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出了不幸,“比”出了愧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关键词】《老王》 描写 对比
  
  杨绛的《老王》,可谓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平常的心,但读来总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描写和对比的巧妙运用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描写突显了老王的不幸,暗含了“我”的愧怍
  1.描写,使老王的孤单无依、年老体残、生计维艰更加具体形象。老王是个人力车夫,靠力气糊口,可他却没有亲人可依没有“组织”可靠,年老体残,孤身一人,生计维艰。文章直接引用老王自己的“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人老了,没用了”等话,来表现他的“失群落伍的惶恐”,而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的肖像描写及“荒僻”、“破破落落”、“塌败”的住处的描写,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老王生计的艰难和生活的困顿。
  2.描写,使老王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老王的命运是不幸的,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的悲惨,集中体现在他去世前一天来“我”家时的情景描写中: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不必细读,仅“那么瘦”、“直僵僵”、“面如死灰”、“像棺材里倒出来”、“僵尸”、“骷髅”、“枯黄的干皮”、“一堆白骨”就令人毛骨悚然了,无怪乎“我”会“吃惊”,会“害怕得糊涂了”。透过这些描写,我们清晰地感受了老王生命最后日子里的悲惨:重病缠身,无钱医治,没人关心,也没有亲人陪伴,有的是病痛的折磨,有的是寂寞孤独的煎熬,一天天,一点点,直至生命的尽头!
  3.语言描写,暗含了“我”的愧怍。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为何会愧怍呢?文中几处语言描写暗含了其中的原因,比如: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好久不见,突然来访,固然是“我”吃惊的原因,而真正让“我”吃惊的是老王竟然病成这个样子。眼见老王如此重的病情,“我”却问“你好些了吗?”。“我”已接了香油和鸡蛋,且也明白了是“送我们的”,却问“都给我们吃?”。“我”是用这些虚掩之词和“强笑”来掩饰自己的愧怍:老王病了好久了,而且现在病成这样了,“我”却一直都没去探望过他,反而是他拿着珍贵的香油和鸡蛋来看“我”,真让“我”不安和惭愧。当然,更深层的愧怍原因,是作者几年以后“渐渐明白”的。
  二、对比,深化了老王的不幸,比出了“我”的渺小和愧怍
  文章主要有两方面的对比:老王和同行的对比,老王和“我”的对比。
  1.和同行比,老王显得孤单无助,处境艰难,也显出了他的真诚与善良。老王的同行们,有“组织”可以依靠,有亲人,有健康的身体,老王没有,这是老王的不幸;老王的同行们,能看透“主顾”的心思趁机弄点实惠,老王不会。老王有的是真诚和善良,有的是做人的准则。然而,这样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底层”者,命运却是那样的悲惨。这又是一个“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2.老王与“我”比,他是那么的不幸。老王出身贫寒,没“组织”可以依靠,年老体残,孤身一人,住在“荒僻”、“破破落落”、“塌败”的“小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意惨淡,每况愈下,生计维艰,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死去。“我”出身较好,有单位,有丈夫有子女,住在洋房的三楼,有稳定(有时丰厚)的收入,夏天用得起冰,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有钱上医院看病,虽遭不幸,却也否极泰来。老王与“我”比,他是多么的不幸。
  3.“我”与老王比,显出了“我”的“小”来,点出了愧怍原因。“我”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不占别人便宜,面对困难和不幸,能淡然乐观地对待。这些可以从“我”与老王的交往中看出来。比如,“我”知道老王年纪大眼睛残疾,生意不好,就“常坐老王的三轮”,与他一路上“说着闲话”,并都给足车钱(即便在“文革”最困难的时候),还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等等。这些也是“我”自感欣慰的。然而,几年之后,“我”为何会因“渐渐明白”而产生“愧怍”呢?首先,“我”明白了自己所引以欣慰的这些品质,在“底层”的人力车夫老王身上也同样存在。其次,“我”也明白了,在老王身上具有更高贵的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我”与老王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得知。“我”对老王的关心在物质上言语上比较多,而且似乎是“量力而行”。特别是“我们从干校回来”后,对老王的关心也几乎限于语言上,与老王的交往也不主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老王病了我也“不知什么病”、“吃了不知什么药”,几个月没去探望他。当老王去世前一天拖着“僵尸”般的病体来看“我”时,“我”吃惊“害怕”之后,也只是言语上的虚应,一点经济上的“答谢”和因“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的“抱歉”,其余也就没有更深入的关心,以至于老王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而老王对“我”的关心,物质上很少,话也不多,简洁干脆。虽然说过“车费减半”、“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不是要钱”的话,可在“我”的坚持下都如数照收了。但是,老王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的,这一点“我知道”。如,当老王收车钱时,还要“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在“我笑着说有钱”后,“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又如,老王是在听了“我”的解释,“觉得我这话有理”后才收下“我”作为“答谢”的钱的。收钱,恰恰反映了老王对“我”的理解和成全:你不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你知道我经济困难,领了情之后再给钱,算是给我的帮助,那我也只好收下,免得你心里不安。另外,结合老王在“文革”时期毫不避讳,主动送钱先生去医院,主动与“我”家交往,去世前倾其所有以香油、鸡蛋这样珍贵东西相赠,我们可以说,老王对“我”的关心,已达到无私无畏无我的程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我”这个知识分子对老王的关心是夹杂着自私与怯懦的,老王这个“底层”车夫对“我”的关心是无私无畏无我的,两者相较,“我”肤浅,而老王深厚!与老王相比,“我”显出了“小”来。因此,才会“心上不安”,才产生“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写老王,不单纯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幸,而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底层”者的“光芒”,催人思考,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杜泽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互评自改方法,就是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评改别人的作文,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出现的问题。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再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作品。  互评作文的做法打破了学生写、教师改、教师评、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很乐意,他们既可以得到老师的引
新课标的“感受·鉴赏”部分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下面以《兰亭集序》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品味文言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得到精神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境界。  “凤头”——渲染美的气氛  一
【摘 要】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应用古诗词,就会化平淡为神奇。具体做法有:巧用古诗句拟题;巧用古诗句开头;巧用古诗句连缀美文;巧用古诗句收尾等。  【关键词】作文;古诗句;拟题;开头;收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它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作文构思新颖巧妙,文章语句意蕴十足,文采飞扬
【摘 要】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鉴于此,必需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教材重构,才能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
[摘要]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文学阅读活动。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多元媒介 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
【摘要】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诱惑力,那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语文教学要想变成一种艺术,使语文成为学习者主动、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就必须提倡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重视语文学习的情感作用,注重培养语文学习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教育形象思维情感教育审美意识    许多人都喜爱艺术。多少回,我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考有关文言文的试题也就是按这个要求出的。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平时教文言文要比教白话文轻松,只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拿文言文来上公
【摘 要】不言所要言,却借说别的说所要说的,所要说的又一直贯穿于全文,这就是托物言志。记叙文的写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托物言志     记叙文不囿于单纯的叙事、抒情或写景。托物言志也是常用的一种铺陈展开的方法。下面以苏雪林《秃的梧桐》的解读为例。  一、解读启示: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所托之物:秃桐  所言之志:顽强的生命力  物、志之间的桥梁:形似与神似。
【摘 要】本文就农村中学生的特殊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学生特有的生活体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作文选材和内容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指导,以期能够解决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生活体验     写作贵在一个“真”字,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说自己真实的话,抒自己真实的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或真切的体验,即“要求学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肖邦,渐行渐远,然而,最弱的,最温柔的,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肖邦音乐,依然回荡在肖邦故园。悠悠故园,有你,有我,最重要的是还有肖邦。让我们一起,就在这里,和肖邦促膝谈心。  故园的灵魂——音乐  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有这样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有时我很想