取4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信息见表1(编码为:学段 序号,小学编码为P,初中编码为M,高中编码为H)。
  (一)以分数论教育:感恩教育工具化
  感恩教育内容本应存在于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各科教学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新课程改革也促使着学校教育从以往偏重知识教育、注重学习能力转向三维目标的共同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评价系统仍多以打分的量化标准进行,同时伴随着升学与择校的压力,感恩教育在学校的施行难免束手束脚。“虽说现在紧抓素质教育,可中考就摆在那里,看的是成绩啊!中考比高考压力都大,没有留给这些学生多少机会的。我们也知道道德教育很重要,感恩教育也很重要,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可有那么多知识要去讲解的,课堂时间很紧凑,哪有时间专门从课本中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我又是新老师,刚带到初三,正是出成绩的时候,哪敢做别的事情。”(M-1)这位老师担任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又是入职不久,刚带了一轮的新老师,能看出这位老师对感恩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低,但在实践过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升学压力下教师所能看齐的标准指向最后的评定标准,升学率、学科排名是悬在毕业班老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初高中的教师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对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都打了折扣,而作为在小学进行感恩教育工作的教师,也面临不小的问题。“过去有一年我们组织过一次带孩子们去留守儿童学校进行小小志愿者活动,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跟留守儿童一起玩游戏,可那些小孩一天下来,各个情绪波动都很大,很多都说有爸爸妈妈真好,谢谢爸爸妈妈。不过也没继续办了,去校外进行实践活动,需要跟各部门沟通协商,还要注意安全问题,我们学校去年也没评上区优秀,很多活动的筹办人家也不乐意跟我们做,这有啥法子。”(P-2)小学生感恩意识的产生不仅来自自身的意识,而是周围环境的渗透和自身体验逐渐积累后的感悟。小学阶段学校开展的活动各式各样,也符合此阶段学生的特点,除了校内举办的活动,作为社会一分子在校外开展活动能充分进行社会接触与实践,对于学生的认知及道德感知来说是重要的一环。但通过访谈,不难发现一个学校与社会及其他团体组织形成良好的关系极为重要,可能关系到实践活动的多与少、成与否。而应试教育下学校价值的标准又放在学校的升学率以及招牌上,学校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学业成绩上。   (二)以理论代实践:感恩教育无根化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中小学各阶段的学校都在进行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专门的学科课程,也在各学科中进行渗透教育。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初中及小学是道德与法治,高中学段包含在政治中。“我们的课程是按课程大纲要求进行安排的,现在的课本也更加贴近生活了,对孩子们来说是好事,其实我觉得,感恩教育就是要去实践,你孝顺父母这是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老师辛辛苦苦教你知识,值不值得一声谢谢。不过现在的小孩,都挺冷漠的,忘恩负义的不少。”(P-2)这位老师简单地将感恩教育看作施恩行为后的报恩活动,同时将自己放在施恩者的位置上,在教师自身对感恩及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接受到感恩教育可谓天方夜谭。感恩教育包含的人文性在专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难以体现。“政治作为一门课程,在高考中分数占比是不轻的,高中生的道德培育其实更多是班主任在进行,这么紧张的时间内,还是要进行知识点讲解的。你说的学科渗透,其实也会贯穿的,但程度肯定不强,很正常的。活动上学校也会有感恩教育活动,但一般就是事迹表彰、演讲比赛、给父母一封信等等。”(H-4)在感恩教育相关的课程被当作考试重点后,德育变成了智育,学生是否习得的检验标准落在了试卷以及行为测评表中,感恩教育的理论层面与实践的断层,使青少年感恩意识飘浮在空中,造成感恩教育难以落地的困局。
  (三)以推责替合作:感恩教育窄域化
  教育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的活动,任何一者的缺失都很难培育出完整的人。2004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有失偏颇,给青年一代的教育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新问题”。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家长们自身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对于教育愈发重视,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也频频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却好似停滞于“浮层”。“我们老师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孩子刚有个样,回家父母几句话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比如说我们上节课学习节日名称festival,提到感恩节,让孩子们回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护,自己写个英文小卡片回去送给父母,既是口语练习,也融合了感恩教育。结果呢,很多孩子回来说,家长收了卡片说句宝贝真乖就让赶紧写作业了。现在的孩子多机灵啊,一看这样也知道家长不当回事,孩子是要学会感恩,但也不能没有反馈。”(P-3)老师略带抱怨的语气中,也有对家庭教育不配合的无奈。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家庭教育的占比相当重,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将跨越阶层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着重要求孩子的成绩与特长,对于其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道德养成习惯性忽略。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对于教育的整体投入较低,对道德教育具有朴素的观念,认为孩子不是个坏孩子就行,却对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过程一知半解,家长的不作为将感恩教育全部推向学校,造成感恩教育实施场域狭窄的状态,使感恩教育的推进困难重重。
  三、打破感恩教育“失真”的可行路径
  学校作为德育的开展重地,感恩教育在其中的落实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是學校教育必须要占领的高地。教师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身处上述的困境,该如何突破困境并探索出感恩教育的发展路径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自身,而是整个社会以及学校、家庭需要面对的共同作业。找准感恩教育实施的着力点,使感恩教育落地生根是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认同: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观念
  教师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感恩教育重要实施场域存在于课堂上,无论是德育任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将感恩教育渗透进课堂,将知识转化为德性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德育教师具有专业的德育理论框架和教学伦理敏感性,在授课过程中,要抛去以说教为主,只对课本内容进行解构的被动式输出课堂模式,应主动创设德育情境,自觉成为感恩教育的引领者。学科教师要明确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的弥散性特征,转变课堂只教授知识点的教育理念是重要一步。尽管在应试体制下,但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收纳箱”,而要实在地将教育过程当作是培育人的过程。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德育价值,教师要挖掘感恩教育的内容,将其渗透进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经历德性的发展。
  (二)通力合作:学校和家庭互为推手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比重逐步增加,但仅仅将目光锁定到青少年的智育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身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去架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并让家长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且采取切实可行的家庭感恩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要明确自己与家长并不是零和博弈的权力关系,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也不是单独一方的责任,双方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应积极地用专业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认知。对于客观上所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时间忙、教育观念定型等问题,学校需要出面去搭建沟通的平台并使其形成长效性的机制,利用家委会向家长普及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实施的重要性,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学校策划感恩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使其亲身进入德育情境以增加自身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感恩教育档案,将感恩教育从理论认知转向感恩行为记录,在班会以及家长会上展示档案,将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距离拉小,从实际方面让家长作出行动。
  (三)反向推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以分数论为主的评价体系与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相违背,只进行知识灌输,将人简单视作学习工具。学校应转变教学理念,将育人作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五育并举、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教师感恩教育实施的过程除了自身理念更新,更需要教师团队之间交流合作。学校组建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小组,但在德育方面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过少。德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并不仅为德育课程所蕴含,成立不同学段、年级的德育工作团队,让每位老师参与到德育建设的体系中去。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不能仅量化地进行分数评估,要全面考察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以评价结果反推教育重心。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评价,也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教学能力方面,要综合评估其水平,减轻教师除教学外各类会议及检查的压力,留给教师时间与精力专注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德育资源的开发。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其他文献
过去,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扫尘、吃灶糖,到大年三十的除夕守岁,再到正月十五的闹元宵,赏花灯。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到处充满着阖家团圆的气息,连空气里也是幸福的味道。现在的过年,团圆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化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恐归族”,在外漂泊的游子不愿再在过年时期赶回家乡,与父母、亲人共享天伦之乐。  造成“恐归族”不愿归乡的理由很多,比如“春运”压力太恐怖,往返车票既贵又很难买到;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
回老家过春节,感触较深的一点是,传统的节日习俗在近年间有了明显的改变:年夜饭不再像“满汉全席”那样铺张浪费,“守岁”时不再围坐火炉,这些变化都生动地表明,“年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原本就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集合概念,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转变,都会使得一些曾经的习俗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某些公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交往方式则很有可能逐渐发展为“新年俗”。  以此审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
摘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利用故事的鲜明特征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审美与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内化新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3-0049-03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如果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
近日,朋友圈里一个视频很火,讲的是瑞士达人秀画家柯琳经历的真实故事。  在电视直播现场,柯琳先是在画板上画了一幅素描画,勾勒了评委之一的白发评委格雷斯;然后在中间,把女评委苏珊娜的影像也勾勒出来了。这个时候,柯琳双手同时抓笔飞快涂画,画面显得有些凌乱。  就在此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可能觉得柯琳的作品越画越乱,评委们中途纷纷摁亮了自己面前的红灯!这意味着柯琳被淘汰出局!但柯琳依然坚持在
作为弱势人群,特殊群体学生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情感、安全诸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而确保这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  在学校教育里头,存在着这样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障学生等。作为弱势人群,特殊群体学生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情感、安全诸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而确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课程,它对于弥补教育目标中的结构性缺失,促进学生个性养成、知识整合、能力迁移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主题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内容安排、方式选择、评价实施五个环节。通过活动,学生逐步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
本文系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帮朋友干坏事,也不是向朋友提出无理的要求;能正视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劝告并帮助他改正;掌握朋友间相处的基本交往的技能。  2.通过交流、合作、辨析、体验等活动,明白道理,并掌握一些解决朋友间矛盾的好方法。  3.明白友谊来之不易,需要珍惜,愿意与朋友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
人是有惰性的,强化劳育、对抗惰性,才能过积极的生活。教育有许多目标,但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教育目标的逻辑起点。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国教育之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什么样的育人方式才能实现五育并举、个性育人呢?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以下简称“深外”)选择了现代书院制育人方式。  深外自2016年以来就致力于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深外
又是一年教师节,不少家长都在纠结到底送老师什么礼物好?记者走访多位老师发现,让他们记忆尤深的不是动辄上千元的购物卡、所谓的谢师宴,而节日里的一条短信、毕业多年的一个问候,甚至一盒放在讲台上的感冒药。令一线老师张娟记忆最深的一件教师节礼物就是一盒感冒药,她说,“那是在2002年9月,由于热感冒,我病了半个多月,教师节前夕,我发现办公桌上多一盒感冒药。虽然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那盒药是谁送的,但每每想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曹雪芹公园改造项目的启动,引起媒体关注。  这座规划面积1650亩,其中绿地面积1230亩,水域面积420亩,投资之巨,占地面积之大,建设速度之快,被媒体评论为一种畸形“消费”。  丰润区2010年财政收入大概也就30个亿,举全区半数之财力,建设占地面积相当于8个北京大观园的曹雪芹公园,欲何为?  有分析指出,联系多地卷入曹雪芹故里之争,如此大手笔做法,也可以认为这是夺取曹雪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