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是语文课堂的第二生命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情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就能使课堂做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使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生气勃勃,整个课堂热情洋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激情教学 课堂魅力 情感教育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诉我们: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兴奋的情绪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激情能够激起灵感的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是一种艺术的熏染,是一种美的陶冶和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打造激情课堂呢?笔者以为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唤醒激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意思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带领学生“入境”呢?我们可以采用导入唤醒激情,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的导入:“同学们,提到春,你们一定是很熟悉吧,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出现一幅阳光明媚、春风送暖、绿满枝头的美丽景色呢?提到春,我们无处不感受春的气息:春是充满生机,春是充满绿意,春是充满力量的!”几句话初步展开了学生的想象,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如在教学《巴尔扎克葬词》一文中,采用这样话:“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无愧于‘批判’两字,那里面有对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揭露,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也情不自禁地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离我们远去了,现在就让我们从雨果的评价中来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吧!”
  这一激情飞扬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把教师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模拟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布设课堂环境(光线、色彩、音响、教室布置等)、示以恰到好处的体态语、有声有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陈述都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语文课堂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激情高涨,整个语文课堂在荡漾的激情中进行。
  二、阅读文本——流淌激情
  语文教学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解读文本。作为解读文本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本人须为敏感之人,善于捕捉、感悟情感;是个“多情”之人,有着深厚宽广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才便于激情澎湃深入文本,与文本浑然一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充分挖掘文本内含的情感,让文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出浓浓的情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浑身“激情四射”,让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教学行为都饱含深情;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紧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文本,并深情地沉浸其间。
  有人这样评价窦桂梅老师:“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是啊,窦老师的课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激情四射,气氛活跃。是她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她的激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清平乐·村居》在我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词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可窦老师用她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满腔激情的轻吟、和着节拍的诵歌……她没有多说,学生就在她的朗读中理解了,整个课堂在阅读中流淌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激情,气氛异常融洽,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结束了,却余音绕梁,让人念念不忘。
  阅读是语文课激情表达的重要方式,我们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准确的领悟文中小到一个字、词、句,大到一个段、篇、章,以至于立意布局等等妙处,并让他们把心中的万般情绪千番滋味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以优美的文笔、明丽的景致、温馨的格调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浓浓的情思。要品悟出这份情结我们首先要读,师生在共同品读文本之后,就能从“温晴”的文本中体会到济南冬天的“温情”,心中洋溢着浓浓的乡情,陶醉于自然的山水,从而达到一种忘情的境界。
  《背影》的情感基调是朴实深挚,教学中就要有朴素自然平实纯真的课堂情境与之相适应,如果创设的是花里胡哨热闹喧哗的课堂情境就与文本的感情基调不协调,我们的课堂演奏的就是一组不和谐的音符,此文的阅读激情是深沉、自然、真挚充满着感激与牵挂。
  三、师生互动——迸发激情
  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激情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这是语文课堂最为可贵的东西。
  比如《藤野先生》这一课,学生从电视电影等实践中铭记在心的都是日本在侵华时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日本及所有的日本人都有些敌意,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读懂藤野先生,就得适当的导引。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对于中国和对于“人”的热爱。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这就需要师生一起互动,在互动中碰撞出激情荡漾的火花,体会鲁迅对这位恩师的牵挂,对恩师的深情与礼赞,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愧疚、感激与怀念。这样学生就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日本人了,并且结合时事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维护世界和平。
  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没有激情的教学就像一具僵尸,没有生命力。充满激情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加强学习的趣味性。无论何时,拥有激情的教学总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想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必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育充满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就会扫除课堂学习中疲沓、厌倦的阴霾,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去学习。激情传递人性,激情散发热情,激情表达活力,激情体现生动,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应用古诗词,就会化平淡为神奇。具体做法有:巧用古诗句拟题;巧用古诗句开头;巧用古诗句连缀美文;巧用古诗句收尾等。  【关键词】作文;古诗句;拟题;开头;收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它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作文构思新颖巧妙,文章语句意蕴十足,文采飞扬
【摘 要】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鉴于此,必需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教材重构,才能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
[摘要]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文学阅读活动。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多元媒介 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
【摘要】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诱惑力,那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语文教学要想变成一种艺术,使语文成为学习者主动、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就必须提倡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重视语文学习的情感作用,注重培养语文学习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教育形象思维情感教育审美意识    许多人都喜爱艺术。多少回,我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考有关文言文的试题也就是按这个要求出的。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平时教文言文要比教白话文轻松,只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拿文言文来上公
【摘 要】不言所要言,却借说别的说所要说的,所要说的又一直贯穿于全文,这就是托物言志。记叙文的写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托物言志     记叙文不囿于单纯的叙事、抒情或写景。托物言志也是常用的一种铺陈展开的方法。下面以苏雪林《秃的梧桐》的解读为例。  一、解读启示: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所托之物:秃桐  所言之志:顽强的生命力  物、志之间的桥梁:形似与神似。
【摘 要】本文就农村中学生的特殊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学生特有的生活体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作文选材和内容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指导,以期能够解决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生活体验     写作贵在一个“真”字,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说自己真实的话,抒自己真实的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或真切的体验,即“要求学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肖邦,渐行渐远,然而,最弱的,最温柔的,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肖邦音乐,依然回荡在肖邦故园。悠悠故园,有你,有我,最重要的是还有肖邦。让我们一起,就在这里,和肖邦促膝谈心。  故园的灵魂——音乐  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有这样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有时我很想
【摘 要】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关键词】《老王》 描写 对比    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  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赞同。他厌读“四书五经”,厌取功名,敢摔在贾母这个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最高权威者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