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纾困:锡良督东时期东三省新军编练

来源 :关东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末时期东北地区面临严峻边防危机,在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练兵基础上,继任东督锡良加大整军经武力度。锡良履任后屡次实时奏报东三省危迫局势,其意主要在于获取练兵经费支持,尽管光绪初年清政府即为保固东北边防设立专项经费,然此时中央实无款可拨并要求东三省练兵不得借用外款。处此情势,锡良与吉抚陈昭常、黑抚周树模往返协商、奋发蹈厉,勉力解决经费竭蹶以及兵源不足、将领缺乏、军械落后等难题,对于清政府改编巡防营的指令亦非全然遵循而是根据三省实际情形分别落实,最终东三省新军编练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东三省新军编练进程具体展示出央地之间在新军建设问题上的策略歧异,而成绩取得主要归功于督抚统筹规划、协同合作的事实,则凸显出督抚行政作为与省域新政改革成效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锡良;清末;东三省;新军编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锡良与清末新政研究”(13CZS05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批特别资助项目“民族国家视域下锡良与清末边疆新政研究”(2013T60233)。
  [作者简介]潘崇(1981—),男,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福州 350117)。
  一、问题的提出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为学界重点关注并取得丰硕成果。然检视以往研究,明显呈现某些省域研究深入而某些省域研究不充分甚至乏人问津的基本状况,极大影响了清末新军史研究的整体进展。这当中,东三省新军编练情况即为研究薄弱环节之一。鸦片战争以前东北地区主要是驻防八旗兵,光绪年间东北有了练军或防军,光绪中叶以后陆续改为巡防队。据光绪二十四年兵部和户部统核,此时奉天有练军11400人,吉林防军8598人、练军4438人,黑龙江练军7971人。
  赵尔巽:《清史稿》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30页。《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逐步推进全国新军编练。就东北地区而言,清末时期沦为日本、俄国两强争相侵略的竞技场,边防形势危如累卵。然其时东北边防力量薄弱,军队“完全不统一,极无秩序”,“满洲的官兵,还不能摆脱软弱无力的境地”
  [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99页。。因之,建设质、量兼备的合格军事力量,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安全,是摆在清政府和东北当局面前刻不容缓之要务。
  东北新军编练起步于东北改设行省之前。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将军达桂即在本省旗营内挑选五千人编练成步队一协。然新军编练成镇,则是东北改设行省后在第二任东三省总督锡良的统筹规划下实现的。关于清末东北练兵情况,目前史料挖掘整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如被学界广泛征引的清末新军编练史料集《清末新军编练沿革》,有关东北新军编练的史料即有欠丰富,尤其是“黑龙江新军编练材料很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73页。。受史料条件制限,学界对东北新军编练成镇的过程普遍语焉不详,多是在锡良人物概论式研究中零星提及。
  代表性研究如戴其芳、张瑞萍:《论锡良》,《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杜春和:《锡良》,罗明、徐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7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6-153页。清末新军研究通史性著作,也对东北练兵着墨较少。文公直著《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第二编“军史”部分专列“东三省军史”一章,然对锡良练兵无只字提及。参见该书第49页。张华腾著《清末新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设有“各省新军的编练”专节,但挑选若干省份展开论述,未涉及东三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锡良档案,包含大量锡良与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吉林巡抚陈昭常以及清政府之间就东三省新军编练的往来协商电文,展示出诸多历史细节和隐情。本文主要依据锡良档案史料,基于东北区域整体视角,对三省督抚特别是锡良对东北局势的认知以及练兵计划、遭遇内外阻滞与应对策略等问题做一系统考察。区区之意,旨在把清末东三省新军编练面临诸多困境的泛论还原为具体的人物研究,同时裨益于我们对清末东三省政治与社会的深入认识。
  二、锡良对东三省形势的认识与练兵规划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政府实施东北行政改制,设东三省总督及三省巡抚。同年七月二十一日,管理陆军部事务和硕庆亲王奕劻等奏请各省陆军编练计划,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须各练成新军一镇,统限两年内编练足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76页。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诸如奏调北洋兵力至东北驻防,奏设由总督任督办的三省督练公所,陆续设立陆军粮饷局、测量总局、军械局、军医局等军事管理机构,开办陆军讲武堂、陆军小学堂、测绘学堂等军事教育机构等。
  上述内容在徐世昌主持编订的《东三省政略》一书之“军事·军学”“军事·军备”篇中有详细介绍。学界亦多依据该史料,对徐世昌督东期间的练兵情况做了梳理,代表性研究如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军事改革》,《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郭艳波:《清末东北新政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刘威:《清末东北新政中的军事改革》,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宣统元年正月十九日,上谕徐世昌调任邮传部尚书,云贵总督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
  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的详细经过,可參见拙文:《宣统元年东三省总督人事变动与清末政局》,《史学月刊》2020年第10期。此时,东三省新军编练远未完成,练兵重责就主要地落在新任总督锡良头上。
  早在数年前,锡良即对东北局势予以关注。光绪三十一年五月间,时任四川总督锡良致电军机处,就东三省改设行省发表看法,强调其事“贵有实”,所谓“疆吏得人方为行省,军舰厚集方为重镇,非变易爵秩、虚增招募,遽能收效也”。在施政方略上则建议“采用欧日良法”,“举凡征兵、制令、殖民政策,经营尤为所当先”   《复北京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发,《锡良督川时外省来往电报》第11册,甲37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同年,锡良还曾就日俄战争直抒胸懑,认为尽管“我介两难舍中立亦无别法”,然此实非长策,“非发愤自强不能撑搘世界”
  《拟覆驻藏钦差有(泰)》,《锡良督川时函稿》丙册,甲374-1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毫无疑问,从西南边陲云贵调任东三省,总督满洲龙兴之地,实为清廷优擢。然此际东三省民困财竭、列强逼处,东三省总督一职不啻烫手山芋。锡良在晚清以廉洁自律、公忠体国著称,
  范鸿仙比较清末四大督抚,认为端方“如时髦之美人”,袁世凯“如在山之猛虎”,升允“如墓中枯朽骨”,锡良则“如护主老家人”。《老袁、端四、升允、锡良》,《民立报》1911年7月20日,第4页。对此次调任亦颇有难色,内心不乏退堂之鼓。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一日,锡良致电军机处请辞,声称东三省“事体繁难,百倍腹省”,而己“才质本不如人”,恳请收回成命。
  《致军机处电》,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一日发,《锡良任云贵总督时北京来往电》第4册,甲374-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二十三日奉上谕:“该督向来办事认真,即当力任其难,所请取回成命之处着毋庸议。”
  《清实录》第6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6页。当时东三省舆论因不满徐世昌施政,普遍对起家州县的锡良寄予厚望。《盛京时报》即言,锡良“卓然以自见”,“诚封疆大吏中不可多得之耆硕”,“临任之后东省诸要政必有一番起色”
  《新简东督锡清帅之历史》,《盛京时报》1909年2月13日,第5版。。
  最终,锡良于闰二月二十四日抵京,摄政王载沣召见六次,指示他特别注意“保卫边圉”“固全外交”诸事。
  《摄政王谕锡清帅述志》,《盛京时报》1909年5月16日,第2版。与此同时,锡良还特至陆军部与尚书铁良会商东三省练兵事宜。据舆论披露,锡良曾向铁良提议将调东之北洋第三镇驻屯吉林,如此则可以与吉林旧有练军相互配合,“有事时可冀联络一气”
  《锡督与铁尚书会商军务》,《盛京时报》1909年5月9日,第2版。光绪三十一年,盛京将军赵尔巽以辽西盗匪不靖陈请政府拨队助剿,直隶总督袁世凯则从驻保定之第三镇抽调兵员组成一混成协移驻锦州。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将第三镇全队拨赴东北,驻扎长春、延吉、昌图等地。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08-109页。。三月二十五日,锡良乘车离京,二十六日午后两点抵达奉天。自次日至四月二日徐世昌启程赴京,锡、徐每日皆有晤谈,据徐氏日记:“(三月)廿七日,晨起,恭谒昭陵。回署,会客,清帅来拜。午后办公,会客,答拜清帅,久谈。晚约清帅、多副都统、参赞、司道宴集,久谈;廿八日,……与清帅谈;廿九日,……与清帅谈;四月朔日,……午后,与清帅彼此往拜久谈。”
  徐世昌:《徐世昌日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691页。通过与徐世昌晤谈,锡良对东三省局势有了基本了解。四月初二日,锡良在《恭报到任日期谢恩折》中对施政要端做了初步规划,强调“举凡官制、财政、军事、外交、邊防、实业、蒙旗、交通各大端,在在均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83页。。该规划颇为笼统,当与锡良甫任东督对诸情了解有限有直接关系。载沣在批复中,则对锡良颇表勉励之意:“卿谨慎公正,办事认真,朕夙所嘉许,当善体倚畀意,凡应办各事,务分缓急轻重,妥慎筹办。”
  《专电》,《申报》1909年5月26日,第3版。
  尽管锡良对于督东不乏请辞之举,然既来之则安之。为了对东三省局势有详细了解,锡良督东不久即亲巡三省,表现出难得的务实态度。五月初九日起,锡良先巡视奉天,十三日又抵吉林,二十五日再抵黑龙江,六月初五日返回奉天。经过近一个月实地考察,锡良于六月二十日上陈《考察东省军政编配陆军添练成镇折》,力言“整军经武”的紧迫性:“国势之盛衰,莫不视兵力之强弱以为衡。东省逼处强邻,屏藩畿辅,欲为建威销萌之计,首重整军经武。”但同时又指陈练兵面临诸多困境:“无如迭经兵燹,元气已伤,地处边荒,伏莽犹盛,旧营既无可裁汰,新军又不克扩充,仰屋徒嗟,时机坐失。”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32页。同一时期,锡良屡有电奏,陈报东三省几有战事之虞。《申报》报道:“旬日以来锡清帅屡有电奏,如前月(六月)二十六、七日两电,均有七八百字之多,且甚秘密,非军机大臣莫悉其详。惟闻大旨,有兵舰连樯而至,势在必启衅端,民情万分惶急,交涉亦万分棘手。”
  《锡良电奏东省交涉棘手》,《申报》1909年8月23日,第3版。对此,陆军部曾一度计划檄调直隶第二、四两镇赴东驻扎。
  《京师近事》,《申报》1909年12月24日,第5版。
  宣统元年七月二十日,清政府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和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签署《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十月初七日锡良与陈昭常联衔密筹延吉善后事宜,指出尽管延吉界务问题已暂告解决,日人原设宪兵分遣所亦陆续裁撤,然“整军经武”仍不可缓:“延吉全境,南邻朝鲜,东控海参崴,为吉林南部重要地域。日、俄两国一旦有事,亦为形势之所必争。利害攸关,实系东省全局,趁此领土已定,整军经武,讵能再做缓图?”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84页。十月间,锡良基于东三省“俄掎其西北,日扼其东南,已成分据之势”的严峻形势,提出欲求一线生机,必须练兵、修路两策并施:一是练成十镇新军分布于三省,“平时拱卫京畿,临事亦能自顾”,这是锡良首次明确提出练兵数量;一是修建锦州至瑷珲以及延吉迳达奉天的铁路,所谓“于日俄范围之域贯穿其中,血脉始通”   《致军谘处电》,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发,《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京师来往电》第6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注:下引该档案,简称“京师来往电”。关于锦瑷铁路借款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其失败,可详见拙文:《锡良督东时期东北铁路规划始末》,《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宣统二年二月十五日,锡、陈再次具折,痛陈东北局势之危:“(俄国)移其军事根据地于波里,以扼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之冲,而与海参崴、哈尔滨相犄角;……(日本)先辟温贵军港以与海参崴相抗,复开清津、敦贺、舞鹤间之航路,以便军队运输。”两强上述行动,“皆以吉省为集合点,种种计划无非暗为军事预备”。反观我国,“漫无部署,瓯脱之地动辄千里无一兵一卒”,一旦边疆告警,“处处可虞,直有防不胜防之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105-1106页。。
  1910年8月22日,即宣统二年七月十八日,标志朝鲜正式被日本吞并的《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数日后,军谘大臣载涛从考察各国军政的经验出发,要求东三省加快扩充军备步伐:“非扩张军备,难以谋独立而救危亡。故一切费用皆可力求节省,惟练兵一项,无论如何拮据,总当力任其难。”
  《管理军谘处事务载涛奏为练兵筹饷筹划国防敬陈管见事》,宣统二年七月三十日,朱批奏折档案04-01-01-1108-0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八月间,锡良向外务部呈报一份日本政府颁布的外交属官秘密对清政策,其中即有“南满沿铁路于半年内当暗中陆续添派兵队,增足三师团之数”,“东省林矿交通务绝欧人插手”,“东省出产以豆盐为大宗,我当先从此二项着手并全力经营”等条。
  郭廷以等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0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7129-7130页。稍后,锡良又向清廷通报,日韩合并后日本政府议将拓殖局升为拓殖省,实行统一殖民政策,通过“吸取东三省之财力补助高丽之经营”。迨经营高丽五六年后,则必将“以全力注我东三省”,对中国实行急进主义侵略政策。郭廷以等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0册,第7136、7142页。至九月十四日,锡良再具《奏为东省阽危亟宜练兵制械折》,指出日本在安东、辽阳、海城、铁岭、长春均有联队驻扎,延吉一带“亦骎骎逼处矣”。俄国则在西伯利亚沿路车站增建营房、添扎军队,“其用意可知”。基于东三省濒于沦亡边缘的判断,锡良提出“倾全国之力以谋东三省”的请求,否则,“不出三稔,恐关以东将为朝鲜之续”,陪都如不能守,“京师岂能宴然?土崩瓦解,即在目前”
  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第13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9-23页。。所言触目惊心,足见东三省危局千钧一发。
  综上,面对东三省危迫局势,以锡良为首的东三省当局强烈意识到整军经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构成他们面对诸多困难而仍亟亟于新军编练的根本动力。
  三、东三省新军编练困境与督抚勉力应对
  东三省新军编练过程中遇到经费竭蹶、兵源不足、将领缺乏、军械陈旧等诸多棘手问题,上述问题放之全国亦具有普遍性,关键在于主政者如何应对。在问题面前,以锡良为首的东三省督抚勉力筹维,较好地行使了行政职责。
  (一)經费问题
  早在光绪六年,清政府为保固东北疆圉设立东北边防专项经费。
  参见刘增合:《晚清保疆的军费运筹》,《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然而,此项经费至清末则难以为继。锡良督东时期,东三省经费入不敷出已达极致。其时,奉天度支司不仅没有存款,尚欠官银号银一百余万两。
  《锡帅电询奉省存款》,《盛京时报》1909年4月24日,第5版。徐世昌也曾坦言:“三省财政异常困难,行将不支,一切应办新政切实举行,非奏请关内各省协款无可为济。”
  《徐锡二督电商新政款需》,《盛京时报》1909年4月23日,第5版。
  宣统元年十月初三日,军谘处致电锡良询问东北边防情况:“东三省边防关系重要,近日有何消息,贵督荩筹素著,迩来如何措置,是否拟有详细办法。”
  《军谘处来电》,宣统元年十月初三日收,《京师来往电》第6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次日锡良复电,重点强调财政匮乏是困扰新军编练的瓶颈问题:“三省财力同一枯窘,军事无由扩充,无米之炊,势将束手。是东省之阽危不待外人协谋,已成坐困之局矣。”
  《致军谘处电》,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发,《京师来往电》第6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东三省为满洲龙兴之地,边防建设至为重要,然此时财政捉襟见肘的清政府实属有心无力,并不能给予特别支持。同时清政府再三指示,无论财政如何困难,“不得借用外款”
  《西报纪东三省近事》,《申报》1910年8月20日,第2版。。处此情势,三省督抚惟有拆东补西勉力筹措。吉林新军开办时应购军械军需之类约需银120余万两,由吉林就地筹划并分作两年置办;常年经费则在旧有陆防各军常年经费项下移用。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107页。奉天新军开办经费不敷银40余万两,度支司、粮饷局仅能认筹24万两,余数由粮饷局设法挪垫;常年经费则由奉省征收二四盐厘悉数截留拨抵。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056页。为节省饷需,锡良还于宣统元年十二月间专门上陈《请裁东省行营中军员缺以节经费折》,奏请裁撤军需长、司书生、医官、马弁、夫役人等行营中军员缺。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058页。
  (二)兵源问题
  清末时期,东北因社会风气未开等原因,士兵招募殊属困难。锡良督东之初即接奏报:“驻延(吉)步队二营,目兵共缺二百零三名,刻因边情紧急,势难一再稽延,此间又无合格之人可以募补。”   《长春曹统制来电》,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收,《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吉林来往电》第4册,甲37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注:下引该档案,简称“吉林来往电”。宣统二年三月,锡良致电陆军部亦坦言:“各镇协目兵,退伍以及逃、革、假、故,悬额甚多。拟派员入关,在皖、豫等省招募新兵。”
  《致陆军部电》,宣统二年三月十三日发,《京师来往电》第8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四月,锡良再致电陆军部强调“就地招募”之难:“东省风气未开,旗民均以充兵为畏途,勉强应征亦多逃逸,欲期就地招募,殊属为难。”
  《致陆军部电》,宣统二年四月十七日发,《京师来往电》第9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就新兵逃逸而言,某些地方甚至超过招募总数的半数。据宣统二年七月吉林兵备处报告:“第二标呈称:窃查卑标第一营后二排长崇裕,由布尔图库边门验带新兵四十三名,沿途潜逃二十二名,实带到营新兵二十一名。”
  王普文、潘景龙、李贵忠主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军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16頁。然而,锡良跨省募兵的提议未得陆军部认同,后者仅同意调东之第三镇可赴直隶招募兵员以补缺额,余则“仍照章挑选土著,旗民并征”
  《陆军部来电》,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收,《京师来往电》第9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早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三十日,清政府鉴于制兵、防勇积弊甚深,要求各直省“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2页。。其意固在整顿军备,亦旨在解决新军兵源难题。对于整编巡防营的指令,陈昭常回应最为积极。吉林自光绪二十六年裁撤边防练军,改募捕盗队计10军40营共13000人,光绪三十三年建省后一律改为巡防队,由营务处节制。然吉林又设置教练、参谋、兵备三处,由此营务处“几类骈枝”,“而每年靡费至数万金,实较三处所费尤巨”。基于此,陈昭常在认同整编巡防营的同时,进而主张将营务处并入三处,“每年所省可三万余金”
  《吉林陈简帅来电》(宣统元年四月初七日收),《吉林来往电》第7册,甲37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起初,锡良考虑到吉林巡防营承担防匪任务且颇著成效,并不认同将其骤改新军,其在宣统元年八月奏报即言:“两载之间,随剿随抚,匪踪日少,盗案日稀,因之土地垦殖,商民趋附,向称穷荒之区,已皆渐有生聚之象。”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70页。然而,迨宣统二年吉林边务督办裁撤后,锡良则斟酌情势改变思路,转而认同吉林整编巡防营。就奉天而言,巡防营“腐败情形已达极点,不仅不能防匪,且与匪通,糜费国帑、助长匪风,实为奉省军界之一大障碍物”。时人普遍认为,“若能裁撤,其费可练新军一镇一协,所益于奉省军事者匪浅”
  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第124册,第142页。。总的看,巡防营成为吉林、奉天新军的重要兵源。而与之相异,黑抚周树模则反对改编巡防营,这也构成该省新军终未编练成军的一个重要致因(详见下文)。
  (三)将领问题
  锡良清醒意识到,“此尚武时代,军界正苦乏才”。
  《复蒙古正蓝旗都统寿荫》,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三日发,《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信稿》第4册,甲374-7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而将领缺乏且军事素养普遍不高的问题在东三省尤其严重。以吉林为例,光绪三十二年编成的吉林步队第一协,其统领、统带、管带等将官绝大多数从北洋六镇中选充,不仅数量不敷且“率未通晓陆军学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69页。。
  为解决军事将领缺乏问题,锡良首先奏调长期为自己属吏的将才随己效力,所谓“将随督转”,陈宧即是典型一例。陈宧系湖北安陆县人,由廪生入湖北武备学堂肄业。光绪二十九年,经四川总督锡良电调到川委充常备军帮统、武备学堂会办及陆军混成协统领官。光绪三十三年,经云贵总督锡良奏调委充云南陆军混成协统领官。宣统元年,经锡良电奏调东委用并于六月间到奉,委充督练处参议及会办巡防营务处等差,旋经奏派署理暂编奉天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官。
  秦国经等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第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0页。另外,锡良对北洋将领颇为倚重。宣统三年正月,陈宧因旧疾复发呈请开去差使。随后锡良致电陆军部,举荐曾在北洋任职的“学识优裕,于军队素有经验”的张绍曾接任第二十镇统制官。
  《致陆军部电》,宣统三年正月初七日发,《京师来往电》第15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宣统二年二月间,锡良奏请曾在北洋充当协、标统领的孟恩远担任吉林陆军第二十三镇统制。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108页。然奏调将才仅能解一时之急,从根本上解决军事将领缺乏问题端赖军事教育的发展。锡良督东期间进一步规范东三省军事教育,并斟酌实际情形调整办学规模。光绪三十二年,三省陆军小学堂次第设立,最初学额数为奉天70名、吉林100名、黑龙江70名。
  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第124册,第156页。锡良督东之际奉天陆军小学堂学额98名,系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开学。
  《复陆军部电》(宣统二年八月十一日发),《京师来往电》第12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锡良督东后并未一味追求学额数量,而是基于保证生源质量和培养效果的目的适当缩减学额,分别为奉天50名、吉林40名、黑龙江30名。
  王普文、潘景龙、李贵忠主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军事》,第345页。   尤值提及的是,尽管东三省将才匮乏,但锡良对于各省从东北奏调将才的请求则多允之,表现出难得的大局意识。宣统二年四月,云贵总督李经羲致电锡良,商调马队队官成维铮及步队督队官张荣魁、邱斌赴滇任职,锡良复电言:“陆军人材,奉省同一缺乏,成维铮等三员既承商调,自应勉令赴滇。”
  《复李仲帅电》(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发),《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外省来往电》第7册,甲374-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注:下引该档案,简称“外省来往电”。同年五月初一日,江苏巡抚程德全请调田中玉至苏任事,同日锡良复电:“田军门既蒙我公调用,自应饬速赴苏籍供驱策。”
  《复程雪帅电》(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发),《外省来往电》第7册,甲374-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四)军械问题
  东三省军械奇缺且颇为陈旧,不仅不能保障日常训练,甚至“不能备一日之战”,“险莫险于此”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235页。。锡良意识到自造军械为长远之计,然迫于形势又不得不从国外購置以为应急之策。
  锡良督东后曾筹划在东北建立枪炮厂:“自非于北省特设大工厂,兼聘各国名匠,极力讲求,赶速制造,不足以顾东陲。”
  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第137册,第23页。但其事终因经费、技术等问题制约而无果。而在如何购置军械问题上,锡良与陆军部之间则有不同意见。国内制造的军械以湖北为最,各省订购不暇,以致供应为难,且设计上存在漏洞。宣统二年六月间锡良曾致电陆军部,言及鄂制枪支“机后尤其泄火,燃眉伤目,以致兵丁不敢瞄准,弃置营中”
  《复陆军部电》,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发,《京师来往电》第11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然向国外购置亦多弊端,不仅难以得到最新式武器,且往往附加苛刻条款。为避免丧失利权,陆军部建议东三省仍购买鄂制枪支,并指出锡良所言质量问题在弹而不在枪。
  《陆军部来电》,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收,《京师来往电》第11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虽有此批文,而锡良两相斟酌,仍倾向从国外购置军械。日韩合并后,锡良曾提出“借债数千万,购枪三十万枝,每枝随带子弹一千颗”的庞大计划。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235页。以奉天为例,宣统元年间,锡良通过德商瑞记洋行,订购德国侣佛厂新造1907年式六密里八口径毛瑟步枪3000杆,随带刺刀、口帽、背带,每杆价德金70马克,计21万马克;又尖顶无烟子弹300万颗,计36万马克。附带运输、保险等费,并除去九五扣,计德金622012.5马克。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99页。宣统二年初,又通过德商礼和洋行订购七密里九毛瑟步枪3000杆,子弹500万颗。
  《致陈筱帅电》,宣统二年二月初六日发,《外省来往电》第5册,甲374-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同年十一月,向日商三井洋行订购马枪426杆。
  《致陆军部电》,宣统二年十月十一日发,《京师来往电》第13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四、东三省新军编练的路径及其最终成绩
  前文述及,锡良曾提出东三省练兵十镇的庞大计划,然此仅为理想状态而已。实际是,锡良与周树模、陈昭常通力合作,在徐世昌前期练兵基础上奋力拓进,终使东北编练成新军两镇即奉天第二十镇和吉林第二十三镇,黑龙江则练成一协之框架。
  (一)奉天
  光绪三十三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抽调北洋第五、六两镇部分兵力,编成陆军第一混成协,分驻新民府、镇安、辽中;另将民政部京师巡警协巡队带往东北,与原奉天将军赵尔巽的协巡营合并,为奉天陆军第一标;又将旧奉军之新安军和盛军,改编成5路巡防队,调其中路、前路,成奉天陆军第二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61页。
  锡良督东后,以上述兵力为基础编练成新军一镇。宣统元年六月二十六日,锡良上奏奉天练兵计划:“综计奉省陆军独立两标暨混成第一协,共有步队十二营、马队一营、炮队二营、工辎各一队,拟即编为一镇,遴员派充该镇统制官,饬令督率训练。仍将所缺马队二营、炮队一营、工程辎重各三队,赶紧筹编,以足一镇之数。估计所添营队约计开办经费需银四十余万两,常年经费需银三十余万两。”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32-933页。为补充奉天新军缺额,锡良曾致电周树模,提出将调驻黑龙江的奉省陆军七十七标第一营调回奉天。退一步,如果黑龙江仍需用此营,其饷项等需则由黑龙江发给,以便腾出该营底饷另募一营。
  《致周朴帅电》,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发,《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注:下引该档案,简称“黑龙江来往电”。然周树模复电婉拒:“奉军分驻省外,乃统筹兼顾,不得不然。”
  《周朴帅来电》,宣统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最终,锡良将该营拨归黑龙江管理,另将驻扎奉天省垣附近的中路巡防队马步九营照章编改以补充营制。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056页。
  宣统元年十月初七日,锡良奏派“廉干精勤,血诚任事”且长期为自己属吏的陈宧为署理奉省暂编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官。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83页。十二月初十日,锡良具《奉省编练陆军第二十镇成镇日期并改编筹饷办法折》,以十二月初一日为奉天新军成镇之日,编为第二十镇,计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军乐队一队。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056页。奉天新军在三省中最先成军,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黑龙江
  锡良督东之初,黑龙江尚未开始编练新军。锡良认为,“论形势则三省同一重要”,尽管黑龙江“款项倍极艰难”,然练兵断不能视为缓图。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32页。总的看,黑龙江财政竭蹶情况在三省中最为突出,锡良、周树模在一封联衔折奏中即说道:“江省终岁所入不过百余万两,不足以抵陆军一镇常年所需。若专责本省筹练,全镇永无观成之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73页。
  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经与周树模协商,黑龙江民政司使赵渊致电锡良,提出黑龙江拟先练一混成协的意见:“江省孤悬极边,异常危险,仅有巡防二十三营,内多外来游民,缓急断不足恃,且时有溃变之患,顷与朴帅(周树模,字少朴)议练一混成协旅,御外弭内,关系甚大,于旗民生计亦有裨益。”进而在经费筹措上提议:“其饷项应奏请部拨四十万,江省盐课二十余万请尽数作为奉省协济,其余由江省极力撙节,以资挹注。”并慷慨陈词:“如此议不行,恐人人视为危途,一切殖民计划均不能行,止有束手待毙而已。”
  《卜奎赵司使来电》,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同年十月,周树模致电锡良,提出三省新军编练“势难分画界限”,而黑龙江“地广兵单,饷项奇绌”,“若就江兵守江省、江饷养江兵,诚恐疎虞,贻误全局”,是以“不能不借助奉省”
  《周朴帅来电》,宣统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基于全局视野,锡良认同其议:“江省地处极边,练兵诚为急务。弟等通盘筹画,自明年起,由奉省按年勉力另筹协济银十万两。”
  《复周朴帅电》,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发,《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黑龍江筹练陆军处从宣统元年冬开始招募土著良民,拟先成陆军模范队一营,并设立教练处,令入伍弁兵一律肄习新法。至次年正月招足模范队一营,由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寿庆专办教练。
  《周朴帅来电》,宣统二年正月初六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3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宣统二年二月间,军谘处致电锡良,提议黑龙江新军应以巡防营改编,认为如此不仅可以解决兵源问题,亦可腾出饷银以纾经费窘状。
  《致周朴帅电》,宣统二年二月十六日发,《黑龙江来往电》第3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然而,周树模鉴于黑龙江胡匪众多并不认同此议,其致函锡良言:“江省地面辽阔,胡匪多,全恃防营分段驻剿,随时剿捕。若遽将江省防营截裁,腾饷以练新军,势必合兵一处以便训练,不能按段分防,诚恐地方空虚,难资震慑。”进而提议练兵不敷之款“请由部筹”,“或先只练一混成协以纾财力”
  《周朴帅来电》,宣统二年二月十七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3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但此议未得军谘处认同。二月二十一日,军谘处又致电锡良:“陆军原可分屯各处镇压地方,不必固扎一处,各国皆然,分驻分练,亦于军中课程并无妨碍,且新军剿匪较巡防尤为得力。”
  《军谘处来电》,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收,《京师来往电》第8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二十三日,锡良将此意转至周树模,当日后者复电详陈巡防营万难遽裁之由:首先,黑龙江巡防营分五路,防地皆七八百里至千余里不等,“若兵额骤减,地方太宽,防守空虚”;其次,黑龙江匪患严重,端赖巡防营缉捕,骤裁极易招致俄人以防匪为名借机派兵;其三,裁撤巡防一兵之饷,不足供新军一兵之需,不能达到腾饷目的。
  《周朴帅来电》,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收,《黑龙江来往电》第3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锡良对此持认同态度,其致电周氏言:“哈尔滨一带匪风甚炽,闻俄人有带队捕匪之说,如果属实,干涉我国主权,关系甚大,此端一开,将来他国仿行,为害伊于胡底。”
  《致周朴帅电》,宣统元年七月初五日发,《黑龙江来往电》第2册,甲37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至宣统二年底,资政院审查军政经费时主张将巡防营全部裁撤,对此锡良又提出异议,强调东北胡匪尚需巡防营追剿,“稍一松劲,不特扰乱治安,为新政推行之阻力,抑且横生交涉,启外人越俎之阴谋”
  《致军谘处陆军部电》,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发,《京师来往电》第14册,甲374-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很显然,锡良此论主要根据黑龙江情势而发。
  最终,在财政拮据、巡防营难以骤改情势下,至宣统二年十月间黑龙江练成模范队一营、步队二营、马队一营、过山炮一队,设一协司令部,寿庆为协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73页。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此一协亦未完全练成。
  (三)吉林
  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将军达桂改编旧军成步队一协,又设军乐队一队,于六月初一日成军,此为吉林“有新军操法之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168页。。按之一镇编制,计少步队一协,炮、马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
  锡良出任东督之际,中日之间正围绕延吉边务展开交涉。日本叫嚣“延吉华兵日增,彼亦增兵”
  《致陈简帅电》,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发,《吉林来往电》第3册,甲37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考虑到从他处“运兵转械于数千里外,易启外人之猜忌”,况且“将来能否调往延吉,此时尚难预定”   《复吴督办电》,宣统元年五月十四日发,《吉林来往电》第2册,甲37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吉林惟有加紧本省练兵步伐。虽然中、日于宣统元年七月就中韩界务达成协议,然兵备仍不可缓,“非练有陆军一镇不足以言备边”
  《致军谘处电》,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发,《京师来往电》第6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与此同时,陈昭常在八月间实地考察延吉边务后,则认为吉林“至少非陈三镇不足分布”,然鉴于财政竭蹶,提议“暂留巡防队前路各营驻防延吉,以中后左右四路巡防队马步各营连同原有陆军一协改成一镇”
  《陆军部来电》,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十日收,《京师来往电》第7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吉林新军常年经费约需银107万两,锡良认为“必须常年由部筹拨一百万两协济”
  《致军谘处电》,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发,《京师来往电》第6册,甲374-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然清政府实无款可拨。为解决练兵经费问题,宣统元年十二月间,陈昭常提出裁撤吉林边务督办以节饷项的建议。在他看来,当前“无兵无饷,空多一督办大员”,“于边务仍属无益,而于行政反多窒碍”
  《陈简帅来电》,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收,《吉林来往电》第10册,甲374-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其所言不虚。吉林边务经费包括部拨、本省筹拨各30万两,然而不仅部拨难以为继,吉林每年只能勉筹10余万两,以致“军事无由展布,督办徒拥虚名”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984-985页。。锡良亦认同此议,奏请裁撤边务督办“以纾财力”,宣统二年正月初八日清政府从其请。
  《清实录》第60册,第532页。关于吉林边务督办设置与裁撤的来龙去脉,笔者另撰有《边务建设与人事纠葛:吉林边防督办设置与裁撤研究》,文章待刊。鉴于边务督办裁撤,锡、陈练兵策略也发生变化,再次提出吉林编练陆军三镇的长远规划:“以一镇驻扎三姓、临江东北一带,用以防俄;一镇驻扎延吉、珲春东南一带,用以防日;更以所余一镇分扎内地,为防剿胡匪之用。”但就当前形势和条件而言则“惟有悬此目的”,“暂就现有之兵设法改编,先成一镇”。前文述及,锡良起初对于改編吉林巡防队并不认同,此际则因吉林边防新形势,亦主张从整顿巡防队着手:“吉省巡防队向分中、左、右、前、后五路,共马、步三十三营,部章本有逐渐改编之议,亟应遵办。现拟除前路各营驻防延吉未便轻动,应以留为另编一镇基础外,即以中、左、右、后四路,连同原有陆军步队一协,一并改编,先成一镇。用更番抽调之法,分期训练,务使操防力两无妨碍。”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106-1107页。
  至宣统二年十月间,吉林原有步队第一协改编为步队第四十五协,所属两标编为第八十九标、第九十标;巡防队中、左、右、后四路二十七营,改编为第四十六协,所属两标编为第九十一标、第九十二标。又成炮队、马队各两营,工程、辎重各一营。尚缺炮队、马队各一营,须征募新兵编配成立。上述各军暂就吉省陆防各军原有饷项、器械分别编配,为陆军第二十三镇,于十月初一日起饷。
  王普文、潘景龙、李贵忠主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军事》,第62页。
  余论
  清末各省实施新政改革,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即是财力紧张,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有论者指出,新政改革之所以没有挽救清朝统治,反而加速清朝灭亡,首先即在于整体改革方案远远超出当时清政府所能承担的国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致使改革不但得不到民众拥护,相反成为“扰民”之举,激化了官民矛盾。
  崔志海:《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东三省新军编练的曲折进程,则为我们具体认识清末财政竭蹶如何制约改革实施提供了一项个案研究。回顾东三省练兵历程,遭遇内部外部两方面的诸多阻滞因素,就内部来说则尤以财力窘困最为棘手,正如锡良所言:“论国防则嫌兵少,论国帑则恐兵多,顾此失彼,实难偏废。”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第1106页。值得称道的是,以锡良为首的东三省当局,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强化整军经武并将之放在施政首位的坚定信念,所谓“筹边之策,首在练兵”
  《复程雪帅电》,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发,《外省来往电》第7册,甲374-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正是基于强烈边防意识,锡良与周树模、陈昭常诸人统筹规划、协同合作,多方筹措练兵经费并着力解决兵源、将领缺乏以及军械陈旧等问题,展现出振衰起弊的决心和信心。从全国范围看,至清亡新军仅成14镇,距离原定36镇的目标甚远。东三省在面临列强逼处、民困财竭等诸多困境且难以得到清政府有力支持的被动情势下,练成新军两镇一协可观之数,诚属难能可贵。于此可见,督抚作为实为影响省域新政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督抚大员惟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并具备全局意识和协作精神,方能消解困境而取得改革实绩。这是清末东北新军编练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启示。
  需特别注意的是,东三省新军编练途径与清政府指令之间的不对称性。在清政府看来,将巡防队改编为新军之策,既整顿了旧有军队,又为新军提供了兵源并节省了饷项,实为一举数得之策。但显然,这一办法针对全国范围而言,就省域执行看则并未全然遵循,东三省即是典型一例,展示出央地间在新军建设问题上的策略歧异。具体言,周树模鉴于黑龙江匪患严重,而防剿不力极易引发列强出兵干预,因之对其颇持异议,是以该省并无整改巡防营之举,这也成为新军未编练成军的重要原因。就吉林而言,匪患亦颇为严重,且端赖巡防营缉捕。如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九日陈昭常在一封奏折中曾这样说道:“吉省地旷人稀,盗匪为患已久,巢穴无定,股类纷歧,此剿则彼窜,甲灭而乙生。旧时兵力本不甚厚,现议裁改(巡防营),更显单弱。”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695页。但较之严峻边防形势,匪患则惟有退于次席考量。权其利害轻重,陈昭常最终对改编巡防营持以认同态度,巡防营成为吉林新军的主要兵员来源。锡良作为东三省总督兼奉天巡抚,既直接负责奉天事务,亦负总揽东三省全局之责,在是否改编巡防营问题上则充分根据三省不同形势并兼采黑、吉两抚态度而决定行止。然无论改编巡防营与否,其巩固边防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当然,新军过多改编自巡防营,难免会遗留旧军习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军质量。
其他文献
针对长输油气管道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国内迄今还未有成熟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更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为解决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文章通过设备评价体系的研究
某海上油田受油藏滚动开发影响,原有注水工艺及设备设施已无法满足油藏不断增加的注水需求。针对上述的问题,通过多次的离心式注水泵单串运行到双串并联运行模式的实践分析,
[摘 要]社会科学需要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也就是對“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作出因果性说明。而社会科学家给出的社会学解释常常以常识的方式出现,容易把“因果性”与“可理解性”混淆。科学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实际观察的因果性陈述,反之,一个解释不管多么符合常识、多么容易理解,也不能作为其科学性的辩护。邓肯·沃茨的论文《常识与社会学解释》从“可理性化行动”所带来的问题对这一难题从三方面做了分析,即框架问
思想本身和时代问题是确立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两个核心尺度,在这双重尺度的制约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的“中-西——古-今”框架是需要突破的。黄裕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就
[摘 要]明中叶以后,秘密宗教和通俗小说的发展都呈现出繁盛的局面,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借用,《北游记》就典型地体现出两者的互动状况。《北游记》中的一些用语和故事情节,都受到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而后来许多民间教门编撰的神话和传说,又是对《北游记》中某些故事情节的仿写。  [关键词]民间教门;《北游记》;互动  [作者简介]万晴川(1963-),男,原名万润保,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 225
根据绵阳二水厂和三水厂的净水工艺特点,采集了各处理单元过程水进行检测,分析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中总有机碳(TOC)、锰(Mn)和氨氮(N-NH4+)的去除能力及去除机理。
[摘 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里藏有陈寅恪和顾颉刚书信各一封,未见于《陈寅恪集》和《顾颉刚全集》,当为佚信。由陈寅恪的这封信可约略知道他彼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轨迹;此外,档案里还保留了陈寅恪为刘铭恕《中外交通史论丛》写的“审查意见”,陈寅恪在意见书里对刘氏的学术能力很是赞赏,体现了他对后辈学人的提携和肯定。档案所见的顾颉刚佚信及推荐语、评语则显示了顾氏对学术和公共事务的巨大热情,以及
市政供水管道是供水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PE管材作为近年来较新型供水管材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PE管的材质性能、经济优势、防腐及对水质的影响、施工难易程度等几个方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深厚悠久的国有企业基础与单位制传统,蕴藏了庞大的工匠群体与技术人才。立足东北国企,梳理工匠精神的时代传承与演变,阐释其现实价值,并促进其融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特定的地域、制度、历史与文化等因素影响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工匠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与独特价值,形成了具有时代感与地域性的文化模式,也存在生产实践中的困境。国企工匠的壮大需要以制度建设提升认同、守护匠心,以职业共
[摘 要]二月河在“帝王系列”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威名醒目的将相疆臣形象,他们活跃于储位争夺、军事决策、政治改革等诸多环节,同时,二月河却屡屡赋予他们另一个醒目的身份:皇上或皇子的奴才。这个现象与史实颇有出入,更多的是来自作者的夸张和渲染。结合清史史料和现有历史研究成果考察二月河的小说文本,可见二月河以“大臣奴才化”的笔法构想康雍乾三代的君臣关系,使权力的爭夺、皇权的巩固与扩张显得更为合理正当,亦从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